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能、新模式、新机制研究

2022-07-19鲍明晓

体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建设发展

鲍明晓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脉络,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下中国社会提出的整体性、统合性要求。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这一时代脉络,推动体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意味着体育发展规模更大、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是强国体育与惠民体育的有机融合,为此需要树立新观念、发掘新动能、创新新模式、构建和完善新机制。

1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发展需要的新理念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解决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短板和突出问题,更好统筹体育领域发展与安全。其中结合体育发展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更新和树立能够支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至关重要。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树立以下新理念。

1.1 “四个重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四个重要”是习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体育地位和作用的创新论述,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它既指明了体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也极大地提升了体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空间。从根本上讲,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就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四个重要”的实践过程。全行业必须牢固树立“四个重要”的发展理念,自觉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设定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检验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绩效。

1.2 “两个全面”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体育发展“四个重要”的战略定位,必须树立体育服从和服务于“两个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即通过体育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国家,体育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嗜好和福利,而是每一位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发展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公民都能过上活跃、健康、有尊严的品质生活;同时,体育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进步和谐的重要途径和强大动力。体育强国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的强国体育。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牢固树立“两个全面”的发展理念,更好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底作用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耦合赋能作用。

1.3 “两个发展”

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今天,世界互联互通,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与经济社会的交互协作中共生发展。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也需要体育发挥自身多元功能和独特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体育自身发展与体育带动和促进发展协同并重的新理念。一方面,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体育+”和“+体育”,利用体育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在确立每一项体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时都要增加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检视、预估与测评,自觉把体育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推动体育发展成果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凝聚力、文化传播力和国民健康力,开门开放办体育、强国惠民办体育,以体育发展助力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人民幸福。

1.4 生活化

球场即社会,运动即人生。体育原本是生活化的产物,但是,随着近现代体育发展中的功利主义盛行,特别是精英化、商业化、奢侈化运作,体育生活化的本源不断被抽离,普通人参与运动的困难不减反增。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重塑生活化体育发展理念,跳出部门体育、专业体育的窠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准绳,推动各形态体育与14亿人民的健康活跃生活相衔接,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通过运动和身体活动促进全民健康与幸福,发展以治疗为目的的适应性身体活动服务,加强运动和身体活动参与者的安全保障,强化运动和身体活动相关知识的宣传及普及。牢固树立并践行生活化体育发展理念,关系体育发展的空间和动能、质量和效益。

1.5 低碳化

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类的体育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顺应自然,保护环境,既是“双碳目标”对新发展阶段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中,提升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入ESG(环境、社会、治理)责任体系,推动体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势在必行。为此,要推动体育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向低碳技术过渡,测算运动行为和赛事的碳轨迹、碳损益,使用环保材料生产体育装备器材,应用节地、节能、节水技术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大力倡导绿色运动行为,切实履行体育发展的环保责任,提高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6 统筹发展与安全

“两个大局”的时代交汇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体育改革发展面对的时代背景。“两个大局”的战略演变,一方面会给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也会给体育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体育改革发展中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体育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体育工作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既要防范传统体育风险,更要注意防范非传统体育风险,尤其是极端气候、网络攻击、数据造假与失窃、新型病毒和高烈度传染病以及国际体坛意识形态回潮可能引发的体育界和体育人的政治安全等。要牢固树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理念,主动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风险挑战的准备,用发展来促安全,用安全来保发展,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1.7 包容发展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和善之光,是团结社会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此,必须倡导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发展理念,尊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运动习俗,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平等开展和参与体育运动。要学会在与其他部门协作和共建中发展体育,理解并尊重合作单位的核心诉求,追求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达成美美与共。同时,在个体层面上,对新一代运动员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行为展示也要体现一定的包容性。体育的国际化和全民性要求其必须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发展。

2 发掘新动能:找寻推动体育质量变革、效率革命的新动力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意味着体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发掘新动能,找寻推动体育质量变革、效率革命的新动力至关重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体育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6个方面。

2.1 数字赋能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新挑战,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机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数字体育是数字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跟上数字中国建设步伐,以先进信息技术带动和催生体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多点散发,全球体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社交性死亡”,赛事停摆、空场比赛以及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限时限流,都在大幅压缩着体育运动的生存运作空间。同时,随着以90后为代表的“网络一代”占人口比重的不断提升,线上的虚拟空间也在不断压缩线下的运动空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网络一代”,致使当代体育整体的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活力都面临重大挑战。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全力推动体育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的数字变革。一方面,要利用先进适用的数字技术实现体育运动线下与线上的融合、虚拟与现实的叠加;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移动互联网媒介(微博、微信、短视频、H5等)与体育运动受众进行社交互动,推动体育运动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度链接。在高度信息化的新时代,拓展体育运动的生存空间,激活体育运动的发展活力,体育数字化深度变革不可或缺。

