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早疫病及其易混淆的一些病害

2022-07-20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明远研究员

蔬菜 2022年7期
关键词:叶斑病分生孢子保护地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明远研究员

番茄早疫病是番茄的常见病害,在北京保护地栽培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只是在冬季发生的少一些,但在北部山区露地番茄流行的时间要较晚一些,一般在6—7月份较流行。

危害症状

番茄在苗期、成株期均可感染早疫病。病害主要侵害叶、茎、花、果,以叶部受害最重。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部病斑呈褐色小点及褪绿斑点,后渐发展为圆形褐色或黑色病斑,病斑具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封底图1),严重时引起其他部位受害,使植株自下部叶片开始向上干枯(封底图2);茎部染病,病斑为椭圆形至长椭圆形,褐色至深褐色,分枝处病斑不规则圆形,病斑略凹陷,后期开裂(封底图3),表面着生灰黑色霉状物,病部一般不包茎,但在茎基发病时,往往例外,会有一段茎变黑、腐烂,引起植株死亡;叶柄受害,形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花受害,萼片及花器腐烂、变褐(封底图4);果实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的果面,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 mm,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封三图5)。严重时,引起果实大量脱落。

在早疫病的发病时期,往往一些类似的病害干扰对早疫病的准确识别;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番茄灰叶斑病。典型的番茄灰叶斑病发病初期叶面布满暗色圆形或非正圆形极小斑点,病斑水浸状,不久后沿叶脉向四周扩大,呈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部渐褪为灰白至灰褐色,直径2~4 mm,斑点周围有狭窄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易破裂而形成穿孔。该病比早疫病的病斑小,分布均匀,同心轮纹不如番茄早疫病明显。此外,番茄灰叶斑病只为害叶片,很少侵染叶柄及茎,不侵染果实;但是,在某些感病的品种上,番茄灰叶斑病较难和早疫病区分,如番茄品种“明智”发病时,病斑也有明显的轮纹,其中小的病斑直径在5 mm以上,大的长边在30~40 mm,病斑为深褐色(封三图6),不看病原很难将其区别开来。

番茄早疫病往往会和番茄斑枯病相混,这是因为在晚期,大量的番茄斑枯病的小病斑汇集到一起也会导致植株下部的叶片干枯,不认真观察有时也会搞错。

番茄早疫病易与番茄晚疫病混淆,认为它们属于一种病害,只是发生的早晚不同而已;实际上,它们的亲缘关系、症状特点和防治用药差异很大,并不只是发生时间的早晚。番茄晚疫病除了根部以外,可发生在叶、茎、花及果上。在叶上的病斑的外圈往往会有白色的霉层(封三图7);在茎上发生时,往往出现黑秆;在果上形成散发性的病斑,潮湿时表面出现白色的霉层(封三图8)。这些情况在早疫病发生时都不会有,可从这些症状对这2种病害进行区分。

危害病原

番茄早疫病由茄链格孢菌[(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引起,该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菌丝为有隔的丝状,多分枝,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转为暗灰色。在叶片上孢子梗往往由病斑上伸出,尤其在果实上,可形成1层黑霉。有时可见到其是由气孔中伸出,一般1~5根束生,暗褐色,短秆状,直或微弯,有隔1~5个,大小(30.6~104.0)μm×(4.30~9.19)μm,梗顶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一般倒棒状,浅黄褐色,孢身多分隔,除有7~13个横隔外,还有1~9个纵隔,孢身大小(85.6~146.5)μm×(11.7~22.0)μm,有1个较细长的近无色的喙,喙多数有1~4个横隔,有时有分枝,大小(6.3~7.4)μm×(3.0~7.4)μm(封三图9)。

番茄早疫病的病原与番茄灰叶斑病的病原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没有明显的喙,至多有个较尖的顶细胞,有时着生大量纵横隔,像一个用绳子纵横捆绑起来的“包裹”(封三图10);而与晚疫病孢子的区别就更加明显,后者的孢子为单胞,顶上有个乳突(见本刊2020年第4期封3)。

侵染循环

番茄早疫病的病菌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侵染源,在保护地中还可以附着在温室或大棚的棚架上越冬(或越季);此外,表面带菌的种子也可以成为初侵染源。番茄早疫病菌通过气流、水流、水滴、种子及农具传播。研究发现,番茄早疫病的菌丝体在病叶中可存活18个月,分生孢子在常温下能存活17个月,厚垣孢子的存活期更长。近些年来,随着冬季保护地番茄种植面积的增加,病菌多来自番茄的冬季生产田。越冬或整个生长期产生的病菌孢子可从叶片、茎和果实的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皮孔等寄主的自然孔口侵入,或从各类伤口侵入,形成初侵染(封三图11)。接着放出毒素杀死细胞,利用死体细胞作为营养,继续生长繁殖。随着病斑的扩大,潮湿时在叶、果表面长出新的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并通过分生孢子扩大危害,如此循环蔓延(封三图12)。

病害发生条件

番茄早疫病的病菌在1~45 ℃条件下都可生长发育,以26~28 ℃为最适。分生孢子在6~24 ℃水中经1~2 h即可萌发,在28~30 ℃水中萌发时间只需35~45 min;病害的发生和环境的相对湿度关系密切,特别是组织表面的自由水更为密切;因此,有人用遮挡雨露的方法,来抑制病害的发生。每个孢子在水中可产生芽管5~10根。该病潜育期短,侵染速度快,病菌侵染后经2~3 d潜育期后就可出现病斑,3~4 d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在露地,一般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为发病高峰,若此时平均气温在20~25 ℃并连阴雨天,极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在春保护地,一般定植后,如果气温适合,即可流行,引起大量死苗。番茄连茬、种植密度过大,灌水过多,基肥不足,低洼积水,结果过多等均可导致病害的流行。

病害防治

防治番茄早疫病,应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农业防治

(1)利用抗病品种:选用强丰、满丝、粤胜、苏抗5号、苏抗11号、西粉3号B型等较抗(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52 ℃温水浸种30 min,晾干后催芽播种。

(3)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保护地要进行棚室消毒,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 m施用250 g)进行熏蒸消毒。

(4)保护地番茄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 ℃,夜间12~15 ℃,相对湿度高至80%以上,易结露,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做到水、火、风有机配合,浇水后及时放风,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的形式灌溉,减缓病害的发生及蔓延。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喷药时期很重要,一般田间初现病株就立即喷药,甚至发病前就开始用药防治,可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在保护地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 m施用250 g)防治。此外,还可采用粉尘法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 m施用1 kg),每隔9 d施1次,连续防治4~5次。早疫病药剂防治要早,在发病前就开始喷药预防,防效较高,发病后用药效果往往不理想;另外,在露地番茄上,防治始期较早,防治次数在5次以上的,效果明显优于防治3次的。番茄茎部发病除喷淋上述杀菌剂外,也可把50%抑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配成180~200倍液,涂抹于病部,必要时还可配成油剂,效果更好。

关于本文提到的其他一些病害的防治方法,除了番茄晚疫病与番茄早疫病很不一样外(见本刊2020年第4期),其他的番茄灰叶斑及斑枯病的防治与番茄早疫病大同小异,限于篇幅,可参考其他文献,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叶斑病分生孢子保护地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芒萁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