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干预模式对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2022-07-16范娜
范 娜
(确山县人民医院,河南确山 463200)
肺癌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是临床首选治疗方式,手术效果较好[1-2]。有研究表明,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干预模式能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进而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在癌症患者围术期中逐渐被应用[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KAP干预模式对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6月至12月在本院行常规围术期干预的3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月至6月在本院行KAP干预的3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0~65岁,平均(50.21±2.15)岁;肿瘤直径2~5cm,平均(3.75±0.22)cm;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0.22±2.16)岁;肿瘤直径2~6cm,平均(3.76±0.23)cm;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18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研究有可对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肺癌符合《内科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②符合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指征;③初次手术;④无凝血功能障碍;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或转移癌;②心肝肾功能异常;③严重肺气肿;④术前接受其他治疗。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干预,术前:①心理干预:保证病房安静整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用专业心理知识疏导患者心理,消除术前害怕忧虑等不良情绪。要求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并协助患者做好相应术前准备;②宣教干预:采用床旁宣教、发放手册等方式宣导疾病及手术基本知识等。术中:做好保温措施,控制术中输液量,做好容量管理,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①病情干预:每日按时查房,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部位敷料、颜色及血运情况遵医嘱给予抗炎、抗感染、镇痛药物;②生活干预:制定并监督患者严格执行饮食、作息与运动方案,从流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养成健康饮食、充分休息、适度运动的生活习惯。
1.3.2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KAP干预模式,①组建KAP小组。护士长为组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为组员,均掌握KAP干预理论及实践操作;②提升认知度:选取术前患者空闲时间,由责任护士进行术前访视,仔细介绍手术操作方式、围术期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呼吸功能锻炼。术后镇痛等知识,提升患者认知度。建立医患微信群以及QQ群,并定时组织集体讲座、专家视频连线、面对面沟通等方式,给予长效的信息支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KAP干预原则及目标,让患者明白癌性疲乏、遵医行为对预后改善的影响;③树立康复信念:入院时准确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癌因性疲乏感,可在成功案例暗示法、正向引导法的基础上通过点头、微笑、拍背、按摩等肢体接触来让患者感受到外界心理支持;要在给予止痛药物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治疗、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来提升患者疼痛阈值;并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或动作肯定患者较好的意识以及行为;④养成健康行为:鼓励患者分享护理心得及经验,帮助患者养成自主参与护理的好习惯;监督患者食用高纤维、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并要少食多餐、多饮水的好习惯,并要指导患者科学如厕、排尿;监督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并要求患者每日定量完成康复活动(散步、太极拳、做操)及呼吸功能锻炼。两组均干预至出院,结束时评估干预效果。
1.4 评价指标:①癌因性疲乏:于干预前、出院时使用癌性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5]评估癌因性疲乏程度,包含15个条目,采用l~5评分制。各条目得分相加,分数范围15~75分,分数越高,疲因性疲乏程度越重;②遵医行为:在出院时评估患者干预期间遵医行为。完全遵医嘱定时规范配合完成相应护理干预为完全遵医;基本遵医嘱,偶有不规范配合行为为部分遵医;完全不遵医嘱配合完成相应护理为不遵医。总遵医率=(完全遵医+部分遵医)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和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因性疲乏:比较两组干预前CFS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CFS总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CFS总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CFS总评分对比(±s)
组别 干预前 出院时 t值 P值观察组(n=30) 50.28±5.18 30.25±3.45 24.012 <0.001对照组(n=30) 50.24±5.26 43.75±4.61 8.384 <0.001 t 0.011 15.758 - -P 0.992 <0.001 - -
2.2 遵医行为:观察组干预期间遵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n(%)]
3 讨论
常规围术期护理主要关注患者的生理情况,在保证顺利完成手术以及促进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疾病、手术认知度以及对心理情况的关注度不够,在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方面效果有限[6-7]。近些年,以KAP干预模式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不断被推广。本研究中出院时,两组CFS总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干预期间遵医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肺癌患者围术期实施KAP干预模式,可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感,提升遵医行为。分析其原因为,KAP干预模式下将知识、信念、行为教育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以提升患者认知度、树立康复信心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8]。在传统床旁宣教及宣传手册的基础上通过术前访视介绍疾病、手术以及术后护理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建立医患微信群、QQ群以及组织集体讲座、专家视频连线、面对面沟通等方式给予长效的信息支持,患者可学习并掌握更多知识,对治疗及护理的认知度不断被提升,利于遵医嘱配合完成相应护理措施[9]。然后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以及肢体接触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利于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树立康复信心,进而有效降低癌因性疲乏[10]。并且该模式下不断鼓励患者,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患者自觉主动参与护理干预中,利于提升患者的遵医行为;并且该模式下通过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建立起长效的康复机制,在不断降低其癌因性疲乏感的同时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将KAP干预模式用于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感,提升其遵医行为,临床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