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提升河北省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河北省农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解读

2022-07-18

河北农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药经营生产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卫生等领域控制有害生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科学技术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河北省农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针对持续推进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紧紧围绕农药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目标,明确了4项17条重点工作任务。

一、“十三五”以来河北省农药产业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效

1.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注重提高企业发展质量,逐步淘汰一批规模小、产能落后生产企业,企业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全省现有登记农药原药品种152个,制剂产品2528个。从三大类农药品种结构看,除草剂比重大幅下降,杀菌剂逐步上升,杀虫剂基本稳定。

3.审批效能稳步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农药生产经营许可事项和登记初审由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农药生产经营许可按时办结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均达到100%。

4.经营使用日趋规范。2021年,全省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经营门店信息全部录入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管理。农药抽检合格率由2017年的90.2%提高到97%以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

(二)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农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农药产业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农药稳定供给。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农药刚性需求态势将会持续走高,加上近年来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病虫防控任务重,需要持续稳定的农药生产供应,农药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2.安全环保压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门槛提高,对农药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随着“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有利于农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4.新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境外布局。我省是农药生产大省,农药出口潜力较大。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日趋明显,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农业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为我省农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优势产品出口,开展服务贸易,扩大产业境外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河北省农药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药产业发展决策部署,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农药产业体系为重点,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调优产品结构,完善政策支持,强化科技创新,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高农药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农药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产集约化,力争农药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30家以内,培育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10家,园区内农药生产企业产值提高10个百分点;经营规范化,农药经营门店数量减少到1.6万家以内,打造标准示范门店2000个以上,力争50%的农药经营门店实现标准化经营服务;使用专业化,小麦玉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管理现代化,建立完善省级农药全产业链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与国家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对接,全面提升农药监管服务能力。

三、提升农药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重点任务

(一)完善农药生产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国家级、省级化工园区(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发挥园区对农药产业的调控功能,优化生产布局,促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提高企业集中度。到2025年,力争农药企业入园率由目前61%提高到75%以上。二是控制企业数量。推动企业由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逐步改变企业“小散多”局面。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风险和落后产能企业,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2.严格许可审批。按照《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农药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关规定,严把技术评审、实地核查等许可审批环节,落实农药生产许可“一企一证”管理要求。通过严把严控,到2025年力争农药生产企业数量由目前137家减少到130家。

3.调优产品结构。鼓励企业科研创新,支持发展高效低风险新型化学农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大力发展水基化、纳米化、超低容量、缓释等制剂,适应大中型施药器械和多元化用药需求。丰富特色小宗作物用药品种,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企业开展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联合登记。到2025年,针对蔬菜、水果等18种特色小宗作物,开展农药产品病虫害防控试验,尽早筛选出一批特色小宗作物用药品种。

4.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微通道反应、高效催化、反应精馏成套技术,优化工艺设计和生产流程,鼓励设备更新,推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建立健全农药绿色标准体系,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农药产品质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现有环境问题整改,促进农药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规范农药经营服务

5.加强经营许可管理。严格经营条件,经营人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学习经历、具备指导农民科学合理选药用药的知识及能力;经营单位必须配备可追溯、实名制购买的电子信息码扫描识别设备及用于农药购销管理电子台帐的计算机系统。严格许可审核,农药经营许可必须实地核查经营场所及配套设施,明确经营场所不得同时经营食品、食用农产品和饲料等;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的,必须符合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的经营布局规划,落实专柜销售、实名购买、溯源管理,经营场所必须具备仓储及其配套的安全保障设施设备。严格证后监管,逐步建立健全农药经营退出机制。

6.优化经营网点布局。按照农药风险管控和便民服务要求,优化农药经营门店网点布局,严格控制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网点数量,在农产品优势集中产区和产粮大县,合理布局农药经营门店,满足病虫草鼠害防治需求。大力发展农药经营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药经营由单纯的分散售药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技物结合服务转变。完善农药供应链条,在农药需求量大、交通物流便捷地区布局农药批发市场。

7.规范互联网农药经营。建立多部门协作配合的互联网经营农药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落实农药互联网经营平台管理责任,明确互联网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和主体责任,制定互联网经营农药负面清单和网络经营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推行农药网上实名购买、溯源管理。加强网络经营跨部门协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防止互联网经营者违规销售农药造成安全隐患。

