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苏南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2-07-17陆红娟毕美华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南科技

柯 婧,陆红娟,毕美华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设区市,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苏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苏南发展的战略支撑。

2019年,苏南以占江苏省26.5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江苏省56.8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突破16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36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7倍;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件,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7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7%,高于江苏省约7个百分点。苏南5市均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2020年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中均位于前列;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3.26%,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涌现出未来网络、“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苏南5市科教资源密集,经济实力雄厚,现代化程度较高如表1所示。

表1 苏南5市2014—2019年基本经济和创新指标

1 苏南区域科技创新历程

苏南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在重大战略规划和重要发展举措上,高度重视和关注苏南地区发展。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江苏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地。苏南自创区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2017年10月,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这是全国首个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区域创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同年11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载体评估结果首次发布,截至目前已连续4年发布评估结果,遴选了一批掌握硬科技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2018年1月,《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启动建设南京未来网络、无锡物联网、常州光伏智慧能源、苏州纳米技术、镇江船舶海工等17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及中科院等大院大所重大创新成果在自创区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018年2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继中关村、东湖之后,全国第3个国家自创区条例,也是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创区条例。经过6年多的建设,围绕“三区一高地”目标定位,以“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自创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一批特色做法和发展经验,有效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科技成为中美两国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成为新常态,苏南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高地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提出进一步阻碍中美之间学术合作交流、加强对中国企业技术封锁、限制美国科技企业和中国合作,对苏南地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造成更大阻碍。这倒逼苏南要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推动苏南自创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苏南区域创新基础及现状

2.1 苏南区域创新基础

科技创新是苏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区域创新合作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螺旋理论对政产学研互动关系的全新阐释,关于创新合作愈发受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集聚前沿基础知识、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和人才,企业为科研机构和大学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研究过程所需的资金,政府在这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配置资源、创造条件的作用。面对“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为避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需要以创新合作实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1]。形成创新的国内大循环,需要多主体创新合作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弥合区域创新水平差异,畅通国内创新循环。苏南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构建的优良情况也关系着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建设与整体的创新发展格局。

多层次轨道网络是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不仅有助于人员的流动,更能加快技术、知识的跨区域溢出,有助于区域创新合作的深度开展。据统计,苏南5市城市间交通网密布,高速公路网密度从2014年的655.98 km/万km2增长到2020年的691.95 km/万km2。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高铁总里程达2 215 km,跃升至全国第3位。江苏省内有12条高铁线,实现设区市动车或高铁互通,高铁密度达到209.21 km/万km2,仅次于天津、香港、北京、上海,其中有7条高铁线穿行苏南5市(见表2),接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地。

表2 途径苏南5市的铁路线及其服务的区域战略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多层次铁路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推动苏南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江苏将加快建设沪苏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和南沿江、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江苏段(北沿江)、通苏嘉甬等国家干线铁路和盐泰锡常宜、宁宣、扬镇宁马等区域城际铁路。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苏南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必将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结合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将有效提升南京、苏锡常、宁镇扬等都市圈中心城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合作面临的物理空间阻碍。

加强苏南地区以城市集群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合作,一方面要依靠不断提高的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另一方面要逐渐推进城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一体化进程。采用变异系数C来分析苏南5市公共服务的内部差异,即指标内部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为:

苏南5市公共服务的区内差异总体较小并呈现缓慢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和人均教育支出等方面的变异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苏南地区在生命健康和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高、投入力度大,且5市间的差距小;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变异系数一直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未来苏南5市社会保障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社会保障便利化水平,如图1所示。此外,每万人拥有高等教育教师数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南5市教育资源内部差距较大,但总体在不断缩小。

图1 苏南5市公共服务的变异系数

2.2 苏南区域创新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融合性加剧,单个主体创新能力的局限性不断凸显,而多个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形成的协同创新系统可以突破这一瓶颈。以下从发明专利申请、产业教授分布、合作成果获奖等方面分析苏南5市区域创新合作情况。

最佳反应温度窗口内停留时间指还原剂在炉膛适合温度区间停留时间。增加停留时间能够使传质过程和化学反应比较充分,可以提高NOx的脱除率。

2.2.1 苏南5市合作成果获奖情况

在国家科技奖励上,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以合作取得创新成果为主导模式。2014—2019年苏南地区共产生了155项国奖项目,其中,南京市参与承担122项,无锡市参与承担21项,常州市参与承担11项,苏州市参与承担18项,镇江市参与承担6项。有148个项目属于跨设区市合作,总体合作率达到95.48%。2014—2020年苏南地区共产生省级科学技术奖1 329项,其中,南京市参与承担897项,无锡市参与承担198项,常州市参与承担144项,苏州市参与承担230项,镇江市参与承担158项。有782个项目属于跨设区市合作,总体合作率为58.84%。苏南5市合作成果获奖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苏南5市合作成果获奖情况