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带来了高度优化的搜索引擎,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便捷的手机移动应用和高速高能的云计算。数字赋能是“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全行业都要提升对数字体育战略价值的认知,以高质量打造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体育信息化新发展体系为目标,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以构建数据驱动的体育事业为核心,以深耕多元化业务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信息化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和安全管理为保障,以体育数据共享为抓手,积极推动体育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数字体育新赛道上,中国体育先机无限。

2.2 场景革命

随着当代体育朝着生活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不断演进,体育也在不断呈现仪式化、社交化、分众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发展态势。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今天这一逻辑延伸到体育,变成了“人是体育的尺度”。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体育并不是体育本身,而是喜欢体育所创设的场景以及在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和意志、投射的人格和品味。未来,体育不再用场地标识,而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运动场景来定义。体育正在加速进入场景时代。

场景是生活片段,按生活逻辑创设、编排、铺陈和演绎。体育场景是体育生活的片段,同样按运动生活的逻辑来构造和呈现。原先体育场景主要指场地和场所,是线下运动生活的识别,现在有了手机、Wi-Fi、传感器、实时定位、语言图像识别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体育场景有了线上的交互,则更添了一层增强现实的意义。体育场景也由此变得更加多维、更加立体、更有温度、更具情怀。

时下,法国人对巴黎街区篮球场所做的艺术化改造吸粉无数。北欧人把平面的田径场改造成立体的户外运动主题公园,把乡野和山峰植入城市社区,让户外迷们欣喜若狂。全球职业体育组织都在推出自己专属App,建立基于移动端的社交互动平台,为粉丝提供包括订票、交通导航、停车和引座服务、预订食品饮料、实时查询球员的统计数据、上传文字/图片/视频、与球队经理/教练/球员互动交流等多项“恋人般的服务”。同时,运动领域的人机大战、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大数据选材和战术设计、可穿戴装备的大量应用以及国内外网络社交媒体中活跃的数以千万计的体育社群,都在让全球体育呈现一个持续高速刷屏的状态。过去体育明星们是在运动场上用竞技表现圈粉,现在他们还不得不在微信、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上通过与球迷们互动、“卖萌”来圈粉;过去买运动鞋服、运动装备主要是看品牌、看价格,现在却更留意消费者评价和朋友圈推介;过去我们选择参与什么运动主要是基于兴趣,现在则更在意与谁为伍、能进入什么样的社群、形成怎样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这些与以往的不同,都在告诉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全球的体育图景和人类的运动生活,都在按照人性在运动情景中的投射所创设的新场景在改造、重塑和创造(鲍明晓,2021a)。

今天,体育场景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运动场所概念,而是从参与者视角重新定义的运动场域,是灵动的艺术空间,是基于移动数字技术的交互娱乐平台,是运动社群亚文化认同与表达、分享与交流的媒介,也是多种公共服务内生运营的服务平台。推动体育领域的场景革命,一是要学会用艺术“织补”运动场景。运动的魅力深藏于艺术之中,运动的过程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大众在运动场所进行运动和消费,同样是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今后,任何一个体育设施和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都必须学会运用舞台艺术、视觉艺术、行为艺术、园林和建筑设计艺术等对运营场域进行艺术化“织补”,使运营空间具有审美价值,使服务流程浸润人文关怀,从而使运营场域成为运动参与者认可的网红打卡地以及能让锻炼者、消费者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舞台和空间。让艺术“织补”运动场景,让运动参与成为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行为和过程,是传统体育场馆进行场景化改造和提升的必然要求。二是要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创造线下线上融合、现实虚拟叠加的新的运动场景,带动体育全领域的场景革命。场景复兴,万物互联。新的需求伴随着对新场景的洞察,新的体验伴随着对新场景的创造。体育领域的场景革命将为体育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力。

2.3 “破圈”融合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集聚全社会的力量,而推墙“破圈”、协作融合、共建共享是汇聚社会力量拓展体育发展空间,提升体育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世界主要体育大国、强国以及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当前都在实施“破圈”发展战略。国际奥委会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的合作,以支持其重大发展战略和核心改革议程的实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体育部门围绕促进健康生活、活跃社会建设主动加强与其国内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以提升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破圈”中占位,在融合中发展壮大。

立足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要跳出“部门体育”“精英体育”的窠臼,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大力实施“体育+”和“+体育”战略,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当前重点是要推进围绕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和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和倡导主动健康的体卫融合以及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体旅融合,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兴建“体教文商”融合发展的城市运动综合体和“体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体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在内容上交织互补,在渠道上联通共用,在平台上复合多用,在场景上交融互衬。通过“破圈”来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互动协同,为体育高质量、高效能发展聚集更多资源、更强动力。

