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启示
2022-07-21蒋丽莉
蒋丽莉
作为“新中国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矛盾的第一人”,斯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以下简称“随文识字”)早已成为识字教学的一大流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熠熠生辉。
阅读《斯霞文集》,再次研读斯老师的识字教学理念,发现早在多年前,斯老师就重视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与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她在识字教学中,时刻凸显“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紧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断追求“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处处蕴含“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时刻凸显“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斯霞老师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创设了多样的语言情境,安排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儿童“寓学于用”,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主动积累语言,让儿童“学以致用”,在自主运用生字新词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1.“寓学于用”
“随文识字”让学生在用中学字、学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运用。例如,有一次斯老师讲到“笑嘻嘻”这个词时,脸上就露出笑嘻嘻的样子。在按照课文的意思理解“笑嘻嘻”后,斯老师接着说:“你们学习得很认真,问题回答得很好,你们看老师的脸上怎么样?”学生纷纷说:“老师的脸上笑嘻嘻的。”由于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个个也都笑嘻嘻的。斯老师又问:“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儿表示笑呢?”学生说:“笑眯眯。”斯老师说:“对,‘笑眯眯’和‘笑嘻嘻’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笑的样子。”还有学生答“笑哈哈”“笑呵呵”。斯老师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这时举手的学生更多了。他们说:“‘笑哈哈’是哈哈地笑,嘴巴张得大大的。‘笑呵呵’是呵呵地笑,嘴巴张得不太大。”“那么‘笑哈哈’‘笑呵呵’与‘笑嘻嘻’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答:“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说到这里,全体学生都笑出声来了。
从这个小例子中,我们看到斯老师在教学“笑嘻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该词与教学现场的情境相融合,斯老师在运用中将词语场景化,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笑,用声音和感觉器官的具体感受来联系、比较,建立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的联系。学习生字词与运用生字词的过程彼此穿插反复,学生在“寓学于用”中学得更加高效。
2.“学以致用”
斯老师认为:衡量识字教学的质量,不能光看认读和默写两方面,还要看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如何,运用如何。
斯老师常常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使学生多与学过的字词见面,她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鼓励学生写信、写请假条,记录动植物生长情况,并写观察日记,识路牌,看标语,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给家里的器具贴上汉字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纸条……
凡是有机会接触字词的,斯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多种语用的实践机会。在游戏化、活动化、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反复运用所学的生字词,不仅加深了对生字词的理解,扩充了生字词运用的途径,更增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结,让儿童“学会用”“主动用”“用得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自主掌握祖国语言的愿望。
二、紧密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随文识字”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情境中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字词,形成概念,有助于意义识记。斯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助力。
1.巧用学法,为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增值”
小学阶段儿童掌握概念时往往要与具体的动作、事物或事件相联系。斯老师基于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法。例如,斯老师为了讲解“拿、灌、插、放”四个字的意思,就“拿”来一个花瓶,把水“灌”进去,把桃树枝“插”进去,再把它“放”在窗台上。这样一边演示,一边叫学生认这四个字。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很快就理解和区别了这四个词义。
通过做动作、观察图片、实际演示、亲身体验,学生将学习汉字与认识具体事物、建立概念紧密结合,为思维的发展铺垫了基石。学生主动参与识字的过程会成为他们识记和唤醒汉字的线索,成为学生识字的支架。
2.汉字归类,为儿童抽象思维发展“蓄力”
归类是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有效方法。通过归类,学生可以去判断、推理,从而形成概念,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
斯老师在识字教学的巩固环节中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偏旁部首归类和词性归类练习,如《大家都有本领》一课的三个生字(锯、锤、铁)都是金字旁,斯老师就叫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金字旁的字,把它写出来。有些字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很少,没有机会进行复习,斯老师就让学生找出有关人名、地名、动物名、蔬菜名、物品名等词来进行归类。
通过汉字归类练习,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达到巩固的目的。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主动运用已有的汉字规律举一反三地学习生字,提高识字学词的效率。
三、不断追求“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斯老师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了热爱,她努力钻研汉字,会用生动的语言、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将她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让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例如,斯老师在教学“颗颗稻粒多饱满”这一句时,让学生用“饱满”造句。学生模仿课文说:“麦子长得很饱满。”“豆子长得很饱满。”斯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放光,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斯老师接着说。学生也一个个挺起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好,我看到小朋友们上课精神很饱满。”
在这个小片段中,斯老师“以美启美”,用自己的一个动作、一个问题,将“饱满”这个词的引申义巧妙地传达给了学生。有感情的“饱满”是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美感的初步体验。
四、处处蕴含“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斯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将理解生字新词的形义与传承中华优秀美德相结合,着眼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行的养成。
斯老师上《缝棉衣》,讲到“我穿棉衣要爱惜”时,她随手把自己的罩衫一掀,露出一件半新的棉袄,说:“老师的棉袄已经穿了好多年了,还是那么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老师穿衣服很爱惜。”“你们呢?”她接着问。学生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棉衣,露出惭愧的微笑。他們弄懂了“爱惜”的含义,受到了教育。
又如斯老师在教《刘胡兰》一课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刘胡兰立刻把敌人顶回去。”斯老师抓住这个“顶”字,追问学生:“顶”是什么意思,说明刘胡兰的什么?通过谈话,学生懂得了“顶”字表达了刘胡兰英勇不屈的气概。
斯老师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祖国的语言文字中,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而是将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让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传承。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