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2022-07-18张百欧
摘要: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集舞蹈、音乐、戏剧、宗教、纸扎等于一体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也是我国2006年5月第一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之一。表演形式丰富,动作流畅优美,曲目通俗有趣的花灯给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秀山花灯不管是从文学、舞蹈、音乐还是其表演形式和群众性来看,都是秀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与秀山花灯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谈,试图从中找到秀山花灯的丰富内涵及其今后的传承发展路径。
关键词:秀山花灯;“非遗”;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3
1 秀山花灯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非物质”三字而言,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不论是人的技艺、表演还是人的经验、精神,都是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知晓其意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是一种在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期间跳的庆祝新年、去除灾祸的仪式性歌舞。秀山花灯在秀山县各个乡镇广泛流行,大致涉及溶溪、玉屏、清溪、隘口、龙凤以及海洋等乡镇。秀山山清水秀,清代章恺所作诗句“蜀道有时尽,春风幾度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地描绘了秀山的地理位置[1]。秀山物产丰富,人民朴实勤劳,能歌善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极其丰富,秀山花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1 起源
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概可以归纳为“土著说”“外来说”“土著与外来结合说”[2],其具体起源年代也有很大的争议。但由于花灯是一种音乐形式极其丰富的艺术表演,所以可从其唱词窥探其起源。
第一段唱词:“灯是灯来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有两盏到如今。”第二段唱词:“正月里来正月正,薛刚父子闹花灯,唐王设下花灯会,薛刚父子闹不成。”第三段唱词:“站起听来坐起听,跳灯之人说原因,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从头一二说你听,长江丢下两千盏,土地拿走一千灯。还有五百九十八,斋堂拿去还愿灯,仁宗皇帝许下愿,留下两盏到如今。”从这三段唱词中可知,花灯应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并且在宋朝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而花灯真正传入秀山应该是在北宋时期,由秀山五姓人(龙、张、罗、方、石)上朝进贡时带回。花灯传入秀山后,当地人民根据地方特色加以融汇、改编进而形成了目前流行于秀山地区的花灯表演形式,所以“土著与外来结合说”对于花灯来源的形容比较恰当。
1.2 跳花灯
跳花灯分为启灯、出灯、接灯、跳灯、烧灯与辞灯几个步骤,从启灯到辞灯,有一套完整规范、程序严格的流程。
1.2.1 启灯
启灯多在正月初二或者初三晚上,在大年初一晚上启灯的极少,排除特殊原因,大多都是在初二或初三晚上启灯。首先是设灯堂,灯堂在秀山意味着光明和幸福,能够带来吉祥和喜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设立灯堂时便开始启灯,花灯班子全体人员要集中在灯堂内,由灯头或灯师烧香明烛,敬拜先人及各神位,并念念有词,祈祷神仙保佑,平安跳灯。敬拜完毕后,唱着启灯调就在灯堂跳起花灯来。
1.2.2 出灯
出灯前要派出两人手提圆灯笼前去既定村寨挨户下灯帖,俗称“下挨门帖”。灯帖是长10~12厘米、宽8厘米的大红纸片,字写在灯帖上,右上写“某某花灯班”,中间写“庆贺上元”,左下写“众灯友拜”。到了晚上启灯仪式完毕后,先在本村寨逐户跳,本寨跳完后,即开始一年一度的出灯。
1.2.3 接灯
接灯,花灯下灯帖的人去了一户人家后,主人家接了帖子,表示同意花灯班子进入家中跳花灯,为表达对花灯神的虔诚和敬重,主人家会把接来的灯帖贴在堂屋壁头上。全家人坐在一边烤火,直至花灯班的到来。接灯时主人家鞭炮齐鸣,点香烛,热情备至。
1.2.4 跳灯
跳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花灯二人转,民间称为“跳团团”,又称为“单花灯”,表演人数为一男一女,即一丑一旦。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旦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二人转中丑旦两角多装扮为情侣关系,女称男为郎君,男称女为娘子,也有旦角自称奴家,丑角自称冤家等。二是“双花灯”,即二丑二旦,这种一般适用于更加幽默诙谐、表演场所较大的场合。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需要,有一些花灯逐渐演变成广场舞形式。