2.4 拥抱青少年

自现代奥运会复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一直是体育运动最主要的参与人群。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当移动互联网开拓出不受时空限制的、形式多样的、色彩斑斓的虚拟空间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远离线下的运动场景,转而追逐虚拟空间的线上娱乐。传统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吸引力下降是一个全球性趋势。“2008—2013年,美国6~12岁少年参加集体球类运动的比例下降5%,其中篮球下降3.9%,棒球下降14.4%,足球下降10.7%,美式橄榄球下降28.6%。”(USOC,2016)重新拥抱青少年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和多个体育组织共同关注的新议程。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明确提出要与受众进行数字化互动,鼓励虚拟运动发展,其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变革来“破圈”和重新拥抱青少年。我国90后、00后的“网络原住民”目前已达3.9亿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和网络、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相伴生,线上娱乐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久坐和缺乏身体运动成为这一代人的共性问题,并由此带来了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参与运动人数下降、竞技后备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年轻一代广泛的运动参与。青少年不仅是体育强国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和动能。拥抱青少年,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并切实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破除一切制约体教融合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确保青少年全人群、高质量、可持续的运动参与;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数字时代体育运动的新形式、新玩法。今天,伴随工业革命兴起的现代体育正在进行时代切换。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体育都是这个时代人的运动选择,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脉动。在数字化时代,只有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并真心拥抱数字时代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新运动形态和玩法,当代体育重新吸引和拥抱青少年才能变成现实,体育强国建设才能集聚更持续、更强大的动能。

2.5 关注女性

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发掘体育发展新动能,必须更加关注女性,大力发展女性体育。现实中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阴盛阳衰”并不能掩盖女性运动参与率和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的事实。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点燃全体女性的运动激情,并通过她们在家庭中的情感中枢作用,带动家庭体育、青少年体育的振兴与发展。

提高女性运动参与率,首先要消除体育领域的性别歧视,推动在运动参与、运动管理中的性别平等。要大幅提升女性在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中的任职比例,提高各类运动会女子项目的设项比例和参赛人数比例,确保女性拥有平等的参与权、管理权。国际奥委会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做出了表率。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总结报告中,国际奥委会骄傲地宣布:“经过持续的努力,东京奥运会女性运动员占比将达到49%,国际奥委会女性委员比例提升到37.5%。”(IOC,2021)国际足球联合会发布的未来世界足球发展行动计划——《让足球真正全球化2020—2023》也明确提出:“加强女足运动,让女性参与各级足球管理,是世界各地足球运动议程的首要任务。国际足联将继续支持这一进程,从结构上促进女性参与足球运动及其管理。”(FIFA,2020)。

其次,要针对女性运动参与的实际需求,推动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去努力提高本项目的女性参与率,创设女性专有的赛事体系。近年来,中国田径协会推出的女子马拉松赛事,中国篮球协会推出的“上场吧,女孩”以及我国篮球名宿宋晓波女士创办的“粉色风暴”系列女子篮球赛事,都很好地带动了女性体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广场舞、瑜伽、健美操等适合女性的运动项目。鼓励更多体育场馆增设哺乳、托儿等功能用房,为女性参与运动提供便利。

2.6 优化体育发展的空间布局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会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会持续加速,人口和资源将持续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流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同时,乡村振兴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也将持续加速。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改革和发展要顺应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新趋势,改革传统的以单一行政区划为主导的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建立以城市为节点,以都市圈、城市群为核心枢纽的新空间布局,形成以城市为单元,大区内协同、大区间竞争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结合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体育发展主责功能区建设,建立一批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功能区、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功能区、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选育功能区、运动健康促进功能区,全面优化体育发展的空间布局,激活体育发展新动能。

3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以为国争光为主导的体育发展模式向以民生责任为主导的体育模式转型发展

在“两个大局”统摄之下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推动体育由经济社会发展边缘走向中心,必须在实践环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体制和机制,必须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好体育自身发展与体育带动和促进的发展。过去,我们是靠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特别是在奥运会上拿更多奖牌,为国争光,来反映体育的社会价值,引领并驱动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跟进发展。未来,我们必须在保留为国争光维度下,更加重视体育发展的社会责任、民生责任,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主责,靠更加主动、更加有为地履行社会与民生责任来引领并驱动体育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以为国争光为主导的体育发展模式向以民生责任为主导的体育模式转型发展,除了需要对现有体制机制、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作必须的调整和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须探索并培育体育发展的新样态,通过新态体育来提升体育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能力,同时,倒逼体制机制改革。以下5个新态体育值得关注。

3.1 生活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生活体育是对标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以14亿人民日常运动生活的需要来组织开展的体育,是以运动参与来提高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体育,是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必须要求。

