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嗅沟血管周细胞瘤1例报告

2022-07-18王语柔余洪远胡明斌刘运炜陈少卿

实用临床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片状额叶视物

王语柔,余洪远,胡明斌,刘运炜,陈少卿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南昌 330006)

血管周细胞瘤(HPC)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来源于毛细血管壁外的周细胞,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肌肉骨骼系统,颅内较为罕见。HPC通常是良性的,生长缓慢,但颅内HPC的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危害较大。HPC误诊率较高,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1日收治1例起源于嗅沟的血管周细胞瘤,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2019年1月初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偶有复视,偶伴头痛,无眼痛,无眼球运动痛,遂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自诉既往体健,入院查体: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力正常,双侧视力粗测下降,生理反射明显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提示双眼视乳头水肿,右眼视盘盘周可见出血;磁共振(MRI)检查:额部偏左侧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4.3 cm×4.2 cm,T1呈等低混杂信号影,T2呈稍高混杂信号影,与前颅窝底宽相连,临近额叶脑实质呈受压推挤改变,左额叶部分脑实质见长T2的水肿信号影,余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加深,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向右偏(图1)。

A:额部偏左侧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4.3 cm×4.2 cm;B:异常信号与前颅窝底宽相连,临近额叶脑实质呈受压推挤改变。

2019年2月23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突发神志昏迷,呼唤无反应,刺痛肢体无回缩,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急查颅脑CT示:前额骨骨质不连续,呈术后改变,术区见部分空腔,见线状高密度影及气体影,术区周围双侧额叶可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左侧为著(图2)。立即转入NICU,予以气管插管、加强脱水、营养神经、加强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好转。术后病理检查:送检灰白碎组织,大小6.0 cm×5.0 cm×2.5 cm,镜下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细胞丰富,部分区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细胞卵圆形,染色质细致,核分裂相偶见。免疫组化示:EMA(部分+);CD34(灶状+);Calponin(-);Caldesmon(-);GFAP(-);S-100(-);CD56(-);MyoD1(-)。特殊染色示:Masson(紫红色);VG(黄色)。病理诊断:嗅沟血管周细胞瘤,该肿瘤在WHO分级系统中为Ⅱ—Ⅲ级。

A:前额骨骨质不连续,呈术后改变,术区见部分空腔,见线状高密度影及气体影;B:术区周围双侧额叶可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左侧为著。

术后入肿瘤科行放疗,放疗总剂量为60 Gy,共30次,2 Gy·次-1,每周照射5次:放疗3个月后病情稳定,复查CT示:双侧额叶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周围见水肿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边缘似见轻度强化(图3),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A:双侧额叶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周围见水肿信号;B:增强扫描病灶边缘似见轻度强化。

2 讨论

HPC来源于人体的血管周细胞,是一种由棱形细胞和圆形细胞构成的围绕血管的恶性肿瘤[1]。此类肿瘤于1942年被首次报道,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肌肉骨骼系统,占血管肿瘤的1%[2]。颅内HPC较罕见,在颅内肿瘤中占比<1%。周围血管细胞瘤通常是良性的,生长缓慢。相比之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侵袭性强,复发率高。本病患者人群较为年轻,平均年龄43岁,男女比例为1.4∶1。HPC肿瘤一般为单发,局限,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或结节,直径1~20 cm,与硬脑脊膜相连,极少数发于脊髓[3-5]。从病理方面看,HPC起源自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壁的Zimmerman周细胞,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的“鹿茸样”血管间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波形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CD34、CD99和Bcl-2也呈阳性表达,GFAP和S-100的表达均为阴性[6]。2007年,WHO将HPC定为脑膜间充质源性肿瘤,最常见的分类为Ⅱ级,侵袭性更强的变异体被定为Ⅲ级(间变性HPC)[7]。近年发现,HPCs和孤立性纤维瘤被发现在12q13位点反转,使NAB2和STAT6基因融合,由此产生的STAT6的核表达现象可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虽然STAT6的核表达或NAB2-STAT6融合基因是推荐的HPC诊断依据,但是目前该病的临床诊断仍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8]。

颅内HPC是一种侵袭性较低但复发率高,且有远处转移倾向的恶性肿瘤[9],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头痛即为该病患者就诊时的主诉症状[10]。其余常见症状有:癫痫、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下降等;也有少数患者有面部痉挛,耳鸣等症状[11]。根治性切除手术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式,放疗、化疗及新辅助放化疗的治疗结果似乎都不太理想,通常只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该病术后易复发,对于术后有残余肿瘤组织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可再次手术。无论手术范围是否为全切,术后均应辅助放疗。颅内HPC除原位复发外,还可发生颅外转移(发生率20%),常见的颅外转移部位为肺、肝脏和骨骼,心脏、胰腺和乳腺部位的转移较为罕见;同时颅内HPC复发常伴随颅外转移[12-13]。对于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同时给予辅助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放线霉素、长春新碱、苯丁酸氮芥、阿霉素和氨甲蝶呤等。由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侵袭性强,复发率高,治疗结束后须长期随访[14-16]。

杨光之等[17]报道1例男性患者,40岁,头痛3月余,加重2周伴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头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占位性病变,T1WI等信号、T2WI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颅中窝,术后辅助放射治疗,随访20个月,肿瘤未复发。葛鹏等[18]报道1例患者,女性,56岁,双眼视物模糊2个月余,时有头痛头晕,行次全切肿瘤以减压,切除肿瘤组织约5 cm×4 cm×4 cm,残留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视神经包绕的部分肿瘤。SCHIARITI等[3]认为术前给予放射治疗可以减少肿瘤血供,从而使肿瘤切除更加简单。本例患者因双眼视物模糊入院,首发症状较为罕见。鉴于颅内HPC侵袭性较低但复发率高,且有远处转移倾向的特点,在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以求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目前该患者尚未发现局部及远处转移,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猜你喜欢

片状额叶视物
常用电脑,眼镜度数不宜过高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大脑何时登上巅峰
比记忆力更重要的脑力是什么?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大脑的巅峰时刻
看电视别摘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