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看图说话教学
2022-07-18张雪霞
张雪霞
摘要: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都运用到了信息技术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要更加直观,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知识水平要想提高,并非一日之谈,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理解相结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向写出好作文靠拢。教师灵活运用看图说话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生看图说话教学,就是在为日后的看图写话打基础。
关键词:看图说话;信息技术;策略建议
从教育目的来看,在小学二年级看图写话是语文知识的基础,通过看图写话教学,学生可以用语句通顺连贯且意思完整的句子来描述图画内容。但看图写话需要有将语言转化为文字的能力,这也正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上的教学,那么如何巧借信息技术为看图写话教学注入活力,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作用
在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在一个发育期,对世界上的大多事物都很陌生,好奇心比較重,求知欲也很旺盛。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这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再鼓励学生想象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而在一些图片和视频中,需要学生去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等等,学生需要找到其中的重点。
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看图说话教学
(一)借助动画短片来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产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在进行看图说话前,教师可以先选取一些动画短片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图片相比较,视频给小学生带来的印象会更加生动直观,表达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一些。教师可利用视频的结尾或者开头给学生提出问题,构建学生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封信》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以后,教师可以在播放一个动画学,在学生观看完成后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的爸爸要在美国出差半年,露西和妈妈都很想念他,家里的台灯也坏掉了,转眼间,半年很快就过去了,爸爸回家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情境去进行想象,帮助他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说话的顺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个动画分割开来,先设立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然后阶段性的将分割出的视频一段段的放给学生看,并根据动画中人物不同的反应询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就此展开想象。教师根据视频的重点进行一个合理的分割,将视频的内容按先后顺序分清,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养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出该故事的动画,在狐狸偷了一筐鸡蛋后暂停视频,询问学生狐狸为什么要偷鸡蛋呢?在“有一个鸡蛋破了壳,狐狸吓了一跳,不知如何是好”,教师便可询问学生,鸡蛋变成小鸡了,如果你是狐狸你打算接下来做什么呢?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有条理地表达出该篇文章讲述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对教师看图说话教学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三)信息技术动态再现图画内容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生动地展现静态图画,学生更能直观地仔细观察出图画的具体信息,因为静态的图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内容往往过于枯燥乏味、缺乏活力以及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小,故而,传统的看静态图写话的教学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作用不明显。小学部编版的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增加和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画来让低年级学生提前了解和接触看图写话的教学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语文园地七里的《小壁虎借尾巴》,壁虎逃跑时会断掉自己的尾巴,但低年级的学生对这个事并没有任何概念,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图片转化成一个短小的视频,再播放给学生看。通过一边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小壁虎,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看图写话时,可以按照先描写事物特征和样貌、再总体概括图画内容的步骤进行。比如,学生在看到“小壁虎借尾巴”的图画时,可以先描写小壁虎样子,接着再总体概括图画中壁虎断尾巴过程的内容。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以及图像转化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为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看图说话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姜永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低年级语文看图说话教学[J].语文天地,2019(18):49-50.
[2]韩影.妙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看图说话的教学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