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2022-07-18乔小花

甘肃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初中

乔小花

【摘要】当前,初中劳动教育仍存在地位边缘化、内容形式化、路径单一化等突出问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初衷相背离。文章从挖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出发,通过整合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即一方面,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条单线劳动资源全面整合,让家庭、社会与学校功能互补,形成闭环支撑链条;另一方面,把家长、教师、群众三个群体优势力量集中发挥,让家长、群众与教师同向发力,形成相互支持局面,力求通过体制机制的搭建,更加系统地让初中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着力把初中生培养成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27—0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基础和统领,它将其他一切教育联结于实践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趋向真、善、美的人生成长“财富”。初中阶段是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构建家、校、社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首在树德

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教育在育德方面更具价值。通过家庭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体会到家庭生活的不易和为人父母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教和家风;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有助于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社会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二)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旨在增智

劳动教育是最贴近生活实践的教育,也是直接培养生活技能、启发人生智慧、培育多元智能的生命教育。因为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生活实践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良性循环。无论是在家务劳动、校内劳动还是社会劳动中,初中生不仅能够将劳动知识和技能精准运用于劳动实践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且通过各类劳动,可以让学生在解疑释惑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获得新知。

(三)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意在强体

进入初中教育阶段,面对升学压力,学生课业负担逐渐加重,校园中“小胖墩”“小眼镜”已经屡见不鲜,积极鼓励初中生主动参与居家生活劳动、校内体验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不但能科学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愉悦个体心情,减轻自身心理压力,而且在动手操作、出力流汗的过程中可以让初中生接受锻炼、强身健体。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体力的集中“支出”,也可以磨砺意志,让学生树立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主动做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四)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实在育美

其实,育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层面,劳动教育的融通性还在于让学生在劳动中通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由此培育初中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初中生心智已经逐渐成熟,组织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間的沟通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还能感知美、创造美,有效提升个体审美能力,从而在劳动实践中塑造更好的自我,增强生活自信,让青春增添最美的光彩。

(一)必须打破劳动教育边缘化局面

一方面,随着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新时代青少年参与家庭和社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致使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浪费劳动成果,贪图安逸、不想劳动,甚至没有劳动技能、不会劳动。另一方面,面对初中生“万人竟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狭隘教育行为屡禁不止、观念难以根除,家长的愿望“分分分”,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劳动教育评价落不到实处,这就使得劳动教育的融通性育人价值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重视,逐渐被弱化和淡化。构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这种边缘化僵局必须打破,这是劳动教育深入实施的基础。

(二)必须改变劳动教育形式化现状

打破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是对学生劳动教育质的要求,而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获得劳动技能,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有劳动量的明确规定,确保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许多初中将劳动课程安排在课表上并且挂在墙上,但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大部分学生仅仅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劳动课程打折扣、劳动体验搞形式、劳动教育搞变通。学生家务劳动由教师安排“打卡”,社会劳动配合学校“演戏”,搞一阵风,华而不实。构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这些形式化现象必须改变,这是劳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

(三)必须突破劳动教育单一化路径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劳动教育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融通性育人价值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闭环支撑和教师、家长、群众三个群体的相互支持,统筹协调、齐心协力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效度。但现实生活中,初中生校内劳动紧紧依靠轮流值日和卫生大扫除等常规活动,很明显劳动频次严重不足,而且校内“活”轻,劳动深度和强度也不够。家庭中,父母只希望孩子成绩提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初中生的常态,家庭劳动有意无意间已经长期游离于劳动教育之外。而社会上一些群体一味地尊崇精英阶层,对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农民工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普通劳动大众普遍看不起,致使强烈自尊心驱使的初中生鄙视粗活、苦活、累活、脏活。构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这种单一化路径必须拓展,这是劳动教育深入实施的保障。

(一)要突出基础作用,做好家庭劳动教育

1.要注重日常家务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家庭责任”条款中明确提出: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2]。家庭劳动教育重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它包含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初中生虽然闲余时间比较紧张,但家长有责任督促、引导学生干一些打扫卫生、整理衣物、沏茶烧水、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不会占用大量时间,但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和家庭观念,有助于促进孩子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2.要培养劳动生活技能。学校劳动教育集中开设一些劳动技能类的课程,传授了一些劳动知识,最好的实践场所就是家庭。对此,家长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植物养护、工具使用、简单维修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充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去研究新家电的使用、发现花草养护的规律、修缮坏掉的灯管,等等,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学习的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进行手工创作,用劳动成果装饰自己的家。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大有裨益,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会有很大提升,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家庭生活、尊重劳动人民会成为无形的力量,如影随形,并成为其一生受益的品格。

