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7-16杜雨霈王文举杨波

宏观质量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回归分析差异性影响因素

杜雨霈 王文举 杨波

摘 要:积极测度西部城市发展质量、探究其影响因素,对实现西部城市快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估体系对西部主要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城市发展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城市间发展质量差异性显著,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要显著优于其他地区。究其原因,工业化生产水平、社会消费及交通运输能力对西部城市发展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交通运输能力对西部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节能环保支出虽然与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有正相关作用,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城市发展质量;三重底线理论;差异性;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但是当前,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悬殊,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和薄弱环节。城市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要支撑,对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推进西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对于缩小西部地区差距,增强西部地区整体实力,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强国战略也具有重要作用(张震、刘雪梦,2019)。而当前针对新时代西部城市发展质量差异性的研究仍较少,尤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探究较为匮乏。因此,对西部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及差异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以探究有效促进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补足西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对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促进西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城市及其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高质量发展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周干峙,2002),主要包括有形因素和无形“软”因素两类。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有形因素应该主要包括资本、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等(范柏乃等,2021;梁志霞、毕胜,2020;林永生、孙颖,2016;张凌洁、马立平,2021),并且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受其他细分因素影响。如刘建国和刘宇(2012)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决定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质量则进一步受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投资能力及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曾淑婉等,2014;王立韬等,2019)。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这些有形因素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比如,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因此经济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会产生相互影响(王晓红、冯严超,2019;王晓红等,2019;肖滢、马静,201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也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但是城市发展质量不仅受上述有形因素的影响,还受“软”因素的影响(马庆斌、韩恒,2004)。马忠新和陶一桃(2018)认为制度质量可以通过控制要素资源集聚对城市发展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吴忠(2011)则认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也可以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实现。与此同时,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在不断地通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发展效率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王唐瑞,2019)。

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又将研究视角转到了高质量发展测度上。肖德和于凡(2021)认为用单一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不足以概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因此构建综合的指标评价体系才是测度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研究趋势。但由于城市发展质量不仅受经济因素,还受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且不同学者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不同,因此各位学者研究的视角及选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功能优化等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分别从市民满意度、城市功能及其将两者结合的城市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鲍悦华、陈强,2011;陈强等,2006;梁志霞、毕胜,2020)。但是这些视角并未考虑新发展格局下,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此又有学者从智慧城市、绿色发展等视角进行深入研究(陈小卉、郑文含,2017;梁育民、焦延,2020)。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在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衡量时学者们选取的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未形成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性评价。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和新型产业结构等方面(戚琳,2020;杨文、刘永功,2015;张宇、贾卓强,2019;张震、刘雪梦,2019),尽管学者们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侧重点各异,但总体来看都是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得到。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东部地区各大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副省级城市及部分地级市进行研究(刘春霞,2018;尹海丹,2020;赵紫燕、焦欢,2018),对西部地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还相对匮乏。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已经从多个方面对不同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展开了测度及分析,但是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中东部地区的城市群、省会及地级市进行研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关于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仍相对匮乏。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时主要局限于定性或定量中的某一类指标,未充分将定性及定量指标进行有机融合,难以同时对定量和定性指标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因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新发展理念及《意见》,依托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发展质量三个方面构建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估体系,使用基于多重聚合方法的多专家多准则决策对西部主要省会城市的发展质量进行评估,剖析西部城市发展特征,同时基于评估结果构建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影响西部城市发展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以期能够真实反映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现状,为提升西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推动我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西部地区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结合《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及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依托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和生态发展质量三个维度,选取14个定量指标和3个定性指标构建西部地区主要省会城市的发展质量评估体系,对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此外,为进一步明确指标属性,该评估体系将各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两类。正向指标是代表向上或向前发展、增长的指标,这些指标值越大评价结果就越好,而逆向指标则与之相反。各维度指标的具体选取如表1所示。

1.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作为城市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寻求城市协调、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考虑到当前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双循环新格局以及“一带一路”新机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因此本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来表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发展效益、水平和速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因此本研究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则用来表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动力。

2.社会发展质量

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最终社会发展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本文从城镇化进程、社会就业状况,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教水平、医疗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几个方面对社会发展质量进行表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未来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的重要抓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是我国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越好。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杨志成,2013),由于西部城市教育产出数据较难获得,因此本文用教育预算支出与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比值代替。除此之外,城市医疗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此本文将其作为定性指标来反映科教、医疗和基础设施完善水平。

