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探析

2022-07-20邵桂霞

经纬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市域象限

刘 樱 邵桂霞

(1.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5;2.东莞市自然资源局麻涌分局,广东 东莞 523143)

0.引言

当今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紧张,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人口时空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人口特征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是相关部门制定不同尺度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依据。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研究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对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人口研究中,通过静态和动态过程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规模角度,国家级层面如曾永明等[1]利用1990年—2010年各县人口研究了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非均衡性,李博等[2]利用1982年—2010年全国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杨强等[3]利用1935年—2010年数据研究了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吕晨等[4]基于ESDA方法研究了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地区级层面如邓祖涛等[5]研究了长江流域城市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柏中强等[6]研究了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省级层面如张海霞等[7]进行了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杨振等[8]研究了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此外也有学者从城市尺度研究[9]。研究方法角度包括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5,7]、泰尔指数[2]和人口分布基尼系数等。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展的加快,出现了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另外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也开始出现了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成为吸收人口的重要载体,并随着各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人口在城市群间流动频繁。粤港澳大湾区由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和深圳市等“9+2”个珠三角城市组成,辖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11],目前较少学者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笔者应用GeoDa 1.14.0和ArcGIS软件,从人口空间聚集度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空间格局变化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合理配置、协同发展和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提供相关参考和政策支撑。

1.研究区域、数据说明与研究手段

1.1 研究区域及数据说明

研究区域选择我国东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包含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澳门地区)所辖地级市(包括珠海、肇庆、佛山、中山、深圳、江门、东莞、惠州和广州),截至2018年年底的常住人口为研究样本,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62374.8平方公里。根据肇庆市统计局资料,常住人口从1995年开始统计,缺少1996年—1999年、2001年—2003年数据,为统一标准,九大地级市常住人口样本数据统计年份为1995、2000、2004—2018共17年153个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9个地级市最新统计年鉴。应用空间数据分析软件(GeoDa 1.14.0)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2 研究手段

应用GeoDa 1.14.0软件提供的探索性研究方法[12]进行可视化空间规律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空间权重矩阵构建;(2)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3)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

用GeoDa 1.14.0软件提供的权重管理工具建立以欧式距离为权重的空间权重矩阵。

用莫兰指数表示全局空间自相关。应用GeoDa 1.14.0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菜单下的全局莫兰指数,可以得到不同年份人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最后选择局部莫兰指数和Moran散点图[12]、LISA[11]来研究局部空间自相关。应用GeoDa 1.14.0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菜单下的局部莫兰指数,可以得到不同年份人口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成果,包括LISA显著水平图、LISA聚类图、Moran散点图和相应指数。

2.研究结果

2.1 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1.1常住人口不断上升,市域单元间相对差异不断放大且呈先慢后快态势

图1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持续上升,从1995年的3064.14 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5738.24万人,增加了1.87倍。从图2可以看出:常住人口相对差异不断放大且呈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从1995年至2013年期间,变异系数由0.47增加到0.50,年均增加0.17%,呈缓慢增长变化趋势;2013年以后,变异系数(CV)值由0.50增加到0.55,年平均增加0.82%,呈快速增长变化趋势。以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常住人口全局Moran′s I 值均为负值,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数值相反,与变异系数(CV)值相同,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常住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弱显著的相关性特征,负相关效应呈现增加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高低或低高分布规律。

2.1.2市域单元常住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呈阶段下降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先急剧下降变化,后趋于平稳,再快速下降变化。(1)从1995年到2004年,Moran's I 值急剧下降,由-0.123下降到-0.193,年平均变化率为-0.7%,表明常住人口水平相近的城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空间负相关性不断增强。此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开始趋于集中,但空间上各城市间常住人口差异较大,呈负相关特征。(2)从2004年到2013年,Moran's I 值趋于平稳,由-0.193 上升到-0.189,年平均变化率为0.04%,表明常住人口水平相近的城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分布,空间负相关性趋于平稳,呈微升的变化趋势。此阶段经历了城镇快速发展和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阶段,造成市域间常住人口相互流动,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但仍呈负相关特征。(3)2013年开始,Moran′s I 值快速下降,由-0.189上升到-0.228 ,年均变化率为-0.65%,表明常住人口水平相近的城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空间负相关性增加态势。2015年3月国家发布文件正式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在市域间相互流动的态势逐渐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集聚,空间负相关效应不断加强。此阶段经历了城镇快速发展和中小城市协同发展阶段,造成市域间常住人口相互流动,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但仍呈负相关特征。

2.1.3各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各不相同

图1 1995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过程

图2 1995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级市常住人口差异性的变化过程

从表1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各不相同。从1995年到2018年间,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长倍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惠州、广州、肇庆、江门,其中常住人口增长2倍以上的有深圳、东莞和珠海。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阶段变化过程

2.2 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选择粤港澳大湾区1995年、2004年、2013年和2018年常住人口的数据,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软件提供的Moran散点图功能、LISA集聚图分析功能,分析了市域间常住人口发展的分布规律。

2.2.1Moran散点图分析结果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散点图各象限城市数量及占比统计(如表2所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域单元常住人口Moran散点图(如图3所示)的分析结果,粤港澳大湾区9个地级市中,有肇庆、惠州、中山、珠海等4个地级市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说明常住人口较大部分呈现空间正相关,即较强的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1995年、2004年、2013年、2018年处于第一、三象限的城市占比分别为44%、22%、22%、33%,先大幅度下降后平稳,最后呈微上升趋势,与全局Moran′s I 值变化趋势一致。此外,从1995年到2018年间,位于第一象限的地级市数量为1或2个,广州比较固定,另一个城市是佛山(1995年)或东莞(2018年),1995年为广州、佛山,2018年为广州、东莞。第三象限城市数量减少,1995年为珠海、东莞,2018年为江门,表明LL型城市对全局自相关系数的影响存在一定影响。

参照周筱雅等学者[11]研究思路,将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的Moran散点图四个象限进一步分如下四种类型。类型Ⅰ仅指某城市某空间相邻城市常住人口发生变动;类型Ⅱ指某城市其自身常住人口水平发生变动;类型Ⅲ指某城市自身及其空间相邻城市常住人口水平均发生变动;类型Ⅳ指某城市自身及其周边相邻城市水平保持不变。由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散点图各城市象限变动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1995年—2018年各城市常住人口逐渐趋于稳定化、均衡化。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市域单元常住人口Moran散点图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散点图各象限城市数量及占比统计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散点图各城市象限变动情况统计

2.2.2 LISA聚集图分析结果

在Z检验的基础上(P≤0.05)[11],利用GeoDA 1.14.0 软件测算1995年、2004年、2013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级市常住人口的LISA集聚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级市常住人口均为非显著性局部空间集聚。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级市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特征不显著。

表4 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LISA分布规律统计

3.结论与讨论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1995年—2018年地级市常住人口数据,借助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11],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地市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从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从全局自相关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常住人口的空间集聚程度首先急剧下降,然后稳定下来,再迅速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常住人口的空间相关性呈弱显著,空间格局表现为高低或低高分布。各地级市常住人口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一,常住人口增长2倍以上的有深圳、东莞和珠海。

(2)从局部自相关看,各城市常住人口逐渐趋于稳定化、均衡化。常住人口较大部分城市呈现空间正相关,即较强的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各地级市常住人口均为非显著性局部空间集聚,空间分异格局演化特征不显著。

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GIS和ESDA相结合是研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市域象限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