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Q平台下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2-07-19张程
张 程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2)
前言
教育部高教司2022年工作要点通知,指出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和要素的质量提升作为主要内涵,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由此可见,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桥梁。对于以财经类为主的民办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呢?本文选择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旨在探索构建信息技术的“EQ 平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思路与方法上均做改革与创新,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功能协同融合、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以下具体介绍本校实践经验,仅供同类研究参考。
1 当前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数字绘画设计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简称数媒)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字绘画技法,创意思考以及实现数字绘画表现能力。目前高校教师主要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忽略了思政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1 授课学生特点复杂,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需要提升
该课程教授对象主要是00 后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大部分孩子是因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才开始转向学习美术,通过短期美术集训后考入大学。因此,个人文化素养不是很高,学习怠慢与积极性较差,喜欢追求个性张扬、时髦等新鲜事物,厌恶条条框框的思想政治理论,缺乏职业规划及人生目标等。大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是思政教师工作任务,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去落实专业思政教学,导致课程思政边缘化。因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职责,都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但分工不同,理应各司其职,同向同行”[1],都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课程目标不完整,教学内容缺乏思政元素
课程目标制定决定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专业教师课程目标设置还是以基本理论与技法学习为主,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中较少。加之授课时间短,课程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授课教师注重实践技法教学,对思政教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缺乏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有些教师虽然介入思政内容,但是缺乏系统规划与精心设计,未能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不能达到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同频共振,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3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
目前,数字绘画设计课程中教师多集中以讲授法、案例法、项目驱动等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缺乏乐趣,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考核评价仅是以量化标准进行,如对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竞赛等内容,未能挖掘与展示课程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等,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制。
2 课程建设改革新举措—EQ平台使用
近年来,各种信息技术渗透教育行业,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2]。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因此,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改革提供很多方法和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自主研发“EQ 平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人才培养活动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度、人才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核心,从解决传统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痛点问题入手,以改革为驱动,全面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
EQ 平台课程建设基本框架包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部分,如图1。其中课程定位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的定位;课程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使用教材与参考资料;课程实施包含教学资料与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由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开卷/闭卷,成绩比例),命题资料(命题标准/期末试卷),成绩分析(考试、阅卷、成绩整理与录入、分析)。学校将EQ 平台引入到各个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中,致力重点解决教学质量改进途径和方法、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形成真正的PDCA 闭环,实现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监控全程化、反馈多元化、改进连续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格局。
图1 EQ 平台课程建设的框架图
3 EQ平台下数字绘画设计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数字绘画设计课程笔者已教授了10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办学思想,采用雅典式思想指导教学组织,狩猎场理论、因材施教进行教学设计,“两性一度”的授课标准,确保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尊重学生自我表达与天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字绘画风格,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性与挑战度。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职业能力训练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缩短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德才兼备数字绘画设计人才。
3.1 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框架构建
课程内容依托EQ 平台课程建设的要求,打破传统线性知识结构,以数字绘画设计师岗位需求为依据,重组教学逻辑脉络,将课程分为数字绘画设计概述、人体骨骼与肌肉、Q 版角色与插画设计、写实人物绘画、场景绘画、专题实训等六个模块,如图2。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有机融入六个教学模块中,以传统文化、国家战略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如艺术与医学、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汉服与戏剧、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热点,从传统绘画艺术造型为起点,思政教学设计为落脚点,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做到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与课程设计实践全程有效衔接,并针对性地设计了多个真实项目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全面达成。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与EQ 平台优势,做到线上、线下教学与思政的结合,以显性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完成隐性思政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图2 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通过数字绘画概述和人体骨骼与肌肉模块学习,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在数字绘画的媒介表现形式、艺术与医学的关联性,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能力。