发展生活体育,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二是要以全民运动参与向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开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每年导致全球200万人失去生命或患上慢性疾病,约25%的成年人和超过80%的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这种生活方式每年给全世界造成675亿美元的成本,其中538亿为医疗保健费用,137亿为生产力损失(Ding et al.,2016)。(2016年《柳叶刀》数据)根据《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统计,当前我国“血脂异常者1.6亿人,高血压人口达2.7亿,糖尿病患者9 240万,超重或者肥胖症者7 000万~2亿。慢性病患病率23%,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人民网,2020)。而慢性病高发的首要因素就是缺乏身体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发展生活体育就是要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与幸福,大力发展以治疗为目的的适应性身体活动服务,建立体医融合、体卫融合、体养融合的非医疗健康促进体系。

三是要推动全生命周期体育服务的流程化。根据不同生命阶段人口的状况,提供并打造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多阶段、全过程的体育服务体系:在婴幼儿、少年期,主动加强体教融合服务,引导婴幼儿及青少年从小养成体育习惯,增强其体育素养;在青年期和中年期,重点加强体旅融合、体文融合、体医融合服务,使中青年人群享受体育文化休闲服务,实现身心健康工作;在老年期,特别突出体养融合服务,向老年人群普及体育健康养老知识和技能,以运动降低失能人群所占比率。

四是要推进全生命周期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坚持人民立场和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根据不同区域及城乡的体育资源现状与发展潜力,综合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建立多层次的全民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群众体育相关制度,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在保障基本和适度普惠的原则上实现各类体育资源全民共享。

五是要达成全生命周期体育政策体系的系统化和治理的现代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再生产的模式也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现有的体育政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新形势。为应对伴随老龄化社会而来的种种和体育相关的挑战,急需以体育强国建成进程的提速为机遇,整合覆盖全人群、横跨多部门、畅通全社会的体育政策,形成一个不同社会系统和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生命周期体育政策保障支持体系。同时,要按照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新格局。全人群、全过程、全周期的体育融合发展是实现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以及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必然结果,从单部门行动到多部门协同共治是一元主导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向的重要表现,从单向度的健身竞技转向多维度的健康文化休闲康养是结果治理向全程治理演进的内在要求。

3.2 文化体育

文化是体育的内核,是驱动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随着近现代体育发展中的功利主义愈演愈烈,体育育化人的作用和协和社会的作用在不断被抽离,甚至在工具理性的操弄下还衍生出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现代体育崇尚并践行的“卓越、友谊、尊重、团结”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用体育服务人类生活、助力美好世界的理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践踏。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构建以民生责任为主导的新体育发展模式,需大力弘扬文化体育,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和驱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文化体育是以文化体,以体育人,并以体育力量来助力和谐社会、美好世界建设的体育发展形态。建设文化体育一方面要以先进文化统摄和规约体育发展的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即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以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体育文化去育人、去感染和激励社会。培育和发展文化体育,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体育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引领体育文化建设是方向性、旗帜性问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根本要求。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推进各项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定议程,加强各类体育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体育领域涉及政治安全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确保体育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系统推进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不能贴标签、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追热点、赶时髦,而要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要从精神文化(价值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历史文化5个层面统筹体育文化建设。离开制度文化的彰显、行为文化的验证、器物文化的展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精神文化没有生命力。

以运动项目为抓手,不断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运动项目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基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引导每一个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将本项目文化建设摆上工作日程,设立项目文化建设委员会,编制项目文化建设大纲,系统总结各项目的文化特征、组织文化、团队精神和荣誉体系,创建具有鲜明项目特色的文化标识、文创产品和展示平台。只有当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都做扎实了,中华体育精神才会鲜活,才能在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中传播和弘扬。

充分发挥体育的竞技育人功能。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要为运动铸魂,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要助力社会文明进步。要组织全人群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倡导球场即社会、运动即人生,让人们在竞技中磨炼意志品格,学习公平竞争,体验互助协作,尊重规则礼仪,学会舍我和自律。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体育是实现他们身体、智力、情商、意志共成长的最佳平台和完成人的社会化的最佳手段;对成年人来说,运动也是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增加人际交往,体验亲情友情,活跃社区,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来培养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以及通过体育来亲和人际、活跃社会,是文化体育的根本要求。

加强体育文化创作和载体平台建设。体育文化要影响人、激励人,体育文化创作和载体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体育文学、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影视、体育动漫、体育标识创作,推动各类体育文创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加强体育传播媒介建设,推动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数字技术为支撑,文字媒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充分融合的现代体育传播体系。培育和打造精品体育文化活动,推动多元立体的体育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国家体育总局,2021)。

建立健全中国体育的荣誉体系。文化体育需要榜样引领,创建中国体育荣誉体系对于增强体育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界的物质激励标准不断提高,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激发体育工作者心性力量的精神激励却越发不被重视,致使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益不断衰减。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重建中国体育的荣誉体系,要分级分类制定并完善体育荣誉授予的标准体系,精品化建设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堂,完善荣誉授予的仪式、流程,优化荣誉展示场景,提升体育荣誉公信力和美誉度。

