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地方艺术 建设特色课程

2022-07-18孙炳林

甘肃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融合途径特色课程意义

孙炳林

【摘要】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是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艺术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将地方优秀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旋鼓舞进课堂促进学生对民间优秀艺术的热爱,探索实践在艺体课教学中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探索农村地区学生对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对农村学校建设特色艺术课程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特色课程;旋鼓舞;意义;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102—0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1],要把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2]。源于武山县南部山区的旋鼓舞历经千百年的民间传承,积淀了厚重历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将旋鼓舞作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是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旋鼓舞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旋鼓舞作为流传于甘肃武山一代的民间艺术,历史溯源可上溯至渭河流域以“伏羲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期(这里以武山县人头骨化石、下石岭彩陶文化考古为证)。有学者研究指出,武山旋鼓舞具有鲜明的原始祭祀印记和胡人歌舞的异域色彩,是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旋鼓舞作为以表演技艺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当地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学习基础。我们开展旋鼓舞进课堂,就是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的艺术实践,把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带给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的协调和舞蹈动作的意象,抒发的情绪情感以及节奏、身体动律呈现的美感,使学生在习演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农村学校特色艺术教育。从调查研究、习练表演到服饰道具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从熟知到理解,真正感受到乡土艺术的魅力所在,有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开展旋鼓舞特色课程,促进了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普遍认同

一面鼓、一把槌,人们就可以将对自然的感悟与生活的体验尽情地以略显古朴神秘而又热情奔放的姿态展现出来。表演时,艺人左手持鼓,右手握槌,边敲边舞,鼓点多变,以步法带动身躯,奔跳腾闪,队形纵横穿插,阵容豪迈彪悍,鼓声雷动,声势雄浑,这种浓烈的山野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刚烈顽强的品性,也是一种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精神气质。通过旋鼓舞教学,在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热爱之情的基础上,促使农村学生重新认识民间乡土文化艺术,旋鼓舞就是当地人民进取精神的艺术符号,也是人民面对自然、生活的情绪表达和精神追求,相比所谓的流行艺术更显深沉精妙。对于美育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农村学生来说,以民间艺术形式呈现的艺术教育具有独特性,学生更为易学易懂,基于旋鼓舞的校本教研、课程实践与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民间非遗优秀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对于开发、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更具现实意义。

(三)旋鼓舞特色校本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旋鼓舞独具魅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旋鼓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实践证明,将当地民间一些文化艺术引入美育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农村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激活了课堂,有效化解了农村学生对艺术教育感到“高不可攀”的心理错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地方艺术特色课程的学习,切实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润泽,培育了农村学生乐观自信的个性品质和从乡土艺术中挖掘艺术语言的能力。通过学习演出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学生接受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自信与自觉,不仅拓宽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视野,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民风习俗,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民间独特文化艺术的深刻根源,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对于提高农村学生民族文化艺术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在美术教学中进行鼓具的装饰设计

1.将国画、剪纸、戏剧脸谱等传统艺术引入鼓面设计中。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传统旋鼓舞在鼓具的装饰上,一直以“八卦”图案为标志,具有浓厚的民间原始神秘色彩,虽然显得庄严质朴,却缺乏生活气息。在鼓面图案的设计上,课题组成员尝试利用美术课教学的一些技法。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民间剪纸艺术图样绘制在鼓面上,结果呈现出一种古朴天真的新奇之美;学习了国画技法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着将传统山水、民间人物故事以国画技法绘制在鼓面上,又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这些探索,极大地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将以纸张为介质的绘画技法运用到羊皮面上,羊皮薄透亮的属性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绢画的艺术效果。在课题组成员的启发引导下,有一名学生将戏剧脸谱绘制在鼓面上,有了出乎意外的效果。鉴于国画颜料容易褪色,我们还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颜料,结果发现丙烯颜料效果较好,绘制的鼓面色泽亮丽,图案保持长久。这样的创新,是否能与旋鼓舞乡土气息、原生态意象相符合,暂不深究,但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却具有较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来校检查艺术教育的学者专家均对学生的创意给予了充分肯定。

2.将绳结艺术学习与鼓槌制作相结合。传统的鼓槌是以一年生的四五根沙柳藤条外缠羊皮窄条(蒙鼓面所剩羊皮的边角废料切割成而成的窄条子)制作而成,使用时用水浸泡至柔软,这种鼓槌存在脆而易断的缺陷。在美术教學的手工制作课上,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材质进行试验,发现藤条内加钢丝的组合具有韧性好的特点,击打鼓面效果更佳。目前,部分学生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将传统“绳结”艺术应用到鼓槌的外包装上,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美感。在非遗传承人的建议下,主要使用表示阴阳五行的红、黄、绿、蓝、黑这五色线绳编结形成,以“蛇结”“金刚结”“八字结”“平结”等传统艺术技法缠绕在夹着铁丝的藤条外面,点缀以毛线制作的穗花,更加美观实用,既锻炼了学生对传统绳结艺术的学习,又启发了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二)在音乐课堂中引入旋鼓舞节奏教学

武山旋鼓舞是天水伏羲文化的延续,凝聚了武山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智慧。旋鼓舞粗犷奔放的舞步、铿锵的鼓点,演绎了历代武山人民对国泰民安的向往,是充满浓郁的西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旋鼓舞鼓点节奏铿锵有力,节拍随舞而变,对于训练学生节奏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作为民乐教学的切入点而使学生喜闻乐见。

在民乐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鼓乐艺术的感染力,准确把握旋鼓舞的鼓点节奏,笔者将旋鼓舞传统鼓点节拍进行搜集整理,特意在音乐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拍与节奏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体育课教学中渗透旋鼓舞动作身形训练

传统旋鼓舞源于古代人民自娱与敬天文化。从表演形式上看,传统旋鼓舞融合了民间武术、音乐、秧歌、舞蹈等元素,以“寸寸步”为主要步法,辅之腾挪旋转身形变化,看似简单,实则变化丰富,要求舞者腿脚干脆利落、身体灵活。旋鼓舞具有丰富的体育舞蹈元素,夹杂有不少的传统武术动作。旋鼓舞的热情奔放,可以给学生带来高涨的情绪变化,起到疏导和调节心理的作用。学生在排练中能享受到身心和谐优美的愉悦,体会到旋鼓舞所表达的个性自由,释放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加强合作和整体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旋鼓舞张扬的动作,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表演中保持手脚灵活,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既能促进学生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又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发育。课题组成员与体育组教师在教学研讨中,针对体育运动特点多样化的意图,提出将旋鼓舞的身形步法融入到學生体育课的学习中,作为课前热身运动来进行,做几分钟的“寸寸步”跑步练习,做绕“8”字练习,做“马步平移”练习,做“跑跳步”练习,做“跳转360度”练习,在步法身形练习的同时,右手代替鼓面,左手当作鼓槌,配合步法拍打,寓教于乐,既起到了热身运动的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身体协调性发展。

总之,发掘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开展农村学校美育特色教育,把民间旋鼓舞艺术引入课堂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做到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与美育课程有效融合,建设农村学校特色课程,将是农村学校不断探讨的研究课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 t20140114_163173.html.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武山旋鼓舞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475)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融合途径特色课程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究
以临沂孝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孝文化与现代法律融合的途径探析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