1.2.5 烧灯与辞灯
花灯跳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就要开始送灯,即烧灯。一年一度的跳花灯活动也落下帷幕。烧灯那晚要先游灯,花灯在本寨跳,不出村寨,户户到边,老友同乐,这也是本年花灯的汇报演出。演出后汇集到灯堂举行辞灯仪式,唱词灯调。边唱边把供桌上的牌位和供品取下,烧灯时一起烧掉。辞灯仪式结束后,一行人从灯堂出来到土地堂边,将花灯和牌位、供品放在准备好的干草上,熊熊大火燃起,灯班参与者人人都要从火上跳过去,一则送灯神上天,二则通过火的洗礼,祈愿一年平平安安,百事顺遂。回来的路上不能敲响锣钹,以免惊动送走的灯神。
1.3 音乐
秀山花灯的音乐从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即声音和器音两个部分。而以声音来说,又可以分为灯调、正调、杂调和小调四大类。第一,灯调。灯调是花灯曲调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体裁形式,直接用于跳花灯表演,内容有启灯、出灯、看灯、四门灯、红灯调、送灯、烧灯和辞灯等。第二,正调。正调是花灯音乐中的正统曲调,是跳花灯拜年用的,这是秀山独特的民间风俗,内容分为五种,有开财门、送寿月、谢主、祝贺调等。第三,杂调。杂调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歌曲讲述的是生产劳动和生活,也有一部分是讲述历史人物及典故以及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第四,小调。小调在秀山花灯曲调中数量很多,题材丰富,节奏比较匀称,旋律比较流畅,易记忆。
1.4 道具
花灯的灯,一般只有两盏正灯,即金花灯和银花灯。其用竹子抽成篾块制成,用清明汁糊在灯架上,再喷洒青油,青油可以提高透明度,再用五色纸扎成鱼尾,小花用线串起来,吊在灯的四角。也有四个正灯,除了两盏正灯外,还有像折扇的灯、像锣鼓的鼓鼓灯。道具则有丝巾、棕丝扇、蒲扇、折扇等,花灯不离扇,离扇不成灯。乐鼓、钹二副,堂锣一个、马锣一个,有的灯班有小鼓一个,有的灯班还有二胡、笛子等。在服饰方面,秀山花灯各个流派的服饰不一样,梅江、钟灵、龙凤等地多用的是苗族服饰,溶溪、龙池、石堤、海洋等地则多用的是土家族服饰。
2 秀山花灯的传承现状
2.1 传播深度欠缺
秀山花灯虽然是第一批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其在秀山县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很多人包括许多秀山当地人都不是很了解花灯。据笔者调查得知,许多秀山当地人对花灯的了解仅停留在这个名字的层面,大多数人都知道花灯是一个在秀山当地较为著名的艺术表演形式,但对其来源、内涵和表演形式知之甚少。除专业研究领域外,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秀山花灯的历史与未来。从表面来看,在秀山马路两旁、公园、景区都有花灯的影子;深入观察,百姓身边随处可见的花灯物品、基础设施并未引起他们对花灯的重视,从未感受到秀山花灯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2.2 过分依赖政府,缺乏自身思考
2006年花灯申遗成功后,秀山县政府想要将秀山花燈打造成真正的秀山文化符号,也为此积极地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建造秀山花灯博物馆,秀山县歌舞剧团也组织编排了很多改良后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花灯歌舞表演。政府拨付资金给予传承人或者传统的花灯班子,偶尔也会组织传统的花灯表演给花灯艺人们带来经济收入。但是这也造成花灯艺人们坐以待毙,整日希望能够依靠政府的补贴过活,不再像之前那样独立筹谋花灯的未来,导致秀山花灯缺少活力和生气。秀山花灯博物馆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并未策划有利于花灯传播的活动。
2.3 后继无人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由此产生了很多劳动力需求,许多乡镇上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工厂工作,这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加之农村地区经济形势不景气,令人满意的工作岗位欠缺,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造成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跳花灯的困境。因为跳花灯不仅没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这在年轻人看来算不上一份说得出口的工作,使得花灯表演产生年龄断层的问题,甚至有的花灯表演历史悠久的村落开始出现花灯表演后继无人的现象。
3 秀山花灯的传承与发展
3.1 政府搭台,艺人唱腔
要想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秀山花灯的传承需要政府、民间花灯班子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将秀山花灯的文化符号的舞台搭建起来,为花灯的传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秀山花灯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在资金方面要落实到位,既不应该层层克扣花灯扶持资金也不应该任由花灯艺人或组织挥霍无度[3]。民间花灯班子应该体现自己班子的特色,将秀山花灯做得更好。秀山花灯的“非遗”传承人是秀山花灯对外的一张名片,应该做好花灯传承品牌锻造,多参加一些花灯活动,积极宣传花灯,向游客讲述花灯历史,提高花灯知名度。