3.3 财富体育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当前,受经济下行、财政减支以及疫情持续多点散发,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经营困难,体育产业增速放缓,体育彩票销售下滑等多因素影响,体育系统面临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各项体育业务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更为严峻的是,这种状况可能只是刚刚开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期、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期,同时,达成“双碳”目标,推动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内冀望各级财政大幅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资金紧平衡的状态下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可能会成为常态。

面对体育发展资金不足的新情况,转变体育发展观念和运作模式,倡导财富体育,是必然选择。财富体育是视体育为资源和资产的体育发展观,是把体育发展当作积累资源、开发资产的价值转化过程,是推动体育由消耗财富向创造财富转变,不断提升体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新态体育。它与体育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涵盖体育全领域、全部门,不仅包括具有市场价值的运动项目和拥有可变现资源的经营单位,也包括不具有市场价值的运动项目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它对前者的要求是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自有资金和增量资金;对后者的要求是通过公益化营销的方式开发和变现在项目推广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积累的口碑、声誉、公信力等无形资产以及在项目开展和服务提供中积累的数据资产、流量资产,来弥补预算缺口,提升自我运营能力。

培育和发展财富体育,一是全行业都要确立体育财富意识,转变“等靠要”的传统思维。长期以来,体育界已经习惯靠财政吃饭,“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我们看着办”成为很多人的真实想法。未来,财政趋紧在短期内恐难改变,而全面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做的事还会越来越多,如果延续传统思维,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就会越来越难。因此,全行业必须树立体育即财富的观念,相信自己手上捧着就是“金饭碗”,并切实把体育发展过程变成资源积累和价值转换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体育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改革预算管理办法,压实全行业创收责任。取消全额拨款单位,对这一类单位统一按80%比例拨付,提高差额拨款单位的自收比例,扩大自收自支单位在预算单位总体中的比例,同时设立绩效奖励基金,奖优罚劣。用预算管理的硬约束来消除惰性,激发活力。三是要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育大数据中心、体育融媒体中心,激活体育领域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流量资产和数字资产,不断提升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市场化开发水平和产业化生存能力。四是要大幅放宽对各类体育事业单位、运动项目协会工资福利总额的限制,鼓励各单位多创多发,个人多劳多得,用经济手段调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立足岗位开发体育资源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体育行业整体的工资待遇水平,让体育人更有尊严地活着。

当前,全球体育组织都在遭遇财政危机,我国体育部门也在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倡导并实践财富体育既是有效应对体育发展资金不足的现实举措,又是提升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中国体育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3.4 数字体育

数字体育是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重构和创新体育发展形态、场景、流程和内容的新型体育发展范式(鲍明晓,2021b)。大力发展数字体育是主动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高质量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之举,对推动体育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助力体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拓展体育发展生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活力,吸引青少年运动参与,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多业态融合、多场景共生,积累和拓展体育领域的数字资产,提升行业监管效能,助力科学决策,都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数字体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数字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足。把数字体育建设看成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看不到数字体育变革对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革命性作用,致使全行业在数字体育建设的资金项目安排、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上的反映就是全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二是数字体育建设与体育各领域业务连接不紧,存在“两张皮”现象。主要业务领域认为数字体育建设是体育信息中心的事,主动提出核心需求,主导并参与数字体育建设的为数不多。这就把数字体育建设简化为按要求对各级体育政务网和官方网站进行建设运维与内容更新,而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产业开发业务工作进行场景创新、流程再造,推动核心业务提质增效的内涵建设上作为有限。三是体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少、效果差。对比相关行业,体育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新、迭代的速度仍然偏慢,整体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在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搭建改造和提升基于运动实践的应用互联网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具有推广意义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运动场景偏少,能够实现线下线上融合、现实虚拟叠加的成功范例缺乏。四是数据孤岛、平台孤岛问题突出,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系统与系统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缺少纵向和横向的系统链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各专项平台与数据库之间缺少必要的互连互通,特别是全国性的大系统、大平台的搭建和运行还十分滞后,数据的开放共享机制不健全。五是全行业数字体育建设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北上广深、浙江、江苏、福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社会管理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方面都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快数字体育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提升全行业对数字体育战略价值的认知。当代体育正在加速进行时代切换,发轫于工业革命的现代体育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体育发展的时代转型的大幕正在开启。今天,运用多种手段提升全行业对数字体育战略价值的认知至关重要。要让大家认识到,数字体育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创新体育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动能、新机制的全新实践。数字体育也不是某个领域、少数场景、特定流程的技术改进,而是覆盖体育发展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的再造与创新,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还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数字体育行动计划》,推动认知的落地和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新的认知、新的实践。

