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基于Kaiser模型的急诊科护理管理灾害脆弱性分析
2022-07-16杭继红
杭继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为“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 年底暴发以来,对各国、各地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持续近3 年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广大医护人员持续奋战在一线。急诊科护士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护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突发事件多,且各工作环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疾病感染风险。故对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对医院整体疫情防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灾害脆弱性分析(hazard vulnerability analysis,HVA)是指对易受危险侵袭的方面进行查找和确定,判断其灾害的类别、影响程度的大小,同时考察和分析人们对这种灾害的抵御能力,找出薄弱环节,采取相应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少和降低损失[1]。近年来,灾害脆弱性分析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2-4]。Kaiser模型,即凯撒模型(Kaiser model),是指通过关键知情人对公共事件类、技术事故类、资源保障类、人员伤害类4 个方面风险事件就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影响程度和应急防范两部分)进行风险分析的一种量化工具[5],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工具和质量改进依据。国内外研究显示,KAISER 模型不仅可用于医院整体的风险分析,而且还可用于护理部、血液内科、儿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的应急管理,且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6-9]。该模型能够帮助管理者识别出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及其严重性,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准备措施,包括响应机制的制订和完善、加强内外联动和应急演练等内容,以填补风险漏洞和短板。本研究采用KAISER模型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急诊科护理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急诊护士的疫情防控应对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20 年7-8 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82 名急诊科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且在急诊科工作1 年以上;②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③知晓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进修、短期培训或实习的护士。
1.2 方法
1.2.1 组建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急诊大科护士长1名(担任组长,主要负责人员调动)、护理部干事1名、抢救室护士长1名、急诊科病房护士长1名、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人员1名、急诊科疫情防控护士3名。8名成员中,男1名,女7名;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5.75±6.11)岁;工作年限5~20年,平均工作年限(11.00±4.47)年;本科6 名,硕士2 名;初级职称3 名,中级职称4名,副高级职称1名。大科护士长主要负责灾害脆弱性分析培训,护理部干事负责文献检索,其他成员负责急诊科护理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问卷的制订、发放及数据收集和分析。
1.2.2 编制急诊科护理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问卷研究小组成员在检索学习相关高质量文献[10-13]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具体情况、急诊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案和防控现状等,以Kaiser 模型为指导,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20 项急诊科护理管理相关风险事件,涉及患者从急诊就诊到转出的全过程。20 项风险事件包括公共事件类(3 项)、技术事故类(5 项)、资源保障类(3项)及人员伤害类(9 项)四大类。围绕此20 项急诊科护理管理相关风险事件编制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问卷,每一项风险事件均对应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2项主要评分指标。严重性又包括影响程度和应急防范2 个指标。其中,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3 个指标;应急防范包括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反应3 个指标,各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详见表1。每个指标分为“无/不适用、低、中、高”4 个等级,分别计0~3 分,其中应急防范为反向计分。通过专家函询,得到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5;调查结果显示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1。
表1 各评价指标及概念界定
1.2.3 调查方法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微信群向调查对象发放由问卷星制作的电子问卷链接,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问卷中各指标的含义、赋分标准和问卷填写要求;要求被调查护士根据医院疫情防控政策、科室的院级协调会工作记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诊科护理防控准备情况等,对20 项风险事件进行评分。之后,研究小组成员及时在问卷星后台下载数据并检查数据有效性。本次研究共回收问卷82 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16 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根据Kaiser 模型运算规则计算各护理风险事件的相对风险值。相对风险值(%)=[(可能性评分/3)×(严重性各项评分之和/18)]×100%[14]。
2 结果
围绕急诊科护理管理可能面对的风险事件,对82名急诊科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对风险值位居前5位的依次是:就诊于急诊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漏检、科内发生新冠肺炎交叉感染事件、暴力伤医/护事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风险事件具体评分及相对风险值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急诊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值排序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国家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2020 年12 月22 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15]。通知提出,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防控巡查整改制度,定期对各科室、各部门进行巡查,查找梳理风险隐患。本研究应用Kaiser 模型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可能影响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发现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存在20 项可能的风险事件,其中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护理风险事件有10 项(50%),且相对风险值排名前5 的风险事件中,4 项与疫情相关。这表明,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各种风险事件是目前急诊科护理管理者要首先识别并重点关注的内容。多项研究显示,流行病暴发事件属于低风险事件[16-17]。表2 显示,新冠肺炎暴发事件的相对风险值为38.35%。这提示疫情暴发前期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暴发和院内防控意识不强。风险事件的预警方向和严重程度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医院及科室具体情况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由表2可知,相对风险值排名前5位的急诊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依次为:就诊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漏检、科内发生交叉感染、暴力伤医/护事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新冠肺炎暴发。近年来,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加之变异毒株的感染性和传播力增强,无症状感染者增多等,均增加了急诊防疫一线护士的工作量和感染风险。护理管理者需在确保急诊日常护理工作正常完成的同时,加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相关对护理风险的控制,并制订相关预案。同时,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应持续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策略,并确保日常急诊护理服务有序开展,以确保新冠肺炎患者不漏检、住院患者和护理人员零感染、科室新冠肺炎交叉感染事件及医疗冲突事件零发生等。
表2 急诊科护理管理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
3.2 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完善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
3.2.1 加强急诊就诊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核酸筛查表2 显示,新冠肺炎阳性患者漏检事件的相对风险值最高。可见,对就诊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在急诊工作中至关重要。急诊科护理管理者需对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流程持续优化和改进,不断完善患者筛检和分诊管理制度,并根据新冠肺炎相关最新指南[18-19]和风险区域的疫情风险等级等,及时更新筛检方案。
3.2.2 加强院内各级人员培训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表2 显示,科内新冠肺炎交叉感染事件相对风险值高达41.48%。涉及该事件的人群除医护人员外,还包括医疗辅助人员(如卫生员、护理员、配餐员、物流配送、保安等)、患者、陪护人员等。我院联合服务中心协作处室对医疗辅助人员开展了《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专项培训,并将相关人员的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病区护士长管理指标[11]。
3.2.3 关注患者心理,和谐护患关系结果显示,伤医/伤护护理风险事件的相对风险值位列第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医院的就诊流程、医疗资源供给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患者就诊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便;另一方面,患者在就医期间一旦成为疑似或确诊病例需要隔离,会因缺乏心理准备而出现抵抗、否认、恐惧等心理状态变化。而这些均会给当前脆弱的医患关系带来严峻挑战。因此,疫情期间,急诊科护理管理者不仅要加强护士疫情防控专业知识的培训,还需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培训,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给予其全面的身心支持,以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此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急诊科患者人流量大,医护人员需做好沟通、解释和就诊引导工作,将医患/护患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以稳定医疗秩序[20-22]。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Kaiser 模型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总结了涉及公共事件、技术事故、资源保障及人员伤害4 个类别的20 项风险事件。其中,新冠肺炎相关的护理高风险事件占50%。护理管理者可据此来识别和评估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潜在风险,确定特殊时期护理应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完善相应流程、持续加强防控措施,将新冠肺炎疫情对急诊科正常护理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由于Kaiser 模型的评估结果偏主观,不同部门的人员对同一风险事件的认定标准可能存在不同,且风险事件具有时效性,其风险种类和风险值也会随时间和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各级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科室或部门定期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正常医疗护理服务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