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2022-07-16李芮萌
李芮萌
摘 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极有必要的,它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教育先修身,优秀的道德思想品质是衡量好学生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人文历史中沉淀下来的精粹与瑰宝,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充分的素材支撑,道德与法治课堂天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自主能动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优势为切入点,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統文化的对策做简要说明。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教学,素质教育,初中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罗万象,内容丰富,角度多样的特点,能够以实现以不同的例子诠释同样的精神内核,以“孝”为例,儒家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是孝,传奇人物花木兰的“替父从军”也是孝,从知识底蕴的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我国的民族精神生动细致的彰显,更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充分的人文素材;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文精神,民族自信力的体现,在初中课堂中引入有利于春风化雨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辅助学生立德修身,建立正面积极的世界观,更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应对初中道法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做出一定的优化,使其更适应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降低其对道法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法课堂知识契合度极佳,教师可以相对轻松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法知识的结合点,利用传统文化做道法课堂的知识外延,提升道法教学厚度[1]。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成长特点,通常表现出阅历较低,但自主意识过强的情况,常常主观片面的对事物或事情下结论,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理性的对待事物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多的待人接物例子,有助于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提升教学效果,辅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滋养。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引用经典名篇,丰富文化涵养
在初中道法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核心,积极挖掘教学核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名篇的契合点,将文学经典作为道法课堂的案例支持或教学外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加强对道法课堂中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文知识底蕴[2]。
以“珍视生命”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适时的引入不同难度层次的古文,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对教学主题做出理解,如简明却意味深长的白居易诗作《鸟》 中描述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将个体的生命总是与他人产生联系生动地表现出来,用亲情使得学生产生感触,也可以引入励志型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利用教材活动,引发深度思考
初中道法课堂的设计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也是可以贯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再反向促进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设计道法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巧妙地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并引发学生对道法观念的深度思考,以情绪推动情绪,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概念的内涵。以“友谊与成长”模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参考历史上的“伯牙子期”,“管鲍之交”设计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友谊的重要性,知己的难得,辅助学生理解并学会与朋友交际的正确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而言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适宜我国的人文教学环境,学生也更有兴趣,更容易理解并从其中深挖优质的精神内涵,可以有效地辅助道法课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认知体系;在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天然的与初中道法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教师更容易找到相关的教学切入点,将传统文化用作道法知识课堂的教学外延,提高教学课堂厚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领会优质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J].试题与研究. 2021,(23)
[2]俞正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J].考试周刊.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