APP下载

群文曲艺里的一朵花
——三人评书和多人评书

2022-07-21李云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李云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传统的曲艺舞台一人或站或坐在桌后,手持醒木,讲述评书故事,而是有了更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群众舞台的观赏性。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讲述历史及现代故事。评书起源于宋人平话,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江南的扬州、杭州、苏州、南京一带为基地,人称扬州评话。最早而且最有名的评书艺人,是明朝末年的柳敬亭——他也是至今说书人所尊的祖师。柳敬亭生于泰州,艺术活动则以淮扬地区(包括南京、淮安、扬州、镇江、盐城、泰州等地)为主,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里说:“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

评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在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很受欢迎。它故事性强,如果演员表演精彩,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幽默,表演细腻,演出效果将会非常好。这对演员的功底要求非常高,演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语言类节目在群众文化中向来担纲重头戏,因为依靠语言,能够最准确地传达出活动或演出的主题,宗旨及意义。常见的形式是小品,音乐剧,故事,评书,情景剧,朗诵等等。

评书因为比较专业,开场的定场诗一出,醒目一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基本上都能赢得满堂彩。

再者,评书故事性强,好的评书故事,好的评书演员,讲的评书引人入胜,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欲罢不能。

还有,评书的评,可以紧贴时代潮流,还能够和观众互动,引起共鸣。

从宋人评话到明末的柳敬亭,再到新中国的评书十大家,评书都是一个人说的。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近年来群众文化的交融,创新与发展,衍生了音乐评书,音舞评书,双人评书,三人评书,甚至多人评书等新的形式,成了群文曲艺里的一朵花。这种形式的创新,是否背离了曲艺的主体,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这取决于演出的主题,面对的观众。

当面对的是曲艺大赛,尤其是高规格的曲艺比赛,或者说是专业的曲艺大赛,那么,评书就要纯粹,回归本体,平叙说表,手眼身法步,全靠演员的功夫,评委或者观众看的就是演员的艺术水准。如果面对的是群众文艺,群众演员参与的广场演出,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第一,因为演员的功底不可能和专业演员相媲美,所以,形式就一定要创新,或者说,舞台上的花样要多,要花哨,有可看性,不管是加入了演员人数还是加入音乐舞蹈,总之,舞台饱满好看,弥补演员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舞台上很多艺术形式打破壁垒,向兄弟艺术学习借鉴,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但是牢记一点,不能把主体丢掉,比如四川谐剧,当年王永梭先生创造出它的时候,赋予它的表演特点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人在演,但是近年来,谐剧也在与时俱进,比如谐剧《麻将人生》,就是由四个演员来完成,但是,每个演员都遵循谐剧的表演特点“一人独演,独演一人”,在舞台表演中,他们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在自己表演的时间段内,“一人独演,独演一人”,形式创新了,更好看了,观众也觉得很新鲜,但是很好地保留了谐剧的本体,没有人看了以后会觉得,这样创新后的谐剧不是谐剧。我们评书的创新也应如此,并不是说为了创新,丢掉了评书的本体,我们仍然保留了评书的特点:平叙说表,保留了曲艺“跳进跳出”的特点,只不过,为了舞台的可看性,加入了一些手法而已。

第二,因为群众文化曲艺中的评书演员,不可能与专业评书演员相比。前面我们说过,评书演员“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个要求,对群众曲艺中的业余评书演员,是有相当难度的。评书入门的门槛很高,并不是能讲好普通话就能说评书,那得是从小练的童子功。再加上传统评书在进行群众演出时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困难:业余演员绝大部分没有基础,手上有醒木,还要比划动作,嘴里要讲故事,进人物,而且通常人物还好几个,要跳进跳出,一人分饰几角,演员手忙脚乱,尤其是当评书故事里的人物比较多的时候,演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嗓音或感觉,以及形体无法区分人物,会造成观众观剧的困扰。舞台艺术是听觉和视觉的艺术,观众手上没有文本,观剧完全是一次性的,不能像看书似的一段没看懂可以翻来覆去地看,一旦演员技巧达不到,人物区分不开,观众就完全昏头了。而业余演员演出一般排练时间有限,不可能长期排练,要的是短平快,经常排练四五次就要上场表演,这时候,双人评书,三人评书,或者多人评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