以数字化建设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便利化开展,项目化、竞赛化运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群众体育与社会建设统筹推进,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新阶段,群众体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便利化开展,项目化、竞赛化运营,需要数字技术的深度植入。为此,必须推动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和全国社区运动会服务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在线、便利、高效的国民体质监测、组织机构查询、场地设施预订、赛事活动组织、青少年培训等基本信息服务,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增强智能体育等多元化休闲体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全民健身数据资源,开展跨系统对接相关信息资源,促进体育与旅游、医疗、卫生、养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要依托已有资源,加强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应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益。

以数字化建设助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鉴于当前我国水上、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以及集体球类项目,尤其是足、篮、排“三大球”整体发展水平与欧美强国差距明显,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推动竞技体育数字变革,要以训练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训科医服”智能化集成的科学训练基地;要利用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科研资源,建设一批智能备战创新实验室,加快智能化体育装备、训练器材、体育专用芯片研发,支撑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体育全过程数字化升级;要整合现有训练、人才、竞赛、服务保障等信息系统,拓展运动队管理服务功能,挖掘分析竞技体育相关数据,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训练模式,科学指导竞技体育备战工作,促进训练理念、技战术等的提升,辅助备战指挥决策;要全面提升竞赛组织管理、运动选材、情报信息、选育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要创新数字化赛事监管与服务手段,确保赛事安全,促进公平开放办赛。

大力培育数字体育经济。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体育经济也是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应然抉择。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体育经济,要重点推进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相关业态中的深度应用,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扩大各相关业态规模;要推进体育智能制造、智能穿戴设备、“互联网+体育”等产品落地,丰富线上健身、线上赛事、体育直播、电子竞技等数字内容,拓展体育消费模式,挖掘体育消费潜力;要联合政产学研用等主体积极参与数字体育建设,构建体育大数据协同机制,联合软硬件上下游协同攻关行业难题,创造数字体育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形成数字体育生态体系。

以数字化建设提升体育治理水平。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以数字化建设提升治理水平,一是要提升体育政务类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运营能力,推进体育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响应社会关切,加强政民互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二是要完善体育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集约整合体育服务资源,促进一体化服务建设。优化体育行政事项网上审批,规范在线办事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同步分发、并联审批、协同办理。三是要依托“互联网+体育监管”系统,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四是要推进移动办公、政务新媒体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治理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五是要构建数字体育智库,汇聚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和资深专家,形成各类研究成果,为体育治理提供决策咨询。

加大数字体育应用基础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体育,加强数字体育应用基础是根本。要在全国现有体育信息化设施基础上,开展数字体育新基建。加强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建设,动态掌握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等级评定等大数据资源。将数据纳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之列,实现各项体育基础数据及重要体育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数据的统一数据归口,切实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加强各类体育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形成并完善全国体育数据池、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制订体育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及管理办法,明确体育数据资源采集、管理、发布与共享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体育系统电子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各类体育组织、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网络连接,推进国家与地方体育信息资源网络互联互通,建立行业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数据共享交换系统。重点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信息化新格局。

3.5 绿色体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美好世界确立的基础。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碳排放不断提升,导致地球持续升温,冰川融化,极端气候频发,多个生物种群灭绝,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危机。体育是人类最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尽管体育本身不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但开展体育活动需要的场地、器材、装备和用品的生产和加工会产生碳排放,全球数以亿计的各类体育场馆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部分运动项目,如滑雪、高尔夫等对水资源占用较多,此外,场地维护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同时,户外运动的全球勃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旷野,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构成的自然生态产生侵扰。体育在现代社会的环保责任也变得越来越明确。

绿色体育是落实体育发展环保责任的体育,是倡导节能减排和绿色运动行为的体育。全面建设体育强国,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践行绿色体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绿色体育,首先要确立绿色发展观,要在全行业倡导体育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落实体育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推动体育全领域、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动绿色体育场馆建设。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标准,推进既有体育场馆绿色化改造,鼓励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推广智能化的节水、节能技术,引导智能光伏与体育场馆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的体育场馆。再次,要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密度和使用强度,同时,制定户外运动绿色行为规范,倡导“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户外运动对自然环境的侵扰。最后,各级体育部门在体育装备、器材、用品招标采购中,要优先选择能落实ESG责任体系的企业,倒逼体育装备、体育用品企业更多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减少这类企业的碳排放。

4 构建和完善新机制

树立新发展观念、挖掘新发展动能、创立新发展模式,都需要在运行机制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创新。着眼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体育更有活力、更加全面、更高效率的发展,以下8个方面的新机制值得重点关注。

