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百多年前录制的“中国最早声音”

2022-07-20裘伟廷

书屋 2022年7期
关键词:特藏唱片录音

裘伟廷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德裔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又译劳弗)几乎以一己之力录制了近一千五百分钟的中国民间吟唱、曲调、乐器演奏,其中不乏珍贵的声音档案。这些录制在四百卷蜡筒唱片上的声音资料,几经辗转,绝大部分被收藏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中,称为“劳费尔特藏”。

劳费尔是美国德裔汉学家中杰出的代表,他还是具有传奇人生的探险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东方学家。据称,劳费尔以英文、法文和德文发表的两百多种著述,涉及考古、文物、宗教、中亚语言等领域,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不少至今仍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读之作。

劳费尔出生于德国科隆中产家庭,童年时他对戏剧感兴趣,曾一度想成为戏剧家。劳费尔还学习音乐多年,尤擅长钢琴。1884到1893年,劳费尔在弗里德里克·威廉高等学校学习,接受德国考据学训练。1893年他转入柏林大学,次年参加了柏林市东方语言高级研修班。1895年肄业于柏林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1897年他以关于藏传佛经的论文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二十三岁。

在大学求学期间,劳费尔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语言知识,主攻远东语言。他极具语言天赋,加上刻苦学习,掌握了多种东方语言。据称,他不仅通晓汉语、蒙古语、日语、俄语等语言,还不同程度掌握了闪米特语、波斯语、梵语、马来语、巴利语、达罗毗荼语等。

1898年,劳费尔来到美国,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得到一个职位,开始了其汉学研究生涯。1905至1907年,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讲师、东亚语言学讲师。1908年,劳费尔受邀赴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1915年以后,长期担任该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其间,劳费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大量学术研究。他杰出的研究成果填補了美国学术界诸多空白,极大推动了美国汉学的发展。

特别要指出的,在1898年到1923年间,劳费尔先后四次参加或领导科学考察队赴中国和中亚地区从事民族学和考古学的调查。一方面,这些“考察”为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搜购了四万册中文图书,搜集到一万九千件文物;另一方面,这些“考察”经历,不仅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具体课题和丰富资料,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使他在美国学术界逐渐站稳了脚跟。

尽管身兼数职,参与了诸多活动,劳费尔却完成了大量研究,出版了许多著作。他是一个惊人的工作狂,据说他有两张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文稿的书桌,劳费尔用一张旋转椅,穿梭于两张桌子之间。就这样保持着每年发表十到二十部(篇)专著、论文或书评等的惊人速度。据统计,他一生有两百多种出版物问世,研究覆盖地域包括中国、印度、日本、菲律宾群岛以及太平洋群岛等。

1934年9月13日,劳费尔在芝加哥从居住的旅馆八楼一跃而下,自杀去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震动。有人认为,个性敏感和长期超负荷工作,再加上始终没有适应美国学术环境,使劳费尔患上了重度抑郁症而选择自杀。但其真正死因,至今尚是一个谜。

劳费尔1901—1904年间所参与的“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有意无意地为后人留下了这段中国“转折期”极为珍贵的声音记忆。

所谓“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听上去是一个正规的田野调查,但基本上只有劳费尔一个人在中国腹地探索,也就是说他既是队长也是“全体队员”。因此可以说,劳费尔是以一己之力,录制保存了二十世纪初期流存于中国的十余个乐种和多种方言的口头表现形式。

其中,在上海部分(1901),记录了当时吴语民歌、滩簧戏、秦腔等多种传统体裁的存续状态。北京部分(1902)大多录制于现场表演,部分唱词在后来存世的曲艺资料中实属鲜见,展现了小调民歌(如孟姜女调、五更调)被纳入京津地区曲艺表演中的早期面貌。值得一提的是,二胡的器乐形态在当时已有了即兴表演和自娱自乐的性质。“劳费尔特藏”还记录了远早于刘天华和阿炳之录音的器乐片段。

研究认为,在1900年以前,中国音乐都是传统形态。而1904年,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音乐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以一批日本留学归来的音乐界学者把日本学校的歌曲带到中国新式学校为标志。因此可以说,劳费尔在1901、1902年的田野录音,抓住了中国旧时代消逝的尾声——比如《卖花束》这样的滩簧戏片段,已带有鲜明的叙事性,以及语言的装饰性,且有了伴奏。那应该是乡下的民间小调和山歌转变为城市新式地方戏的最初级阶段,很可能已出现了在茶馆酒肆里吟唱的半职业民间艺人。可以说,这些录音资料为中国音乐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早期资源。

蜡筒录音在今天听起来带着嘈杂的噪音,但在当时条件下,其录制质量已属极高。蜡筒品质易碎,加上长途运输,目前有三十多卷蜡筒录音已损坏,其中可能包括北京雍和宫的藏人音乐、北京的皮影戏音乐以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幸好,由于所有声音档案的记录和保存都依循了当时人类学研究标准,缺失的条目已经及时标出,使之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光学扫描”技术修复。

劳费尔在中国收录的这批声音,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田野现场采风,而这批声音档案也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录音”。二十世纪初,百代唱片公司等西方著名唱片公司进入中国,而中国本土最早的唱片录音,也于1903年3月在上海完成。因此,最早录制于1901年的“劳费尔特藏”在时间上并未占据太多优势,仅是略早于百代唱片工程师弗雷德·盖斯伯格录制的吹打乐和孙菊仙的《举鼎观画》等。

