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未逝,牧歌不辍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田园牧歌图景

2022-07-21刘懿莹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刘懿莹

一、田园牧歌的定义与沿袭

田园牧歌世界即林中世界,它往往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梦幻色彩,同腐败的现实世界相对比,流淌着别样的诗意。在理想的田园牧歌世界里,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和情感是爱。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爱是社会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友情、尊重、忠诚;而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爱则大多时候表现为性爱,某男子无论地位高低,都能与某个女子结为夫妻。

从更广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角度看,这样的田园牧歌世界,其原型是古希腊神话和牧歌中描写的阿卡迪亚(阿卡迪亚,通常指的是人间天堂和乐土。牧神潘的领地,古希腊诗人用它来表现牧羊人在村野和自然中的淳朴生活,歌咏爱情和死亡,但原本,阿卡迪亚是希腊伯罗尼撒半岛的一处地名)。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牧歌》是牧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阿卡迪亚为原型创造了理想化的乐土,并预言了一个新黄金时代的到来。维吉尔为牧歌定了型,也为这样一种诗歌类型定了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牧歌就出现了繁荣局面,英国诗人斯宾塞、德莱顿、锡德尼、弥尔顿等,都以牧歌体裁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其他诗人也不仅限于用牧歌文体描绘阿卡迪亚,而是将牧歌元素抽离出来,应用到各种文体的创作中,来描写与现实世界对立的另一个世界。它通常以乡野、自然风景为特色,是淳朴、自然、宁静的,而与之相对立的城市生活则是物欲、复杂、败坏的。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极大满足了诗人逃避现实、追寻乐土的理想,而莎士比亚的喜剧就属于这一类。

二、《仲夏夜之梦》中的田园牧歌与内在本我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十部喜剧之一,它以爱情为主题,基本围绕以下四条线索展开,分别是:雅典公爵忒修斯和阿玛宗女王希波吕忒在筹办婚礼、仙主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娅先争执后和好、赫米娅与拉山德配对以及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最终相爱配对。其中,赫米娅与拉山德、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爱情,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也从侧面映衬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对两性的规划和关于身份僭越的反对。纵览整部剧目,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挫折经历加速了主人公的成熟,使他们更加认清自我、更加热爱生活、忠于婚姻、对社会尽忠职守,也正是因此,她们都得以重获新生。其实,无论天上人间,国王和平民都有一样的七情六欲,都向往爱情的自由和幸福,也都在勇敢追爱。

田园牧歌图景在《仲夏夜之梦》中的功能是作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作为人物潜在本能、欲望的召唤者。四个年轻人在田园牧歌世界中所经历的奇遇和激荡,让他们第一次发现和面对自己的本我,开始真正成熟起来:他们重新思考了友谊和爱情的本质,愿意去承担婚姻和社会的责任。在田园牧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比较切换中,本我与超我、理性与情感、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得到了平衡。其承载的爱情、诗意与欢乐也使读者获得艺术欣赏与陶醉。

其实,除了《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在其他喜剧中,也常借助这种田园牧歌图景来抒发情怀,渲染明朗、乐观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中纯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温莎林苑以及《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等等,都是其体现的代表。

三、《威尼斯商人》田园牧歌图景下的爱情与种族

虽然《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是爱情——“爱战胜一切”“爱征服一切”,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受到文学研究中兴起的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大潮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渐趋多元,《威尼斯商人》中所隐含的经济、种族、法律等问题也不断引起关注。

(一)《威尼斯商人》中爱情的人文主义

《威尼斯商人》围绕巴萨尼奥与鲍西娅这条爱情主线,罗兰佐与杰西卡、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两条爱情支线展开,这三对佳偶纵然经历波折,但都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值得一提的是,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刻画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色彩浓郁的新女性中最出色的一个,她美丽真诚、慷慨仁慈,性格中主动、聪明、张扬的一面,与其持重、保守、传统的思想达到了和谐统一。在剧中,莎士比亚将爱描写成征服一切的力量,而这种爱,主要是异性之间的男欢女爱,可是,莎士比亚并不排斥同性友谊,因为同性友谊也是爱的力量的一种,这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即歌颂爱情和友谊;另外,莎士比亚的婚恋观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理想和基督教道德折中的产物,是前卫与保守的融合。

在贵族青年罗兰佐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这对恋人的故事中,杰西卡因其父亲是犹太人而倍感耻辱,第二幕的三、四场,二人鸿雁传书,为私奔做足准备,且杰西卡打算和恋人私奔后皈依基督教;同时罗兰佐深爱着杰西卡,如约带着两个朋友趁夜色接走杰西卡,杰西卡席卷了父亲的金银财宝,同罗兰佐登船离去。后来,两人受邀来到贝尔蒙特(虚构的地名,词意是美丽的山,是鲍西娅府宅所在地。),即《威尼斯商人》剧作中的田园牧歌世界,是和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威尼斯相互对照的存在。某个晚上,罗兰佐、杰西卡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爱情故事表白,反映出他们是一对有相当人文修养、真正情投意合的恋人。这发生在贝尔蒙特的一切,赋予了理想世界以无限美好,也带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相较于发生在大城市威尼斯中的经济纠纷、种族冲突等乱象,贝尔蒙特这一田园牧歌图景充满了宁静祥和、温柔浪漫,甚至带有乌托邦的想象,反禁欲主义思想和宗教平等观念在田园牧歌世界中得到释放,罗兰佐和杰西卡的爱情也更显热烈、勇敢、真诚。

(二)《威尼斯商人》中种族冲突的本质

威尼斯因深入欧亚非交会的绝佳地理位置,资本主义萌芽极早,经济获得大发展,文化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便形成大繁荣,因此,威尼斯除了居住着信仰基督教的意大利人之外,还是亚非异教民族的栖身之地。在《威尼斯商人》中,就有四位异族人:非洲黑人摩洛哥亲王、犹太人夏洛克及其女儿杰西卡、夏洛克的朋友杜柏尔。

在中世纪英国,迫害犹太人的行动此起彼伏,莎士比亚将夏洛克写成大反派,和犹太人在欧洲受歧视、遭迫害的宗教历史传统密切相关,但是,正是全社会加之于犹太人身上的敌视,让夏洛克深受其害,他的诉求是民族平等,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上,莎士比亚代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为像夏洛克一样的犹太人指出了一条免遭迫害的所谓“光明大道”,即放弃犹太教信仰,改信基督教。2004年上映的电影版《威尼斯商人》,其与原作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将原作中本就存在的种族歧视、宗教冲突明朗化,并对犹太商人夏洛克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时对基督教世界抱有更多批评。

民族和宗教受到太多历史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种族之间产生的冲突太难避免,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种族冲突歧视的问题并没有直接涉及田园牧歌图景,但由于一出戏剧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所以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是否可以合理想象田园牧歌图景下的宗教生活?所谓田园牧歌图景,置身其中时,必然是抛却杂念、回归内心、真实且真诚的,这里的人们选其所选、爱其所爱,不必受到束缚与限制,理想化的爱情、生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该是在极少矛盾下便能够应运而生的。

四、结语

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两部作品为例剧,管窥莎士比亚的田园主题戏剧与戏剧中的田园牧歌图景,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与恶、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融合统一的田园世界。人们常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用旧瓶装新酒”,在因袭中创新,不受僵化教条的束缚,他对传统的丰富和发展,赋予其作品独一无二的诗意印记,人文主义思想、反禁欲主义被充分展现,田园牧歌图景下的理想世界也在暗示读者:遂心所愿,任何新奇之事都有可能发生,任何美好的事情都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