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成长的写作教学

2022-07-18焦志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

焦志红

摘 要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初中学生又具有自主性、可塑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嗅觉敏感,写作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别。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任务给学生下达写作任务,我们要善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关键词 个性化写作 协同化写作 生命成长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眼光,没有自己的眼光,写出的作文再美丽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眼光,就能够养它来组织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初中学生因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情感表达、认知水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同时,初中学生又具有自主性、可塑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嗅觉敏感,写作能力存在不同的差别。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任务给学生下达写作任务,我们要善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写作是学生个题心灵世界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引导和作文评价分析,让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全面绽放自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1.设定教学目标,唤醒学生的内生性意识

写作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应该把“我心”作为学生写作的主要目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开发,从学生内心世界开始,到学生内心世界的感悟、触动,呈现出由内到外的个性张扬和性情表达,要着眼于以学生内心需求为导向的“内生式”教学,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潜在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童年、田园、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写作教学,借助学生的对大自然的体验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触摸自己身边的大自然和田园生活,以讲故事的形式去洞察社會和人生。然后我又细化设计了“节气”“童年”“旅行”等教学板块,把一个主题任务分解成好多可供学生选择的小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需要去自由的选择写作任务。这一大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打开观察世界的感官器官,引导他们在嗅桃花,赏菊花、感花落的大自然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些相似的写作主题中不断创新,引导学生不断激发出自己的写作兴趣,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身内生性的写作意识。

2.创设写作情境,塑造学生的表现性成长

作文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和生活之间相联系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原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贴近生活原始状态中去找寻自己的记忆,在过往的记忆中品味原有的印象,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寄予内在的灵感,凸显出个性表现,拓展自己对回望时空的理性美。围绕“家庭”主题,笔者设置了五种情境:“ 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畅谈自己的家庭故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给同学们;“ 故事情境”,写出一个自己的家庭故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故事进行精加工;“ 作品情境”,引导学生去阅读他人的家庭故事,分析别人的写作角度和手法;“声影情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的音乐和视频,唤醒学生情感;“写作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发布。我们慢慢品味这五种情境,会发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通过这样五种写作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生活。让学生以初中学生的身份去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有意识的延迟拓宽了学生审视事物的视野,学生在充满挑战的学习中激发了自己对写作的喜爱。教师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放飞自我,通过写作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学生作为自己生命语言的主人,诉说自己想说的言语,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保持在写作中拥有的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在表现性成长中获得成功感。例如有位同学在作文《家的味道》中这样写道:

绿茶远不如玫瑰花泡出的茶馥郁清香,也不如红茶醇香饱满,但它带着点甘苦素雅。妈妈爱喝绿茶,自儿时记忆起,妈妈身上便总笼罩着一股似有似无的茶香。受妈妈影响一年四季家中总是不时氤氲着的茶味。

闲暇时节,我总爱在伴在妈妈左右,嚷着让妈妈泡茶,妈妈只好取来茶壶,轻轻装上一小勺绿茶叶,倒上开水,绿叶儿便慢慢在水中舒展开来,透过阳光,绿叶片上的水珠晶莹透亮,妈妈纤细的手轻提茶壶,茶水如同彩虹般倾泻杯中,儿时的我总爱抢过茶杯一饮而进,却总被茶水烫的吐舌头 。妈妈看后总会笑着说“傻孩子,刚倒的热水怎么能解渴呢?这喝茶呀,和做事一样,不能着急,不能浮躁,唯有稳重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妈妈的苦心教导。

……

家的味道是妈妈泡的茶香,蕴含的妈妈对我的教导,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生不单是一个个体的成长,更是群体的成长。那么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怎样从群体的共性出发,去发现和认可群体的共性,走向写作教学的共生?学生所处的群体因为知识、兴趣、思维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共同点,这就容易促使同学之间彼此吸收和接纳,从而开展协同化写作学习,学生就会在写作训练中彼此聆听、彼此欣赏、最终成就自己。

1.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之间共享写作成果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以“人物、家庭、社会”为写作主题,引导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例如我设计的“理解——爱”的写作任务,主要以下列活动为载体: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傅雷家书》后,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从作品中理解“父子之爱”和“赤字之爱”;其次是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撰写采访题纲;再次是要求学衡给父母写一封信,展开一次“亲情对话”;最后是写以父母或者家族成员为主人公的传记。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驱动,学生就会在语言交流中理解“爱”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历史基因。不同的写作任务,就会让我们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参与到研读、调查和评价中。通过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共享,他们在文字分析、语言交流、情感熏陶等方面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就会对彼此的身份产生认同。例如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时光,将回忆淡化,抹去,让它成为人生长河的尘埃,唯有那一缕的粥香,茶香,在记忆中穿梭,是熟悉的气息,是家的味道。

……

粥丝滑而粘稠,包裹至甘至甜的味道,舀一勺粥含在嘴中,唇齿间充斥着香甜温暖,扭头看向奶奶,她眼角有遮不住的笑意,露出欣慰的神色,嘴上不停念着“慢点儿喝,别烫着。”

家的味道是奶奶熬的粥香,饱含着奶奶对我的爱意。

2.问题生成,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热情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还把课堂上来自学生之间的对话作为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对文本探究的兴趣。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写作训练或者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的状况。例如比较风格迥异的作品,反复推敲词语,文章的结构预设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认知水平产生的问题也不相同,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究中自然生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激发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呼兰河传》的问题探究中,学生们在探讨和讨论文章开头所具有的魅力时,意见不一,有的同学认为“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时衬托冬天的小城是何等的寒冷,從而为了后面描述人们生活的艰辛做铺垫,耐人寻味。有的同学认为用“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是作者在强调小城的荒凉和原始,为了突出小城的寂寞而为。笔者在这个时候就把怎样开头更加贴近文章的整体风格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呼兰河传》和作者其他作品整体风格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展开了讨论。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实现了小切口深入,细细品味文本的目的。我们从学生自身生成的问题展开协同写作,通过学生之间的共享、质疑等活动,促进了学生共同的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带有家庭、社会和自身等文化的传承痕迹,也包含着带有自身属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任务驱动要从成长的文化痕迹入手,给学生提供利于思辨的环境,在和他人的相互映照和学习中实现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

1.在立意探究中关注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在写作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生命、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从而关注学生个体和世界万物的联系。例如从“远方和近处”“此岸和彼岸”“天和地”“古老和现代”等对比中引导学生从关系性话题找到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规律,强化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能力。再如在观看电影《长津湖》后,引导学生探究“温馨家园和残酷战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思考隐藏在震撼人心背后的价值。鼓励学生投身探究活动中,建立起文章立意和社会现象以及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提升文章情感深度的写作目的。

2.在选材展示中强化和场景的共融视角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我还注意设计了写作选材的多样性展示活动,关注学生个人和场域的共融视角。写作教学联系着作者、教材和学生生活等多个场域的综合要素,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学习的区域设计到知识、情感等区域,就会自然实现多个场域的切换。例如从生活场景互动产生的“家的味道”“熟悉的街道”“我的家庭”等,学生就会在写作选材的时候着言语和自己心灵相通的生长环境和文化基因。

总之,初中学生的写作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同学间的共性,尊重学生文化的属性出发,从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出发,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才能在写作教学中彰显生命的意义,让每位学生的生命之花在写作中绽放。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泰兴市西城初中]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为师当有大胸襟
深入开展生涯教育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