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及效果分析
2022-07-20刘宇丹高晓凤潘秋予周政华
●刘宇丹 高晓凤 朱 陶 潘秋予 周政华*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
一、《卫生统计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3],我校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卫生统计学作为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统计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它通过对卫生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辅助处理公众健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3]。对预防医学本科学生的卫生统计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
二、思政教育的融入及探索
(一)课程安排
本次实践以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本校2018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为对象进行探索。课堂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主要形式为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点,实验课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每次实验课完成实验作业,作业成绩纳入总成绩考核。教材使用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卫生统计学》[3]。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
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前期的本专业课程思政实践[4]和参考文献[5,6,7]准备相关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形式,相关思政内容及融入形式见表1。于实验研究设计这部分内容结束前,在课堂留2分钟的时间,在学习通向学生发起话题讨论“同学们:请结合第十五章实验研究设计及屠呦呦事迹,谈谈你的感想。内容不限:可以是感悟,也可以是与实验研究设计相关内容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是其他的。”由学生自愿自主参与讨论,并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学生在学习通的讨论。在课程最后一次理论课结束时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整体评价。
表1 思政教育的融入卫生统计学理论课的设计及实施
三、结果分析
本次学生共115名,共有113名学生参与本次课程的评价,42.5%的学生对于本次课程的整体评价为非常好,49.5%的学生评价为好,8%的学生评价为一般。学习通中提供学生自主观看的思政视频,每个视频观看人数比例都在50%以上。课程结束后,总结学生在学习通中参与的线上讨论,对学生的反馈归纳如下。
(一)学生的爱国之情悠然而生
在学生评论中出现了词语“中国”15次,“我国”5次。如有学生评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从中医中走来的青蒿素,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得到了认可”等。
(二)学生体会到要有严谨的科研态度、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精神
在学生评论中出现了词语“科研”25次,“严谨”9次,“坚持”18次,“不懈”8次,“勇气”5次。如有学生评论:“需要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丝不苟地学习”“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严谨的态度。”“对待事情认真,面对困难不放弃”等。
(三)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团队合作等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评论中,出现词语“创新”10次,“团队”16次,“合作”5次,“协作”2次。如有学生评论:“让我们看到科研团队中创新、勇气的责任担当。”“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表述。
(四)学生体会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生评论中出现了词语“实验设计”15次,“专业知识”3次。如学生评论中有:“实验的设计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等表述。
四、讨论与总结
(一)卫生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认识到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团队合作等精神的重要性,而且引起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了部分知识点,如:统计工作中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是研究设计,要获取高质量数据,首先对数据获取方法要科学严谨地设计,而实验研究设计是数据产生的主要方法之一[3]。从学生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体会到了研究设计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本次课程的评价良好,因此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德”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既往关于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效果是一致的[7]。
可见,对卫生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目标是一致的,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是一致的[2]。
(二)课程思政形式应当多样化
本次实践显示以视频形式呈现思政元素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课堂播放思政微视频时,根据现场观察,学生关注度高且观看认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只能播放部分视频,课程结束后从学习通可以看到,教师上传至学习通供学生自主观看的视频,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从学生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观看视频后有感而发,也说明了学生对以视频形式呈现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较好。本次课程的其他思政教育形式,如在介绍课程专业知识期望寿命时,介绍我国居民期望寿命从解放前到2018年的变化,与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相符合的[10]。因此应当继续探索针对本门课程可行的课程思政教育形式。
(三)不足和展望
由于本门课程思政教育尚处于探索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本次课程思政素材均由教师提供,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由于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充分结合,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2],因此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仍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获得感上[11],因此合理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难点,今后可继续探讨本门课程思政效果可行的评价方式。此外,今后应当继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