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患儿白细胞的影响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分析
2022-07-16袁科龙刘语思刘仕娥刘柳苑
袁科龙 刘语思 刘仕娥 刘柳苑
(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深圳 51812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KD)属于一类出疹性发热性的急性小儿疾病,全身血管炎是KD主要病理改变表现[1]。目前KD临床治疗中开始尝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实现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控制。我院对KD患儿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不同剂量IVIG,临床结果显示大剂量效果更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年龄4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3.69±0.52)岁;男12例,女8例。参照组年龄5个月至10岁,平均年龄(4.12±0.63)岁;男11例,女9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诸福堂实用儿科学》KD有关疾病内容[3]。临床症状表现:非其他疾病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充血;非化脓性结膜充血;多形性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急性期掌跎红斑,膜状脱皮发生在恢复期指趾端。符合上述5项中的4项,同时伴有超过5d的发热症状,则可确诊为KD。倘若症状表现不明显,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损伤,则可确诊为KD。
1.2 方法:40例患儿皆口服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用药剂量为80~100mg/(kg·d),患儿体温无异常后,用药剂量可降低为5~10mg/(kg·d),需持续用药84d。参照组单次静脉滴注1g/kg的IVIG,实验组单次静脉滴注2g/kg的IVIG,连续用药5d。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采取化学发光法以及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抽取两组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检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应用全自动动态血沉测试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沉(ESR)。采取超声诊断仪对患儿行超声心电图检查。CAL程度:轻度,<3岁患儿的结果显示2.5mm≤冠状动脉直径<4mm,3~9岁患儿的结果显示3mm≤冠状动脉直径<4mm;中度,4mm≤冠状动脉直径≤7mm;重度,8mm≤冠状动脉直径。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实验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症状改善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
组别 n 发热 皮疹 淋巴结肿大 手足肿胀 黏膜充血参照组 20 2.38±0.34 3.36±0.17 3.36±0.29 3.48±0.34 3.52±0.35实验组 20 0.52±0.12 3.09±0.21 2.10±0.14 1.95±0.46 2.26±0.21 t值 34.336 4.814 19.945 9.203 19.849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情况:治疗后两组的WBC、PLT、CRP、ESR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WBC、PLT、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s)
组别 n 治疗时间 WBC(×109/L) PLT(×109/L) CRP(mg/L) ESR(mm/1h)实验组 20 治疗前 17.53±3.16 356.18±55.65 71.63±4.79 48.26±5.99治疗后 7.77±1.69 188.28±40.91 12.94±2.10 19.79±1.63参照组 20 治疗前 16.25±4.73 350.89±58.93 69.29±5.15 50.15±5.93治疗后 7.38±1.68 198.84±46.38 13.41±2.53 20.73±2.29 t/P实验组(治疗前后) 12.599/0.000 21.500/0.000 80.883/0.000 24.742/0.000 t/P对照组(治疗前后) 10.014/0.000 13.257/0.000 65.999/0.000 20.973/0.000 t/P组间值(治疗后) 0.736/0.466 -0.763/0.450 -0.629/0.533 -1.485/0.146
2.3 CAL发生情况:实验组CAL发生3例,参照组CAL发生4例,两组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677)。
3 讨论
临床治疗KD可采取血浆置换、环孢素、乌司他丁、肿瘤坏死因子α阻滞剂、糖皮质激素、IVIG以及阿司匹林等方法,尤其是阿司匹林以及IVIG适用性较高、应用范围较广,因为阿司匹林的抗炎效果较好,IVIG具有较高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两者联用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炎症阻滞、免疫细胞活化抑制等作用。但学者关于IVIG的剂量使用仍旧存在一定争议,单次大剂量使用IVIG可能增加了KD患儿血液黏度,患儿发生血栓概率增加。而且IVIG属于经济成本较大的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3]。但一些学者持相反意见,例如李冬娥等[4]研究表明大剂量效果更佳,尤其是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CAT改善情况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少于参照组,两组WBC、PLT、CRP、ESR等临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基本一致。这是因为IVIG是被动免疫疗法的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变态反应,促使不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产生。IVIG对KD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具有较强抑制作用,进而对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进行干扰、阻断,防止血管出现免疫性伤害,减少血栓发生率。另外,IVIG可避免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对血管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与阻滞作用,避免发生血管炎[5]。通过对B淋巴细胞活性进行干扰,对抗体形成进行反馈性抑制,避免细胞受到抗病毒的直接伤害。
综上所述,每日运用2g/kg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能在较短时间内退热,对皮疹消失、黏膜充血改善、手足消肿等具有积极作用,在临床上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