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建筑遗址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2022-07-21龚上雅
◎龚上雅
一、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现状
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年间,是我国古商贸之路,其以西安为起点,联通甘肃、新疆,直至中亚、西亚地区,贯通世界各国。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海上贸易的兴起被逐渐荒废,但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中,丝绸之路为各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丝绸之路的建筑遗址已经遭受毁坏,我国目前保留尚为完好的丝绸之路主要分为河西走廊、陕西段、河南段、甘肃段、新疆段五个部分。
陕西段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目前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的路段。目前,陕西段丝绸之路共有12个(21处)物质文化遗产点,包括汉长安城遗址、茂陵及霍去病墓、张骞墓、鸠摩罗什舍利塔、唐长安城遗址、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等。多数遗址基本保留了原貌,主要建筑物保存良好,但是由于时间和历史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建筑遗址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一些建筑遗址由于年久失修且内部结构复杂,不得不停止展示,处于长期封闭状态。然而丝绸之路建筑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瑰宝,其不仅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丰富大众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不仅需要以现代技术进行修复,同时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向社会公开展示,以充分实现其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以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现代数字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丝绸之路的建筑遗址,利用该类技术对遗址实物无损伤、便于传播记录、场景复刻度高等特点,实现丝绸之路建筑遗址数字化的保护与展示,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传播和我国文化传承提供更为丰富的途径。
二、适用于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原则
(一)历史痕迹的保留
陕西段丝绸之路以大量的佛教建筑、名人墓穴、城邦遗址为主,由于丝绸之路发展时间较长,同一建筑遗址可能在多个朝代中得到了修缮或建设,而每一个朝代对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修缮与建设其实都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建筑遗址的保护,不仅要对建筑遗址本身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对其所蕴含的所有历史信息进行保存,这也就意味着对建筑遗址原状的保存、对历史修缮痕迹的保存。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时,不应过度重修建设,对于一些存在人文和历史价值的非原貌痕迹,也应给予其保护,以充分体现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多元文化和前人印记。
(二)原始形态的刻画
虚拟化是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一大特点,其能够在不影响真实建筑遗址的情况下,通过虚拟技术重现建筑的原貌。因此,在进行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尽量遵循原始形态的刻画,结合考古研究、艺术研究等成果,对丝绸之路建筑遗址进行虚拟修复,尽可能完成呈现建筑遗址的真实原貌。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尽量避免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建筑遗址的修缮工程,以减少因过度开发和过度修缮造成的历史印记损伤。同时,应加强对同一建筑遗址不同时代样貌的刻画,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成像技术,将丝绸之路建筑遗址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状态,再现其整个历史发展历程。
(三)主要功能的呈现
除了建筑的保护外,功能的延续也是历史遗迹保护措施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丝绸之路遗址的保护中不能为了追求“绝对的建筑保护”而放弃了丝绸之路遗址的“功能保护”,将丝绸之路遗址封存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然而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丝绸之路遗址的大部分应用功能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因此“功能保留”的最佳方式就是以现代文化需求的方式对丝绸之路遗址的功能进行展示性的重现。所谓展示性重现,一方面可以将丝绸之路遗址以VR的形式,打造成虚拟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不断向游客展示其不同区域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当代艺术表演,以AR技术为支撑,将丝绸之路遗址不同功能区的使用方式以表演的形式进行重现。
三、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措施
(一)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主要技术
目前数字化技术主要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等形式应用于建筑遗址保护中,其中以VR技术(虚拟现实)和AR技术(现实增强)为主要方向,技术内容涉及激光点云数据、三维模型、高清遥感正射影像、数字线划图DLG、全景360影像、数字表面模型DSM等方面。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采集建筑遗址的现有信息,形成数据库,再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联想等技术,实现对建筑遗址缺失部分的呈现或对其材料、历史、位置等信息的精准定位。以AR和VR为主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能够充分尊重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的文化传承需求,确保各项保护工作不会对非必要修缮建筑本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良好的数据分析功能,也能够帮助修缮和管理机构对必须修缮的建筑遗址予以最小限度的改变,以利于更好地保留建筑遗址的原貌。
(二)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措施
数字化保护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丝绸之路建筑遗址进行保护,其主要包括建筑修缮的技术支持、建筑遗址的信息分析两方面。前者强调了数字技术与修缮工程的结合,后者强调了数字技术在遗址历史文化挖掘方面的作用。
1.建筑修缮的技术支持
即利用多种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手段有效融合集成,对已经损坏的建筑遗址进行图像重塑,包括建筑遗址的材料、外观、结构等信息。通过图像重塑,指导修缮工程人员进行具体施工。确保修缮工程能够在材料、技术、环境等方面与原始工程保持一致。
2.建筑遗址的信息分析
即对建筑遗址当前的保留现状和所处环境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控技术的结合,对建筑遗址进行动态管理、智能预警以及学术研究,实现对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实时监控,提前对遗址的修缮计划、损坏风险、保护措施进行预测,以达到减少人为建筑干预、避免环境损伤、保留历史记录的目的。
(三)遗址的多途径数字化展示
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是以VR和AR技术为主的传播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不依赖现实建筑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遗址的再现和传播。具体包括如下方式:
1.艺术博物馆
即利用VR技术,在各类艺术博物馆中呈现丝绸之路建筑遗址,打造主题化、系列化的沉浸式游览方式。令游览者从参观文物升级为身临其境。
2.建筑遗址现场
利用AR技术,对建筑及环境进行虚拟成像,通过光影效果,在不进行修缮工程的情况下,对建筑遗址的残缺部分进行填补,重塑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沿途环境,再现其繁华的景象。
3.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将经过数字化重塑的建筑遗址进行3D展示,并将不同建筑遗址进行整合,建立丝绸之路虚拟世界,用户可通过拖拽的方式全角度欣赏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四)丝绸之路建筑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产业化
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不仅需要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将保护工作产业化,以市场推动建筑遗址保护工作才能够确保丝绸之路文化瑰宝的保护。对此,应加强建筑遗址保护与地方产业的结合。一是与技术人才和企业的合作,组建庞大的技术团队。二是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等进行合作,打造丝绸之路建筑文化特色项目,为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展示寻找更加开阔的平台。三是与媒体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舆论传播,增强公众对丝绸之路建筑遗址的重视,起到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