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阅读与学习 促进整本书真阅读
——谈协同学习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上的实践
2022-07-18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李雪菲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李雪菲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2020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楼梦》是部编版教材规定阅读的整本书之一。这部书人物众多,故事繁复,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幅庞大画卷。因为篇幅、语言、手法以及时间距离等问题,学生阅读和理解有一定难度。要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习目标,就要将学生的阅读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式结合,这样才能让《红楼梦》阅读从“假把式、走过场”走向学生为阅读主人的通读、品读、研读相结合的“真阅读”,从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和任务群学习目标,使“大而繁”的《红楼梦》走进学生心里。笔者有幸参加了胡文利老师的课题“协同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将《红楼梦》阅读教学与协同学习相结合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实践过程总结如下。
一、认识协同学习,解决整本书阅读与教学困境
依据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近几年高考改革的方向,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被推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沿。但是,受课时所限,教师很难拿出大量课时投入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堂很难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整本书阅读内容体量大,阅读时间长,而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后的阅读时间不够,课下阅读很难保证。因此在实际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也存在两个极端,或是成为过去单篇阅读的一种延续,抓得过紧,管得过细,在课堂这一狭窄的领域中逼迫学生,狭窄、单调而且容易用力过猛,最后造成学生厌读;或是教师在课上简单地提倡之后,把阅读的过程都放在课下,疏于指导和监控,最后往往是放任自流。
如此形式下,如何保证整本书阅读的顺利推进,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能力?整本书阅读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相对一致性,让教师的指导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冲破语文教学的狭小格局,保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阅读留下充足空间,就成了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协同学习的理念似乎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优良的路径。协同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它与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组内成员有不同的责任和分工,每个成员完成目标的一部分,最后组合完成任务。而协同学习是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任务的完整过程,协同的目的是形成拉动效应,推动集体成员共同前进,使得人人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将协同学习与《红楼梦》这样大部头的整本书阅读相结合,能通过师生协同、生生协同,有效完成阅读方法与经验的有效交流、传递与建构,有效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与效率,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文化修养。
二、协同学习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的实践
前文指出,《红楼梦》因为篇幅、语言、手法以及时间距离等问题,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出现走过场式的假阅读,因此在制订利用协同学习方式阅读本书的教学与阅读计划时,笔者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
1.通读全书,不做选择性阅读,真正阅读整本书。
2.将梳理探究、分析品味等阅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方法,使学生掌握走进《红楼梦》的“钥匙”。
3.加强兴趣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读书,享受读书的愉悦,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4.在协同学习与阅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人阅读、人人参与”。发挥集体协同效应,推动集体成员共同前进,使得人人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利用检查和激励机制,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使每位学生都能尽量参与。
协同学习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学习过程,包括初读与品读,研读与展示两个阶段。
(一)学方法、激兴趣、通读书——初读与品读阶段
整本书阅读因其体量大、内容多,一定要采取阶段式阅读的形式,而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势必不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初读阶段的目标及学习活动主要设计如表1。
表1
初读阶段,学生刚刚走进《红楼梦》,最主要的是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养成整本书阅读习惯,产生阅读兴趣。因此,在按照阅读计划独立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之上,安排的协同学习活动应以能解决学生阅读困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为主。比如,阅读1—5回时,某小组成员之间首先交流了自己的批注,“霍启真是英莲灾祸的‘祸起’啊”“王熙凤应该是贾府的金凤凰,不然为何如此光彩夺目、张扬可爱”等批注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获得了一致认可。教师便请相关学生介绍了批注的原因、批注的方法,也分享了教师自己的批注及脂砚斋、周汝昌等大家的批注,提供了关于批注的微课,请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批注,并在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与学习,学生在圈画、批注时更能抓住细节,用自己的认识和更生动、有个性的语言进行批注,从而提升了阅读兴趣,为继续读下去提供了动力。
品读阶段,学生对《红楼梦》的内容已经基本了解,开始进行品味、赏析,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如表2。
表2
品读阶段希望通过协同学习,生生协同、师生协同,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其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有很多交流与改进,真正达到了协同学习的效果。比如,有小组选择了“滴翠亭扑蝶”一段文字,交流了本组抓住动词和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认识的经验。该小组学生抓住“奸淫狗盗”“头等刁钻古怪”“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等心理描写分析了宝钗确定事件性质、分析人物性格、拿出解决计策的过程;又抓出“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等词句,分析了宝钗金蝉脱壳的过程,分析出宝钗性格中有心机、城府深的一面,同时批驳了有些文章关于这一段是“宝钗无意为之,随机而为”的评价。这一交流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带领学生学习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学生也根据这些交流和学习的内容,选择了更多有趣的情节进行细致品读,真正做到了协同学习、携手进步。
(二)培养研究意识、锻炼研究能力、养成展示习惯——研读与展示阶段
想要《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书籍真正走近学生心里,研究性阅读与研究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阶段。研读与展示阶段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如表3。
表3
研读阶段,学生需要更细致的指导与更专业的引领,因此教师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研读阶段和学生一起协同学习,是该阶段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活动。
第一,教授“如何提出好的问题”的指导课,帮助学生提出有趣的、好的、有研究意义的单元研读题目。
第二,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帮助学生学习检索相关文章,分辨文章优劣。
第三,提供《马瑞芳评红楼》《红楼梦十五讲》《黛玉论》等相关书籍和文章,使学生了解撰写研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第四,指导小组选择合适的写作题目和方向;指出认识、表达上的不足,指导学生修改。
下面,以林黛玉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为例,对研读和展示阶段的师生协同、生生协同做进一步说明(见图1)。
在这一次实践中,协同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整本书阅读时间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等问题。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提升了审美认知能力,并有了研究的意识,产生了个性化的思考,培养了协同意识与能力,可以说这是一段愉悦而收获颇丰的学习旅程。
但是,因研读过程大部分是在网络课堂进行的,协同学习过程中不免出现个别学生走过场的现象。而且评价体系不够清晰,检查机制不够规范,也使得每小组最后呈现的阅读成果优劣不齐。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笔者希望能研究出更完善的激励和检查机制,形成更清晰的评价体系,以使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发挥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效能。
图1 林黛玉研究小组研究及展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