(二)要突出主导作用,抓实学校劳动教育

1.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初中劳动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劳育人、知行合一”的原则,在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等内容设置劳动实践课程。要从不同学期、年龄、班级、能力等角度制定合理化的教学进度,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量化,分层制定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学习与锻炼,提升劳动教学效果。同时,要通过整合、主题、项目等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有劳有教”“劳教结合”。

2.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一方面,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学科教师为补充的校内劳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借助课后服务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把各级劳模、技能大师“请进来”,作为兼职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要依托“国培”“省培”等各级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内容,加强专任教师劳动意识的培育、促进劳动观念的转变,让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自觉实施劳动教育。同时,要严格劳动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提升师资劳动素养。

3.要精准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和设置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各个学科课程特点,一方面,要制定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劳动课程,扩充劳动教育资源,设计劳动教学情境,让初中生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亲身体验职业趣味,积极展望职业愿景,不断坚定职业理想。另一方面,组织初中生进入职教实训基地现场观摩、实地体验,感知中职生实实在在的劳动,使学生一边进行职业学习,一边体验职业劳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求。

(三)要突出支持作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

1.要常态开放劳动场所。要不断加大社会劳动资源在劳动实践教育中的比重,在常态化开放和用好县域综合实践基地、乡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基础上,更要大力拓展社会劳动实践场所,以满足初中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乡村初中可以把果园、林场、耕地、养殖场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尤其要紧盯特色产业苹果,让学生参与果树施肥、打药、套袋、除草、采摘、包装等全过程苹果产业生产劳动,埋下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种子”。城区初中可以把陶瓷厂、棉纺厂、果汁厂等工业园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见证一朵棉到一筒线的过程,树立良好的职业愿景。

2.要积极搭建劳动平台。劳动教育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為学生开展适度、适当劳动搭建广阔平台。学校要积极与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联系,争取社会公益基金扶持,组织学生定期深入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同时,要紧盯时间节点,在学雷锋日、植树节、劳动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节日元素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让初中生深入城乡街道、进入居民小区开展志愿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共同参与乡村和社区综合治理,真正成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的践行者。

(四)要突出导向作用,科学评价劳动教育成效

1.评价主体要多元参与。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不仅要看学校学得好不好,还要看家里做得够不够,更要看社会劳动参与得多不多,所以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社区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参与进来。学生要深入自评,通过写心得谈劳有所获;同学要互评,通过评价别人取长补短;教师要公正评价,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劳动;家长要据实评价,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参考;社区工作者、企业负责人等社会劳动教育参与者既要在量上评价,也要有提质增效的建议,让多方评价促进劳动教育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2.评价内容要多样设计。评价内容要涵盖劳动意识、态度、技能、知识等综合素养的各个方面。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劳动素养综合评价档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现实条件设定具体的劳动目标任务,对每一项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程度、每一次劳动实践成效情况实施清单化评价管理,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完成任务逐渐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3.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劳动教育的成效不是看分数,也难以用具体的分数去精确衡量一个学生到底劳动得好不好。而是要注重整个劳动过程的评价,既要将评价贯穿到学生日常劳动生活中,也要将评价纳入到每一次有计划安排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最终的劳动成果,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评价。同时,要注重在过程评价中及时发现真善美的因子,树立典型,感染带动其他学生。

总之,在初中开展与学生认知相匹配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更能让学生从劳动中更多地接触社会,实现自身素质的拓展与提升。只有通过学校的努力、家庭的接力、社会的助力,才能真正构建全方位劳动教育的“四梁八柱”,让学生们获得劳动知识、培育劳动技能、得到劳动实践、经历劳动体验,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劳动意识,在言传身教中养成劳动习惯,在亲身经历中感悟劳动价值,使得劳动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6.

(本文系2021年度平凉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以劳育人——初中全方位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1]PLMYZ092)

编辑:赵玉梅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初中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