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
——浅谈《西施壶》的艺术特征
2022-07-16陈鹏
陈 鹏
紫砂壶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上极富盛名,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从明朝正德年间兴起以来,紫砂壶艺术世界中产生了大量的经典壶式,这些经典壶式是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精神等的聚合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紫砂壶艺术的历史丰厚起来,提供了紫砂壶创作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西施壶是紫砂壶经典壶式中十分受人喜爱的一款。此款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表现出了女性那种温婉、端庄,又坚定、果敢的气质,于简约之中包含着严谨的工艺智慧,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独特的“光器美学”。本文对此件《西施壶》进行了分析,能够说明此壶及西施壶这一款式的艺术特征,以及经典壶式的重要价值。
西施壶原名“西施乳”,因壶体酷似女性乳房而得名,后因这一名称不够雅观,更名为“西施壶”,总而言之,女性魅力是此壶的鲜明特征。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苏轼曾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的美是清秀的,淡雅的,因此西施壶也讲究“天然去雕饰”,不作过多的装饰,全力展现素雅之美。
此壶首先在泥料方面就体现了创作者的朴素理想。紫砂壶最独特之处当属泥料,其有着五分泥的淳朴、三分瓷的精致和两分玉的温润,结构十分的精美。壶体的表面是独特的灰棕色,清冷的色调充满清爽的气息,夹杂着泥土的香气和紫砂壶艺术的淳厚历史之气。低调的颜色烘托着西施低调、高洁的品格。所谓美女是不需要过多装饰的,且要在品格上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品格主要体现在泥料的质感上。壶体的表面光滑细腻,如西施那如凝脂般的肌肤,显示出创作者精细入微的做工。此壶没有任何的装饰,是一件典型的光器佳作,所谓“光”是光洁、光华以及光亮,通过此壶的泥料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紫砂泥所具有的独特的纯粹之美,更能感受到创作者无一丝杂念的纯粹工匠之心。
壶的造型是圆润的,丰满的,大小恰好能轻松置于手掌之中。此壶之所以深得人们喜爱,是因为其具有极好的赏玩功能。圆形是最常见的紫砂壶造型,要想将圆形壶体打造得骨肉均匀,丰腴而不笨重是创作难点,因此从西施壶中也能看出紫砂壶工艺的精准。壶身的造型以中下部最为饱满,上部微微收拢,底部自然形成平底,状如女性乳房形状。壶盖是与壶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壶体的,其线面是对壶身线面的延续,整个作品的轮廓线条完整而简约,线面结构非常清楚。对于弧度的大小与转折时机的把握是创作的重点与难点,壶体有自然下沉的感觉,也就是说重心是偏下的,使身形较小的壶体极富端庄之感,象征西施那优雅的身姿,具有形象化的特征。
壶盖顶部中央是一粒饱满的圆珠形壶钮,一方面它的大小是根据壶身的大小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它镶嵌的位置要正好在正中央,不能有一丝的偏差。壶钮与壶盖到肩部这段距离之间的层次感、流畅感是非常好的,有舒缓、放松的效果,表达的是紫砂壶的儒雅气质。
壶身一侧镶嵌着小巧的壶嘴,如西施的樱桃小口,壶嘴与壶身之间的衔接也是非常自然的,看上去没有任何镶嵌的痕迹。倒把镶嵌在壶嘴的对侧,线条上细下粗,与壶身的量感是相对应的。柔和的线条似西施纤细的手臂,又如柔软的腰肢,把女性所特有的柔美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既能为之端庄而钦佩,又能沉醉于它的温柔当中。
西施不仅是一位貌美的女子,更具智慧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她与范蠡之间的故事更是让人为之动容。之所以打造西施壶,一方面是源于人们审美的需求和对于美的赞颂,整件作品非常的形象,让人们如同能看见西施那动人的一颦一笑,更重要的则是对西施智慧及奉献精神的赞美,这一层面则包含着智性与理性的光辉,与紫砂壶的创作理念是相契合的。从此件作品来看,创作者所参考的是经典的造型,但具体的结构则需自己把握,传承西施壶这一经典壶式是对紫砂壶理性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由衷赞美与弘扬。
结语:《西施壶》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紫砂壶光器“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和艺术追求。本文对此壶进行分析,说明了其艺术特色,并从中揭示出西施的艺术形象,说明了紫砂壶工艺的表现力,再进一步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艺术、文化两个层面揭示了西施壶这一经典壶式的重要价值和紫砂壶创作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