4.1 基于自愿服务的公民自组织机制

我国体育发展中的组织构架主要由体育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依附于体育行政部门的社团组织构成,缺乏公民自组织的非正规组织和公民自愿服务机制。体育强国既是核心表现和竞争力突出的体育,更是充满生机活力、全民普及的体育,必须调动全民全社会共建共享,这其中,基于自愿服务的公民自组织机制的创建至关重要,需要重点突破。

建立和健全基于自愿服务的公民自组织机制,一是要大力发展全民参与、全龄友好、重心下沉的生活体育,做大做活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为基于自愿服务的公民自组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完善对开展自愿服务的基层非正规体育组织的管理办法,凡是在社区内活动的,但达不到向区县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条件的自发性体育组织,可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实施备案管理,确保其生存的合规性。三是加强对这类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自发性健身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引导和鼓励各地建立和健全以社区为参赛单元的、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不断提升这类组织的活力。五是要加强对组织者和自愿服务积极分子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自愿服务能力。六是总结推广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做好宣传和表彰工作,推动形成示范引领。

4.2 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主责机制

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健身难的矛盾,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对公共体育服务升级的需求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照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不足、布局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何进一步明确并夯实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责及其执行机制十分迫切。

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主责机制,一是要压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政治责任。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对推进健康关口前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多次就全民健身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相关工作。各级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定期进行专题研究;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优先序,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落地实施。三是要确保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投入公共体育服务的预算不缩水。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与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互相补充、形成合力。四是要切实增加土地供给。各级政府要将公共体育服务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不符合的,可以协议有偿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可以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

4.3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以什么样的机制去调动不同区域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必须构建的一个新机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发展外循环受限的情况下,群众体育生活化发展,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创新发展,都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协同来实现。同时,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一些关键短板和问题,如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短缺,以“三大球”为代表的集体项目和以田径、游泳为代表的基础大项的全面振兴,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平台和路径的搭建,体育网络化、数字化新基建和体育智慧化应用场景不足,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缺少榜样示范等,也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协同来突破。

新发展阶段创建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一是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4个重要增长极的创新引领作用。要利用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入方面的巨大优势,赋予它们更大的体育发展自主权,为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配置体育资源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它们承担部分国家体育发展责任,开展先行先试,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同时,创建4个重点区域同台竞争的新平台、新赛制,推动区域内协同、区域间竞争。二是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的新态势,创建以各类城市为基点、区域中心城市为枢纽的新型体育发展格局。将省级体育发展责任下放给区域中心城市,鼓励有实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承担某一方面、某一项目的国家体育发展任务;根据城市层级建立新型竞赛体系,创立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参赛单位的新型城市运动会;允许部分发达省份的强市以独立身份参加全运会,构建多元竞争的国内竞赛体系。三是要通过合作、互助、扶持等手段,支持中西部体育发展,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打造各类特色体育发展示范区和功能区,如国家级户外运动功能区、体育旅游示范区、优秀后备人才选育区、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功能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保护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四是以体育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等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建立对口帮扶机制,重点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公共体育服务短板,丰富当地群众的体育生活;落实党中央治藏治疆方略,高质量完成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体育工作。

4.4 非传统体育风险防范机制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体育发展的内外环境急剧变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体育必须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其中,加强对极端气候、网络攻击、数据造假与失窃、新型病毒疫情爆发以及体育领域内人和事的政治安全等非传统体育风险的防范尤为迫切,建立一个针对这类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十分必要。

创建非传统体育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总体领导。全行业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切实强化忧患意识、斗争意识、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把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非传统安全风险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体育领域政治安全。其次,必须加快完善体育系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统筹体育领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强化体系建设,将非传统安全纳入体育总体安全体系建设,制定体育领域非传统安全战略和政策,建立研判、评估、防控、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非传统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加强对这类风险的处置与应急能力建设。最后,要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防范体育领域非传统风险的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战略储备能力,提升体系化防范能力。要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战略合作,建立与国际奥委会、国际足球联合会、国际田径联合会、国际篮球联合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工作协同,共同应对体育领域非传统风险。

4.5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

发掘体育的生活意义,通过体育创建更具活力的美好社会,推动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长时间伴生,以及推动体教融合、体卫融合有效落地的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创建这样的新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生活体育的主要场景,是体教融合、体卫融合的关键端口。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机制,首先要联思想认识,促三方共识。家长和学校与社区的管理者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及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上来,以更加活跃、更高品质的生活体育来统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其次要明确各方定位与责任。孩子是家庭、学校、社区的最大公约数,要围绕孩子的运动参与明确各方责任。社区是三方联动的关键枢纽,家庭是运动参与的主体,学校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和场地资源的提供者。社区要动员家庭广泛参与,并鼓励家庭提供自愿服务,同时协调辖区所在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支持;家长要履行孩子运动参与第一责任人职责,带领孩子开展家庭体育,支持孩子参与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自愿服务;学校要支持孩子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并为社区开展此类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和人力技术资源的支持。最后,要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社区要牵头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区运动协会,通过协会来了解各方诉求,设定三方联动的制度规范和活动议程,推动以家庭体育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生活体育在社区生根开花,在共建共享中推动联动协同发展。