一般情况下,一项创新成果参与的主体越多,表明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资源的复杂性就越高,创新的开放性就越强。研究也表明,创新开放性的提升对取得突破性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表4展示了2014—2020年苏南地区不同合作规模完成的获奖项目数。

表4 苏南5市2014—2020年合作成果获奖情况

分析发现,2~3个机构的小规模群体合作是取得优质创新成果的主导方式,占合作总数的76.15%,在2014—2020年期间,均占据了合作获奖项目数的七成以上,说明苏南地区合作创新的开放性较高。另外,根据合作单位、合作项目数量及单位所在城市看,南京市与无锡市的合作较为紧密,其次是南京市与苏州市。

2.2.2 苏南5市产业教授分布

江苏省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每年从省内外企业中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的普通高校担任产业教授。2016—2019年,苏南5市从省内外共聘任了621名产业教授,其中496名来自苏南5市,116名来自苏南以外长三角地区,8名来自国内其他区域,苏州市还从国外聘请了1名产业教授。

如图2所示,除镇江市外,其他4个设区市从本地企业聘请产业教授的数量在总体中的占比最大。由于南京高校数量较多,对产业教授的需求也最大,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其次是镇江市,产业教授聘请数占总数的10.47%,并且,镇江市从苏南其他地区聘请产业教授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苏南以外长三角地区;无锡市除了从本地企业聘请教授,更偏向于苏南以外长三角地区;苏州市国际化程度最高,产业教授分布于海内外。

图2 苏南5市产业教授分布情况

2.2.3 苏南5市发明专利申请分析

2016—2020年,苏南5市发明专利申请量37 050件,从设区市来看:南京市18 830件、无锡市3 243件、常州市2 928件、苏州市10 602件和镇江市1 447件。从苏南5市对外合作申请来看,南京市与669家申请人相互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与苏州、常州和无锡的专利合作申请数量最多,技术合作最为密切;无锡市与244家申请人相互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与南京、苏州合作紧密;常州市与362家申请人相互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与南京、苏州合作紧密;苏州市与313家申请人相互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与南京、无锡合作紧密;镇江市与202家申请人相互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与南京、苏州合作紧密。

3 苏南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汇集着江苏省近66.9%的研发经费、65.3%的高等院校、55.6%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8.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6.2%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不论是在基础创新研究还是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实力超群,整体创新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大放异彩。图3显示,苏南5市经济发展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为创新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3 苏南5市2014—2019年经济发展趋势

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南航、南理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为代表的高校和机构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各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受到影响,企业技术获取成本增加,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等仍受制于人,外国人来华工作受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滑,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下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苏南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力量与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相比,不具有优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也尚未全面推开,普惠性政策对地方的支撑作用还未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科技创新要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对此,苏南还存在以下3个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难点。

(1)国内大循环中,尚未建立支撑科技强省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也未能在某些领域形成“领跑”优势。一方面,苏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同质化竞争使苏南区域产业发展空间遭受挤压,创新驱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苏南产业链、供应链同创新链匹配度不够,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于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苏南大量产业面临供应链断供和产品滞销双重风险。

(2)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苏南科技创新全局,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苏南现有重大科研设施、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类型多、数量多、覆盖广,但主要集中于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苏南现有的设施体量小、实力不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够显著,能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国际大循环中,苏南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国际上虽然存在短暂局部摩擦,但是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全球化脚步并没有停止。苏南地区攻克了5G基站氮化镓功放芯片、高性能石墨烯高导热/电磁屏蔽膜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等战略产品,但是科技创新的整体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发明、原创型重要专利等节点发力,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高质量成果。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是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时期,苏南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谋划筹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为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提供有力支撑[2-4]。

二是优化苏南创新布局。充分利用G42高速沪宁沿线的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支持苏南各市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支持苏州、无锡、常州联合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宣城市等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形成“一带一圈”空间格局。南京发挥省会城市首位度,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推动苏南自创区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推动苏南5市政策互通共享、平台互联共用、产业互促共进、资源互利共享、经验互学共鉴。

三是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推进,着力打破“行政经济区”的束缚限制,省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在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人才招引、土地资产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重大项目,形成“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格局。跨区域建立专家智库,发挥智力支撑作用,开展苏南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咨询论证。围绕苏南自创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各项规定,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强化体制化保障和科技创新联动水平[5-6]。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南科技
苏南年俗亦动人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路先生,我错了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