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问式对话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2-07-19韩跃
韩跃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的重要人文学科,它不但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同时对于学生如何正确的树立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追问式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通过融合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为此,下面通过对于初中历史追问式对话教学进行探究,从而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提供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追问式对话;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对话技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的建设,而在初中历史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很多教师教学创新的重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追问式对话教学,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产生思考,从而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追问式对话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半引导半沟通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方法,追问式对话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效避免出现冷场、不积极、枯燥乏味等对话教学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趣味、多元的历史学习氛围。而本文,针对初中历史追问式对话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进行浅析,从而为初中历史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创设对话氛围和真实情境
情境的创设和对话氛围的营造,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作为开展对话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中时,应该首先充分考虑对于情境和场景的创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所学的背景、人物等信息,从而让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对话式追问教学的氛围和情境。而同时教师在营造追问式对话教学情境氛围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思维认知程度,要从学生出发,创设良好的氛围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引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情境中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有一个充足的热场准备,以便于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让学生不断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掌握课堂历史知识点。
例如在“百家争鸣”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设计一个百家争鸣的场景,然后通过让学生都化身成为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共同针对自己的学派的观点进行研究。教师在营造氛围和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桌子的方式,形成一个对话的桌子,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之间交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对话的氛围感。等学生开始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追问”的原则,由于学生之间很难形成追问式的对话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要发挥“追问”的原则,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每个学派的学生来追问别的小组,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形成深度学习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提升学习效率,促进之间的对话,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
二、巧妙选择对话话题和方式
很多教师在追问式对话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并不是把握不好追问的节奏和尺度,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话题和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被教师“追问”的过程中受到了“羞辱”,不但无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追问式对话的话题和方式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对话效率,把“追问”的方式实现最大化的优化结果。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中,教师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可以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实际生活入手,比如秦统一了汉字,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说,如“同学,你觉得统一汉字有什么作用呢?比如对于现在的生活?”这时候学生可能有的无法立马回答,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毕竟大家都不想,多上几门语言课吧”这时候教师不要认为他不懂礼貌,可以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跟着学生一起哈哈大笑,然后通过追问的方式,让这个学生继续回答自己的问题,从而个学生实现了一场有趣的追问式对话教学活动。
三、科学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
教师作为班级的主导者,在追问式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对话节奏的引领和调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起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又不浪费学生历史学习时间的作用。
例如在“三国鼎立”中,教师可以通过快问快答的微课式追问对话教学,比如突然提问一个学生,“三国你最喜欢哪个历史人物”,然后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问“那你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嘛?”“那你知道他的故事嘛”等,通过这种快问快答的追问式对话教学,瞬间帮助学生拉回到三国时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了學习兴趣,并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追问式对话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初中历史追问式对话教学的应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早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黄妍妍.初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初步理解[J].名师在线,2018(02):10.
[2]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2008(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