4.6 体育消费促进机制

国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居民体育消费不仅能更好满足消费者更高水平的多样化运动需求,也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带动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当前,受疫情多点散发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出现波动,为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社会阶层结构制定体育消费促进政策,建立可持续的体育消费促进机制。

建立健全体育消费促进机制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在供给侧,要顺应群众体育项目化、竞赛化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扎根运动项目发展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创建更多群众喜爱、参与门槛低的草根赛事。结合体育消费升级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路跑、骑行、登山、露营为代表的户外运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在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前提下,发展和丰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创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运营效益良好的体育公园、城市运动综合体、乡村特色体育小镇,大力发展景观体育、商圈体育。鼓励各类体育企业开发线上与线下融合、实现与虚拟叠加的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消费者居家健身、线上培训和参赛的新需求。引导体育企业围绕青少年、女性、中产阶级家庭和60~70岁健康老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在需求侧,要引导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人群、分收入水平制定和完善体育消费促进政策,鼓励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给特殊人群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定额体育消费补贴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以创建体育消费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与商圈建设融合和配套的体育培训、体育竞赛,拉动节假日消费,搞活夜经济。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鼓励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场地责任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业,加强对预付费体育企业的监管,切实保障广大体育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4.7 职业体育政企合作机制

近年来,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出现多起投资人退出联赛的事件,主要原因是俱乐部投资人行业单一(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和股权结构单一(一家企业持股),给职业联赛的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冲击。如何推动职业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球迷多元持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建立一个新型的政企合作机制是关键。现阶段我国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统筹。

构建职业体育政企合作机制,首先要明确职业体育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用欧美职业体育的商业化、产业性来定性。客观地说,职业体育在当下中国的存在确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一是以足球为代表的职业体育一定程度上是政治议程,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职业体育关乎“三大球”振兴,而“三大球”发展水平又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突出短板;三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大中城市对职业体育落户城市的巨大需求;四是职业联赛和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溢出效应,对所在城市的交通、餐饮、文娱、“夜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前政府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支持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确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因此,从理论上将我国职业体育定性为具有公益性的特殊产业可能更为恰当(鲍明晓,2021c)。一方面,这样的定性保留了职业体育的产业属性,明确了职业体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为现阶段政府支持职业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正当性。其次,要强化各级政府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职业体育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殊功能,发展职业体育既要遵循体育规律、项目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社会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律。同时,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涉及多方主体和比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既是职业体育的资助者,更是协调其他投资主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调解人,是改革的参与者,更是改革的推动者、领导者。因此,要确保职业体育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没有政府的关键性主导,任何改革都将难以落地并执行到位。最后,要鼓励各地政府根据自身情况探索支持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的多种模式。国有经济强大的地方政府,可通过指定一些有实力的功能性国有企业来承担发展职业体育的职责;民营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方政府,可考虑由当地政府发起成立由多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球迷组织共同注资的职业体育发展基金会来支持本地职业体育的发展。同时,继续鼓励各级政府以政府奖励、产业基金扶持、公益广告投入、优先供地、帮助引才引智等措施,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支持职业体育的发展。

4.8 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不足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不仅弱势项目缺乏后备人才,优势项目也青黄不接。后备人才匮乏表面上看是家长和孩子不愿进入,实质是现役运动员出口不畅,退役之后难以获得体面的工作和高质量的生活。因此,要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进一步提升我国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上的竞技表现,特别是大幅提升落后项目的发展水平,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保障机制至为关键。

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保障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切实把退役运动员看成资源,而不是包袱,变被动安置为主动开发,变单一的、窄口径的入学升学为多渠道、宽口径的创业就业。二是要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国家体育总局要责成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体集团组建运动优才培训学院和运动明星创投基金,吸纳退役运动员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孵化和人才经纪业务,同时,依托退役运动员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拓展和提升中体和华体的体育培训和体育竞赛业务板块。三是要推动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承担支持本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的责任。引导和鼓励各运动项目协会与关联企业、相关机构共同成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扶持基金,并制度化地将协会每年收入的10%注入基金,确保专项基金可持续运营。四是要围绕冰雪运动、户外运动、数字体育和智慧体育,推动更多的体育领域新职业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进一步拓宽退役运动员创业就业的空间。

5 结语

体育是人类文明之光,是健康生活之源。“十四五”时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筑基蓄力的关键阶段。推动新发展阶段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树立新理念、发掘新动能、创新新模式、构建新机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要点式概述,很多方面还只是提出问题,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讨论和辨析。

猜你喜欢

体育建设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我们的“体育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