8.加强标准门店建设。在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提升农药经营标准化管理及指导服务水平。制定农药经营门店管理办法,规范经营门店管理。按照“一块牌子、一个追溯系统、一套管理制度、一份承诺书和一套服务措施”等“五个一”要求,开展经营门店标准化建设,实现农药来源100%可追溯、去向100%可追踪、质量100%有保障。

9.推进“农药两制”经营管理。紧紧围绕精准购药、减量施药、科学用药和安全贮药,推广施行农药“实名制购买、处方制销售”管理,按照“限制性农药经营门店全面推、标准经营门店示范推、一般经营门店引导推”的办法,从限制性农药经营门店和标准经营门店入手,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强力推进,全面提升农药经营门店科学规范用药和管理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药安全使用

10.推进农药使用减量增效。大力推广高效施药器械、智能化精准化施药技术、交替轮换用药等措施,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11.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加强植保专业队伍建设,在粮食、蔬菜、水果等主产区及病虫草鼠害主要发生区,逐步推行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员制度,明确熟悉病虫害防治和农药安全使用的专家或技术员分区包干巡回指导,推进落实农药交替使用、安全使用、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等措施,推广普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

12.加强用药技术宣传。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定,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大喇叭、明白纸、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方式,全面宣传农药安全使用相关知识,结合当地实际,推广适时适量、对症用药和轮换用药技术,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13.扎实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建立完善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的回收站点,配置必要的回收设施设备,妥善贮存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推广试点县经验做法。规范清运、处置和信息档案管理,将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垃圾处理厂(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回收转运处理无缝衔接。引导农药生产企业改进包装工艺,淘汰铝箔袋包装,使用便于回收及易处置的包装物。开展资源化利用单位认定,鼓励支持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测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理进行全程监控。

(四)强化农药监督管理

14.强化农药市场监管。每年组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农药市场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行为;以禁限用高毒农药、违禁添加其它农药成份、农药有效成份含量不符合标准和违规标签为重点,组织开展农药监督抽检。加强农药市场日常监管,对农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管;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化防控组织和种植大户等农药使用监管,严查不按照标签标注使用农药、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使用农药、使用禁用农药、在瓜果蔬菜及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农药等违法行为;针对特殊农药品种、季节用药特点和重要敏感时段,适时开展农药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5.强化农药数字化监管。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建立全省农药数字化监管体系,突出农药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质量追溯、生产经营使用调度等重点环节,建立覆盖生产、经营、使用和技术服务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农药信息互联互通、追根溯源、及时查询,持续提高农药管理信息化水平。

16.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重点监测因长期使用造成用量增加、防效下降的农药品种,以及发生抗药性生物的种类和抗性产生情况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点监测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发生情况和涉事产地用药情况。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重点监测农药对有益生物和农田基础环境形成的风险。加强人畜安全风险监测,重点监测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人畜中毒情况。全面开展农药使用风险监测。逐步退出低效、高风险农药,切实防范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17.强化检验监测支撑。加强检验监测队伍建设,突出技能提升,努力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检验监测人才队伍。加强对辖区试验单位的监督检查,规范农药登记试验,确保试验质量。积极配合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登记试验管理制度。持续推进第三方检验监测机构建设,有效利用检验监测的社会服务资源,不断提高我省农药检验监测服务整体水平。

四、多部门协力强化农药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加强农药行政许可及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等监管工作;发展改革、工信部门重点负责农药项目投资备案、产业政策审查、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和推动农药企业进入园区等工作;应急、环保部门重点负责安全生产、安全风险评价和规划环评审批等;科技部门重点提供农药技术创新平台及农药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加快农药技术成果转化。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指导和协调,确保规划实施落地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在规划用地、能源配给、环保配套、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开发、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推动农药生产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鼓励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农药企业升级改造、转产转型、产品研发、清洁化生产和专业化应用。

(三)强化监管服务

建立健全农药监管服务体系,理顺监管职能。建立一支懂政策、懂法规、懂业务的农药监管服务队伍,全面提升监管服务能力。完善农药管理制度,依法做好农药登记初审、生产、经营、使用等监管和服务工作,确保农药监管有力,服务到位。

(四)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农药政策法规和产业规划的宣传,不断提高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依法生产、守法经营、合法使用农药的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营造农药产业发展政府引导、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群众满意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我省农药产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生态保护

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各有关部门结合农药产业发展中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引导企业加强新增产能、新设生产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评价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农药经营生产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用旧的生产新的!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