拿三人评书举例,它很好地解决了演员一人难饰多角的问题,比如剧中人物也就那么几个,那三个演员一人演一个或两个就搞定了,创作与排练的时候注意让角色相对固定,演员表演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当然,更可以量体裁衣,角色精简为三个就更方便)。比如三人评书《包勉之死》就是这样,一开场,三位女演员精神抖擞地走出场,站在三张评书桌后面,一个起势之后,定场诗一说,一拍醒木,非常帅气,观众反应强烈,现场气氛极好;表演上,三个演员各饰一角,包勉,包公,嫂娘,人物贯穿(固定哪个演员演哪个角色后,不交换角色),同时每个演员都可以跳进跳出,既可以是剧中人身份说话,也可以跳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点评者(不能弱化评书作为曲艺跳进跳出的特点),显然就降低了表演的难度;再有,传统的评书一般演员是一个人站在评书桌的后面表演,而三人评书因为增加了人物,演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甚至演员可以离开桌子,不一定局限在桌子后面表演,他们的表演区可以扩大到桌前,表演区扩大了,舞台上也会更有画面感。比如三人评书《包勉之死》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当包公要铡包勉的时候,嫂娘赶来求情,包公不答应,嫂娘声泪俱下述说当年对包公的养育之恩,包公万分感动,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啊!包公为取得嫂娘的谅解,说事实,讲道理,最后嫂娘含泪点头同意(铡了自己的儿子)。演员这段令人潸然泪下的表演,就放在了评书桌前面的表演区,而没有像传统评书那样在评书桌后面表演,当嫂娘含泪点头同意之后,扮演包公的演员转身走到评书桌的后面,高举醒木,一声断喝:“铡!”醒木一拍,观众是拍手叫好!

当然也不是说角色就一定从头到尾不能更换,不同作品处理不同,比如三人评书《血染建文峰》,一开场,三位年轻小伙子着藏蓝色青年装上场,他们开扇,用醒木,一人一句定场诗:

甲 山河含悲痛,

乙 血雨带腥风,

丙 枪炮声犹在,

齐 血染建文峰!

说完最后一句后,三人一拍醒木:

甲 话说1949年11月26日下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在重庆巴县南泉虎啸口防线,正准备继续向前推进,接到情报:大批胡宗南的精锐部队已赶到建文峰布防。

乙 这建文峰海拔五百多米,是整个南泉的制高点,东南北三面都是悬崖,西面坡度稍缓,只有一条小路连通进去,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军必须占领建文峰,打赢这一场恶仗!

丙 夜幕降临,“呜——”起风了,大风吹过,树林摇摇晃晃,“哇,哇哇!”乌鸦在树林上空盘旋,建文峰黑魆魆地伫立在最高处,格外阴森恐怖。

三位演员一人一段,迅速交代出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既降低演员背词的难度,舞台上话赶话的表演,增加了紧张的气氛,演员之间切换说话,更有可看性。

甲 程连长大手一挥:“追!”解放军战士贴着敌军脚跟脚地冲上了主峰。守卫主峰的敌军压根儿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这,这,这是什么个情况?这国军和共军什么时候混编在一起了!

乙 “报告团座!共军冲上主峰了!”

丙 “不可能!”

乙 “您自个儿看看吧!”

丙 “赶紧开枪啊,你还在这儿戳着干吗?”

乙 “没法开枪啊,他们和我们自己人混在一起了,而且,这漫山遍野都是啊!开枪也开不过来啊!”

甲 说话的功夫,解放军的喊杀声已经越来越近了。

丙 “还在这儿愣着干吗?撤呀!”

演员甲扮演的是程连长,演员乙是敌军小兵,演员丙是敌军团长,演员甲跳出来的时候又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丙 这边,战士们一边修工事,一边拿小李子打趣。

乙 “小李子,等会儿可能是最后打一仗了,马上重庆就解放了,全国都解放了,你娃想做啥子耶?”

丙 “我想读书!”

乙 “未必就不想娶个媳妇儿啊?”

丙 “读了书,才有知识有文化,才能娶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媳妇儿!程连长,你呢?解放了,你想做啥子?”

甲 “我想先回老家看看!”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演员乙的角色发生转换,讲述的是我军战士,演员甲仍然讲述的是程连长,演员丙讲述我军号手小李子。三人这一段激战之前的缓和,演员可以到评书桌前面来表演,轻松,幽默,为后面的血战做铺垫。

我甚至还排过多人评书,舞台上一字排开十二支站架话筒,清一色的小伙子着青年装,演出多人评书《红岩丰碑》,主要讲渣滓洞屠杀烈士那一段。因人物众多,精简后的烈士角色都有七八位,还有国民党特务头子,监狱看守,讲述者等等,如果仅仅靠一位群众演员来演,排练和表演难度就太大了,采用多人评书来表演,很有形式感,观众一看,眼前一亮,很有眼缘。但是这样的形式,演员最好不要换角色,一演到底,尤其是注意不能既演烈士又演特务,不然观众完全要被搞糊涂。当然,对话筒要求也比较高,因为普通的群众演出,音响这一块一般都比较简单,所以,多人评书在实际运用中比较少看到。双人评书和三人评书相对来说更容易满足群众演出的条件。

总之,多年群文基层经验告诉我,当面对的是群众文化,群众演员,我们就要想办法, 尽可能地丰富舞台表演形式,弥补演员的不足,当作品需要多个人物出现的时候,要求普通的群众演员既当讲述者,又要在多个人物中跳进跳出,确实难度太大时,就可以采用双人评书,三人评书甚至多人评书的形式,演出难度降低,同时更具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