但与唱片公司注重表现音乐不同,“劳费尔特藏”是以人类学的视角,忠实记载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地方民俗社会生活,因此它有着那些精心灌制的唱片所没有的充满草根气息的磅礴生命力。劳费尔在日常生活的演出场景中录下这些音频,沙沙作响的原始录音中,除了音乐和唱词,周围热闹的环境音也被收纳进来。声音响起,浓郁的现场感,把听者直接带回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仿佛自己就在当时的街头。

此外,劳费尔还以人类学的眼光,关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这批收藏中,不仅有音频资料,还有大量老照片,以及皮影、服饰、绘画、戏曲木偶、风筝等手工艺品,这些收藏共同组成百年前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社会生活图景。

其实,“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并不是劳费尔第一次接触东方文化。此前,在1898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劳费尔参与了由“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发起并主持的“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前往库页岛和黑龙江河口区域开展民族志调查,主要负责阿伊努、尼夫赫、鄂温克、赫哲、雅库特等族群,留下一批珍贵录音资料(约一百三十六卷蜡筒录音)。当然,这个考察项目是由十一人共同完成的。不过自此,劳费尔便崭露头角,证明了自己出色的东亚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能力,这被认为是他后来领导“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的主要原因。

除音响资料外,当年在中国考察的劳费尔还将大量精力放在寻找和购买能代表中国人普通生活、信仰、工农业生产状况的物件上,诸如字画拓片、石头和玻璃鼻烟壶、硬币、刺绣、乐器、玉器、风筝、鸽哨、蛐蛐罐等,数量惊人。由于劳费尔酷爱东方戏剧艺术,因此藏品中还有大量保存状态完好的精美的皮影、木偶等。而记载当时社会生态的照片:护城河外挨挤停靠的小舟、雍和宫的喇嘛表演、南方稻田中的水车、北京的戏台、上海的龙华寺等,无不关乎中国当时真实的社会文化场景和日常生活。

这些声音、实物和影像记录,几经辗转,散布到美国和欧洲等不同地方的博物馆。而其中绝大部分声音资料,被收藏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中,称为“劳费尔特藏”。该档案馆作为美国规模最大的田野音乐资料档案馆之一,拥有十万件以上的音响档案收藏,包括田野录音、广播录音及商业录音。

“劳费尔特藏”对中国学术界来说还有其特殊的意义。相比于同时代录制于中国的零星录音资料,“劳费尔特藏”堪称一宗系统性的记录档案,其中不仅包括丰富且互为关联的音乐种类,而且有较完整的配套图文资料。这批档案对我们近现代音乐史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涉及早期的音乐,以往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记载和乐谱去想象,但声音述诸文字会失真,因此原始音频资料的价值不言而喻。

虽然同时期已有百代唱片公司等录制的中国音乐唱片,但唱片公司与人类学家的关注点并不相同,从保留了更多原始状态的“劳费尔特藏”中,可以观察到中国音乐当时的演变。比如,从“劳费尔特藏”听到的很多东西,大家都觉得似是而非,到底是戏曲,还是戏曲成型前的东西呢?再比如,《大香山》是京剧失传剧目,但这段录音里又有滩簧,其中还用了当时苏白的念白内容。从这些音频资料中,我们可听到一个民歌或者小调的演变过程,看到一些音乐体裁的早期形态。

另外,从“劳费尔特藏”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其中涉及很多未知的民间音乐大师。比如,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二胡即兴演奏。现在我们通常说,二胡有百年发展历史,那是从刘天华确立二胡在学院的发展说起。但从“劳费尔特藏”,我们还可再往前看到在历史上,民间二胡技艺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有些记录完全是声文互释的,而且细节充盈。

不仅仅是音乐界,中国民俗学研究者也可以从“劳费尔特藏”的相關文献和民俗实物进行开拓研究。比如说,关于民间文学“孟姜女”,过去我们研究时,大多只盯着文本、字词去研究。而“劳费尔特藏”里收录了一百多年前的《孟姜女调》,从音声表达方面,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在2019年4月于北京举办的两场项目分享会上,美国民族音乐学者伯德特介绍说,“劳费尔特藏”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将劳费尔在1901、1902年间录制的近四百卷蜡筒录音,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出版;与此同时,大学将邀请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共同完成制作英汉双语版的档案试听网站。项目负责人魏小石是旅美民族音乐学者,他认为该计划的实施意味着劳费尔录音档案将“回归中国”。

经过修复和归档的录音片段,最终将“回归”到生长之地,通过公开档案的方式,邀请民间、专业人士,为碎片化的声音重新录音,添加更多的历史、文化及政治情景。中国传统音乐中同词异曲的情况很常见,这样的辨识工作的工程量巨大,仅凭专家学者是不够的。至于这批录音是不是最早的,是否能在当代中国传统艺术评判体系中得到认可,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将这份档案归还到仍然在使用这些传统音乐语言的人那里,用他们的语言来解释——这是“劳费尔特藏”“回归”的真正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劳费尔特藏”中虽然包括大量精彩的音频资料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收藏,但在这些第一手资料上,除了劳费尔本人零星几篇文章外,却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学术成果和反思。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劳费尔特藏”研究的意义,就是用更科学的方式探索东亚,寻找能代表中国当时的生产生活现状、民俗生活和信仰的东西。

猜你喜欢

特藏唱片录音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坏唱片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