通过Q 版角色设计、插画设计、写实人物绘画模块学习,带领学生到成都博物馆、四川美术馆、龙潭寺客家居住地调研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文创设计与国潮插画创作中,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新理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通过场景设计模块学习,调研成都三圣花乡景区,培养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生态旅游、文明旅游意识,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世界公民,践行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使命感及责任感。
通过专题实训模块学习,调研建川博物馆,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主题绘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
3.2 利用EQ 平台开展混合式的思政实践教学
从2020年到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发布了采用EQ 平台和完善教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通知,要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下介绍数媒专业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是如何利用EQ 平台开展课程思政。
(1)平台课程创建
按照学校EQ 平台程建设的录入指引,登录学校EQ 平台网址,开通教师账号,选择授课专业与班级,然后按照六个步骤在平台建课。一是设置学期课程负责人和建设教师;二是设置课程基本信息;三是课程建设;四是课程建设要点指示;五是查看教学资料;六是注意事项。课程负责教师将按照以上步骤有序完成本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点);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单元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课堂提问等);教学资料上传等,保证授课资料完整。专业质量管理员与教务处将对教师建课情况进行抽检,对是否在教学学时、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设置了思政元素,对建课不完整的地方将实时反馈给教师催促其完成,并形成整改文档。
(2)组织混合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与组织者[4]。因此,合理规划每章节线上、线下的学时与教学内容,以下以Q 版角色与插画设计章节为示范,详细讲解课前、课中、课后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课前教学:教师在EQ 平台发布Q 版人物造型的基础知识,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课堂提问等资料,学生通过手机APP 或PC 端学习任务内容,自主完成基础性理论学习。如课堂提问设置环节,讲到真人如何转化为Q 版插画知识,例举了国内电视台在节目编排上对传统文化挖掘与创新的案例,2021年河南卫视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我们从以上节目得到什么启示?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Q 版角色创作的灵感?通过这些提问都能很好引导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课中教学:结合课前的教学内容,线下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怎样从历史文物中提取素材创作文创作品呢? 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参观成都市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了解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俑与砖石、唐宋元明时期的瓷器与丝绸、成都历史文化民俗篇,中国皮影戏,中国木偶展等。同学们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边观展的同时边收集文物素材。回校后教师以指导为主,梳理文物如何活化的案例,并向学生展示一些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讲解创作思路与技巧。学生整理收集到文物素材然后建立创作的流程,分组进行构思草图等。线上教学主要对学生建立分组、问题答疑,学生把自己的头脑风暴创意画成思维导图上传平台,师生之间互动讨论。
课后教学:线上根据教师发布的项目实践,学生在线收集相关参考资料、优秀作品,逐步完成插画作品的线稿、配色等。线下主要是小组作业展示汇报,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辅导,了解学生心理情绪变化,做好正面鼓励与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并结合课前、课中的教学情况做好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参考。
(3)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各项能力训练目标要求,该课程改变传统单一标准考核为多元化考核方式,从多角度、多阶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5],采用平台数据统计、综合测评、作品实训思政效果、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具体说:线上学习部分,考核包括课堂讨论与互动、课程音视频与章节学习、线上作业,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考评,占比20%;线下学习部分,考核包括设计调研、课堂表现和职业素养三个板块,成绩由教师和行业导师共同考评,占比 50%;设计实践部分,参与项目专题实训,真题真做,由校企双方共同考评,占比30%。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全面考核,达到专业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教学评价是以最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完成为参考,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所得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6]。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为后续教学起着反思与改进,本次混合式授课模式贯穿整个教学周,课程结束后教师整理线上线下资源,将知识点掌握、思政认知、价值观融入课程评价过程中。加强对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对文献和项目研究能力的考察,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生项目设计实践能力的评价,增加课程学习的挑战度,提升学习的深度,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含金量。协同教务处、课程组教师、学生代表等对课程思政效果综合评估,整理梳理出一些优缺点,便于后续课程优化与改进。
4 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该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共计有150 人,通过在EQ 平台数据统计,学情统计(出勤、学习完成度、在线人数统计);专项统计(答疑、作业统计、单元练习、考点掌握度、课堂提问、考试统计等),整体效果良好。期末成绩综合考评中80-90分的人数占比90%,70-80 分的人数占比9%,60-70分的人数占比1%。在信息技术平台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比传统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度也积极高涨,有活力。具体效果表现如下:
4.1 课程改革效果显著
近两年来,课程主讲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艺术设计竞赛获奖丰硕:如参加第八、九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二、三等奖;第三届台湾国际大学生年度艺术奖银奖;2021CADA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大赛铜奖;第二届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铜奖;2021 香港当代设计大赛铜奖;第三届台湾国际大学生年度艺术奖银奖等。课程组师生累计提供社会服务2 次,如龙潭寺客家居住社区等,充分展现了的课程建设质量水平。
4.2 通过教学成果建设服务社会
发挥地缘优势,以地域文化传承为主题开展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组对龙潭东山客家文化调研,致力于挖掘客家建筑篇、人物篇、美食篇、民风民俗篇等素材,创作出系列数字绘画作品,设计出文创产品,从而助力客家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在动态中活化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3 课程教学评价获得多方好评
通过学生、督导处、教务处等多方评价,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实施课改后,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非常认可并积极参与,课程好评率较高;同行对授课效果和考核方式给予积极评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也给予了良好的反馈。
5 结语
数字绘画设计课程是数媒专业较强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功能长期缺乏,本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办学思想,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家国情怀与责任使命担当,力争为数字媒体行业培养出更艺德并举、知行合一[7]的引领未来设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