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程学习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教学的初步探析

2022-07-19蹇巧利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轨道交通思政

蹇巧利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前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思政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2]。该纲要的发布,促使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理念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达成广泛共识,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色挖掘思政要素有机融入专业思政教学,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声的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生学习所具备的城市轨道交通职业素养。结合专业知识讲解,恰当引入行业案例视频,以此实现激发学生中国制造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标准意识、工匠精神,提高轨道行业的职业追求;提高安全责任意识,树立轨道交通行业的使命感;树立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增强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归属感。为此,本文对课程进行重构,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内容的融合实践,发挥该门课程的育才育人的重要作用。

1 特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围绕“新时代如何培养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群不可取代的核心素养与能力”问题,以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的工作过程为学习主线,以对接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为内容亮点,以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为思政要素,借助虚拟仿真软件、投屏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建构任务驱动式第一课堂、实践活动式第二课堂、线上打卡式第三课堂“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在实训室场景中全面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围绕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做实际的工作和真实的评价,从而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强化专业能力的工匠精神,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和价值目标。

2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教学融合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学融合?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的重难点。它涉及四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对象-学生、教学渠道-线下实体课堂和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补充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2.1 教学主体-教师: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思政教学的关键因素

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跳出严格片面区分理论实践教学的固有思维。在同一课题中设置理论学时及实践学时,让学生们能够在接受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接触实际工作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应用能力同步强化的目的。教学主要采取理实一体的“需求导向教学法”,根据“一条主线、三个融合”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需求为载体,提出课堂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协作意思的目的,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课前教师在平台上或学生群发布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发布的资源自学。课中教师或者企业专家介绍真实案例,以此为载体,以需求为导向,教师发布教学任务,学生分组实施,以育人为主线,课堂融入1+x 职业等级技能考核点、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大赛、课程思政元素(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作为思政元素,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三部分内容,最终以操作技能得到提升,小组获得认可结束课堂教学。课后布置拓展练习任务,巩固提升学习效果。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实施过程图

2.2 教学对象-学生: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思政的核心环节

一直以来的授课模式大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教室里听,这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可能就很不理想,学生对课程内容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但印象却不够深刻,做不到举一反三。对此,教师可以基于学校丰富实训设备,创新上课教学的模式,结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的情况, 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实训演练等,实现优势互补。工作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鉴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但对一般事务有常识性认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实训中心, 轨道交通车站实训中心等实训教学。如此一来,就改变了专业概念课程单纯依靠教师讲述课本内容的现象,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又能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操作中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2.3 教学渠道-线下课堂和线上平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思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融入工匠精神,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俨然成为教学常态,更成了城轨专业思政的教学常态。

疫情发生以来,课程组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有关要求,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特色探索构建了线上教学体系。借助动画、视频、PPT 课件等数字资源,利用学习通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精心构筑了“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检验”的线上教学体系。在学生和老师联动下达成促进教学目标。复学复课后进行了线上学业检测,实现了教学有机衔接。

图2 线上教学模式

2.4 教学补充与辅导-第二课堂活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思政的延伸

英语专业思政的思政建设,需要课内与课外的融合。课程内容融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X 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两项标准,不仅将思政元素融入并延伸到课外,而且尽力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完美结合,学生不仅得到了巩固专业知识的机会,也提高了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1+X 知识点融合图,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内容与1+X 知识点融合图

3 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是城轨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保障和管理运作,系统分析,系统评价,安全技术,应急救援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急救援办法,从而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系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实践打下基础。这里,笔者以《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教材为例,列出思政元素,供参考。

第一章:思政元素:中国速度。讲诉我国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所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为中国而自豪。

第二章:思政元素,工匠精神。让学生知道敬业对于一个国家以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第三章:思政元素,诚信。诚信对于一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讲述最近学术界的一些新闻让学生懂得诚信一旦失去将会是一种最为可怕的事情。

第四章: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强大,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讲述最近的比较火热的电影和最近我国最新研究出的轨道交通的新型技术,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对国家感到自豪,为国家的强大感到高兴。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专业课程学习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新趋势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和亮点。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融合的关键点在于持续不断深入地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尽快建构科学合理、全体教师全员参与、专业教学课程全覆盖的城轨专业类课程思政体系。教师要以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渠道及教学补充与辅导等诸多方面作为抓手,以教学科目为主体,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探索二者有机融合的解决方案,让思政元素在城轨专业思政中得到完美呈现,并在专业课程中开出课程思政的理想之花,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轨道交通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