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钢琴曲中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2-07-17田扬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钢琴曲中国美学

田扬

摘要:钢琴虽是西方舶来品,但是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作曲家开始从西方音乐的视角中淡出,从本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追求、古典美学等角度出发,在中国传统乐曲的根基上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段去诠释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蕴,《夕阳箫鼓》正是这一时期的传世佳作。本文首先对《夕阳箫鼓》的创作由来和段落进行分析,而后对《夕阳箫鼓》中蕴含的美学意蕴进行挖掘,意在探讨该作品如何将钢琴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并对我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美学;夕阳箫鼓

一、钢琴曲《夕阳箫鼓》简介

(一)作者简介及创作理念

《夕阳箫鼓》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先生与1927年生于四川富顺县,自幼喜爱传统音乐文化,于1943年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钢琴与作曲专业,随后开启了开始自己的钢琴创作之旅,其一生任教于多所音乐院校,如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此外,黎英海先生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钢琴民歌小曲五十首》等。其代表作有《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其中《夕阳箫鼓》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黎英海先生本人十分中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自1972年始黎英海先生就开始构思如何在保留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能完美契合钢琴的特色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在此期间他参考了大量琵琶版本,在最大化还原琵琶的琵琶技巧的同时又对箫、古筝等乐曲的音色进行模仿,使得整个作品内容多样、层次分明,融合了多种乐器的《夕阳箫鼓》在整体上展现了诗歌的情感和画卷的意境,并且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以其全新的格調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使人产生哲学思考,耳目一新。

(二)作品主要内容

《夕阳箫鼓》与原曲《春江花月夜》都划分为十个段落,只是在曲名上做了些许修改,修改后的标题分别是:第一段“江楼钟鼓”;2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三段“风回曲水”;第四段“花影层叠”;第五段“水深云际”;第六段“渔歌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第八段“棹鸣远濑”;第九段“欸乃归舟”;第十段“夕阳影里一归舟”。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夕阳”,“钟鼓”,“山水”进行的变奏,在保留中国古典音乐的典雅与朴素的基础上,利用钢琴独特的演奏技法对触键技巧进行细致的处理,以适应传统乐器演奏的民族曲目的节奏、旋律,以此让钢琴演奏《夕阳箫鼓》的音色从“形似”达到“神似”的标准。

《夕阳箫鼓》中蕴含的美学意蕴

(一)“音中有像,虚实结合”——化实为虚之技法

《夕阳箫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对“夕阳”、“钟鼓”、“山水”、“扁舟”的刻画,如第一段“江楼钟鼓”部分利用颤音描绘了水波起伏的听觉效果,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仿佛水浪阵阵拍击湖岸一番,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了一幅“夕阳西下,轻舟荡漾”的梦幻场景。第六段“渔歌唱晚”改编自“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因其应用于《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在为群众所熟知,在《夕阳箫鼓》中仅仅是利用了右手倚音加左手五度就刻画了渔夫边摇浆边唱歌的感觉,此外与之相连的第七段“洄澜拍岸”利用“鱼咬尾”的手法,五段模进的乐句中,右手与左手一问一答,生动地表现了人们丰舟后的愉悦之情。第九段“欸乃归舟”与第十段“夕阳影里一归舟”更是用音乐描绘景象的绝美片段,利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刻画出飞溅的浪花与江中的激流,在第十段乐曲采用八度与单音的来回切换,且节奏由慢渐快至慢板,好似岸边有人打鼓送行,尾声部分变为慢板,左手旋律模仿萧声,宁静悠扬,在右手的琶音衬托下宛如描绘了夕阳西下,游人乘舟远去,远方萧声阵阵的场景。由此可见,《夕阳萧鼓》在技法的选择应用上大量借鉴琵琶、古琴、鼓、萧等中国民族乐曲,真正做到了用音乐绘景,但是这些实际的景物在音乐中又是抽象的存在,只有通过听者的想象才能去理解,所以《夕阳箫鼓》中蕴含的第一个美学意蕴就是以上这些“化实为虚”的技法。

(二)“情景交融,韵律空灵”——山水文化之意境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描绘山水来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这类作品追求的不仅仅的写实,更是文人墨客借景抒情,追求“韵味”精神的需要。同样,《夕阳萧鼓》追求的也是“山水文化”的韵律梦幻之美,整首乐曲以“水”为媒介串联十个段落,倚音与颤音等装饰音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呈现音乐之美,更能渲染出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图。

《夕阳箫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美的由来是人与山水合二为一且人寄托思想情感于山水之中,同时也是个人对山水的直观感受的表达,这种美优雅、朴素、富有情趣,全曲虽是对夕阳西下之时的春江之景的描绘,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远近相依、由点到面等手法的串联使用使得整首乐曲生动形象,这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夕阳箫鼓》从音乐出发,以与文字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抒发情感,它给人以纯粹的听觉刺激,以此唤醒现代人内心深处对山水文化的情感。

黎英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从音乐本身来构思这首钢琴曲的,从总的形象上考虑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如画的风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之情。[1]由此可见,不论是《夕阳箫鼓》的原作《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还是黎英海先生所要表达的都是对“山水”的热爱,这也反映了我国传统观念中对“山水文化”的高度肯定。

(三)“夕阳无语,萧鼓有情”——天人合一之精神

我国古代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和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故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2],这也表明了天人本是合一的,这本是最完美的境界,但是由于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的制定,使得人的本性逐渐的丧失,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古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身上的藩篱,重新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同样,在《夕阳箫鼓》一曲中,“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在每一段、每一句之中,首先,从引子部分开始就采用散板的节奏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暮鼓阵阵”的传神之景,节奏虽然散漫,但是这幅生动的画卷就在这“形散神不散”的节奏与些许和弦外音下被勾勒出来,这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尽情的享受这自然的馈赠。全区虽大部分段落用以描写自然之景,但“人”从未与这自然之景脱节,如引子的钟声是人所敲、扁舟是人所划、歌声是人所唱、萧声也是人所吹,这正是黎英海先生创作的高超之处,全曲并未重点描绘人物,但是却“人”无处不在,这也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

由此可见,《夕阳箫鼓》无论是从创作技法上,还是其对意境的描绘上,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夕阳无语,萧鼓有情”的深邃意境也随着乐章的展开而缓缓呈现出来。

二、结语

《夕阳箫鼓》作为我国钢琴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以其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将古典之美与现代之美完美结合,呈现了古今融合的新美学。黎英海先生的高超作曲技法与想法上的大胆创新使这部作品在继承原曲韵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探寻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对其蕴含的美学意蕴进行分析把握可贴切的理解原曲所要表达的内涵,基于此,演奏者应当去体会每一段的深刻美学意蕴,在完美展示技艺的基础之上更要去追求曲中的深邃美学“意蕴”,最终得以实现“人曲合一”。

参考文献:

[1]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学追求初探[J].内蒙古电大刊,2007(04):54-56.

[2]刘志兵.论明清艺术的哲学审美及其艺道精神--以徽州风水为考察个案[J].求索,2013(06):124-126.

猜你喜欢

钢琴曲中国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夜的钢琴曲(六)
纯白美学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