3.2 加强花灯人员的培训
作为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一旦搁置的时间过久,许多艺人便会技艺生疏,加强对花灯艺人的培训工作刻不容缓。一是要有专门的培训组织,有专门的培训教练与练习场地。二是要做好时间规划。规定时间进行花灯技艺传授,方便艺人统筹自己的时间安排。关于培训费用,应以政府为主导,参与培训人员为辅,双方共同承担。也可以在秀山县各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加入花灯课程,不必使每个人都成为专门的花灯表演艺人,但是至少要让秀山本地人知晓花灯,更要愿意去了解花灯和成为花灯传承的一分子。县“非遗”中心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培训中心,为培训提供更专业、全面的帮助;在县级、市级传承人方面,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技艺,从而让他们加入花灯新人的培训工作中,让各个花灯艺人努力为花灯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3.3 灯旅融合
近几年,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良好,秀山作为一个山地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城,其景区、公园虽都有花灯的影子,但是很多时候往往都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出花灯的魅力。在打造秀山的旅游品牌时,可以将花灯这个文化符号融入旅游建设中,在景区四周可以增添一些带有花灯元素的基础设施,如路灯可以设计为花灯般的外形,在垃圾桶上可以绘制花灯表演的动作图案,在景区入口处也可以树立牌匾介绍花灯;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可以教阿姨们改编一些适合用来跳广场舞的花灯,让凡是到过秀山的人都能够领会到花灯的独特魅力。
3.4 保持原真性与增强创新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便是“非遗”特色,秀山花灯要想不被时代抛弃,首先要做的便是保持自身的特色。秀山花灯的宗教内涵、社会影响、文化意义都是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人们需要在更好地保留花灯特色的同时激发它更大的能量。一是将秀山花灯的丰富内涵加以改编并添加到表演过程中,使之更通俗易懂,易于被人们接受。二是进一步扩大秀山花灯的表演范围,不局限于秀山地区或是渝东南地区,不断提升花灯的知名度。三是结合时代需求,创作人民喜闻乐见并且富有时代精神的花灯作品,让花灯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齐头并进。四是花灯中的音乐、舞蹈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从不同方面对花灯进行完善、研究,是推动花灯走出去的一大途径。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对花灯大改特改,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原真性是秀山花灯巨大生命力的源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应该结合时代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新性继承。
4 结语
尽管今日的秀山花灯已不再像往日那般繁荣,但是秀山花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活用于民间,作为秀山县民间民族艺术的代表,其蕴含丰富的民族风情。秀山花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广为人知,正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魅力,成为“非遗”后的秀山花灯也变得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秀山花灯要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在政府的主导下共同努力,以期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秀山花灯,使之成为秀山县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1-131.
[2] 张渝.重庆秀山地区花灯艺术源流考证[J].明日风尚,2018(1):34.
[3] 李佳霓.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现状考察与反思:秀山花灯田野调查报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7-91.
作者简介:张百欧(1996—),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