3.生态发展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写进了政治报告,这进一步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满足市民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其中生态主要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工业污染物排放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本文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来表征;宜居则使用环境噪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环境健康性指标来表征。

四、数据来源与指标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

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地区的主要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拉萨市和乌鲁木齐市由于统计信息的缺失,不对其进行研究。即本次的研究对象包括四川省成都市、甘肃省兰州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陕西省西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青海省西宁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及重庆市共10个城市。根据定量指标的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各城市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来自于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政府官网。而定性指标,则利用概率语言术语集(PLTSs)由5位专家评价得出。

(二)评价方法

当前针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测度的研究大多是使用熵权法(姜虹宇等,2020;张雅杰等,2019)、层次分析法(段禄峰,2016)、主成分分析法(尹海丹,2020)和因子分析法(王青、金春,2018)。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如熵权法所得权重易失真,主成分分析法容易造成数据损失,因子分析法无法准确描述不同维度数据的变化情况等问题(戚琳,2020)。而且由于在构建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并不能确保所有的指标都是定量指标,收集的数据中可能包含多种数据形式,这就需要一种可以同时对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处理的方法。因此本文将基于双重规范化的多重聚合方法与多专家多准则决策(Liao 和 Wu,2020)应用于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估中。该方法可以对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等多种类型指标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了层次分析法过于主观的缺点;针对定性指标,其利用概率语言术语集收集不同专家对定性指标的评价信息,最大程度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利用双重规范化的方法对所有定量和定性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避免了数据丢失及像TOPSIS、VIKOR等使用单一规范化方法造成结果错误的问题(Liao 等,2020)。该方法已经应用于供应商选择(Lai 等, 2020;Wu 等,2020)、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Zhang 等,2020)和医疗(Liao 等,2019)等多个领域。

五、西部城市发展质量测度结果及差异性分析

(一)总体城市发展质量测度结果及差异性分析

本文收集了2018年西部地区10个城市的定量与定性指标数据,最终根据式(1)~式(16),得出了各城市的综合效用值及先后排名(见表2)。

从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10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质量水平较低,其中有8个城市的综合效用值低于0.5。具体来看,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发展质量水平基本持平,并无明显的差异,但与其他几个省会城市相比较就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西部地区的两个"翘楚"城市,未来定会在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此外,西安和昆明两个城市的发展势头也很强劲,但与成都和重庆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南宁在10个城市中排在第五位,但短时间来看,其城市发展质量水平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因为其与昆明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与贵阳相比,其又保持着较明显的优势。从综合效用值来看,贵阳和兰州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基本处于中下游水平,而西宁、呼和浩特和银川的城市发展质量则相对较差,排在最后三位。按照城市发展質量评估结果,大致可以将这10个城市分为三个梯队,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总体来说,我国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其中西南地区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重庆和成都两个地区与其他西部主要省会城市的发展展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不过,重庆和成都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成为西部崛起的领头羊,助推其他西部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梯队的三个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西安,可以对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梯队的五个城市虽然整体发展质量水平较低,但却是西部整体实力提升的关键,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不同维度下城市发展质量差异性分析

为了探究各城市在不同维度下的发展情况,明确各城市的发展优势与短板,本文基于收集的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10个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

1.经济发展质量

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西部10个城市总体表现一般,差异性显著。在这些城市中,达到经济发展质量平均效用值的只有四个城市,占比40%,效用值超过0.6的只有成都市,这主要得益于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大力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在10个城市中,成都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这为促进成都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重庆虽然在GDP总量及进出口贸易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但其人均水平较低,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方面较成都也较小,因此排在第二位。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进出口贸易、人均GDP、GDP增长率、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实力。昆明的经济发展质量虽然排在第四位,但其与西安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差异显著,仍需在产业优化、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耕耘。

2.社会发展质量

社会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相比其他维度较高,其中达到平均水平的城市有7个,占比70%。效用值最高的三个城市依次是昆明、成都和重庆,都集中在西南地区,效用值最低的三个城市依次是西宁、呼和浩特和银川,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由此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质量要优于西北地区。总体来看,社会发展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质量较好的城市,其社会发展质量也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质量越好,能提供的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备,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就越完善。

从具体数据来看,昆明市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最好,并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成都。成都和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尤其是重庆,在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表现较差,因此分别排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西安在城镇化率和医疗资源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教育投入占比方面表现较差,其他方面也都表现一般。西宁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属于中下水平。除此之外,其余几个省会城市虽然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如上述五个城市,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其中贵阳在教育方面表现最好,兰州在城镇化和就业方面表现最好,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较差。

3.生态发展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质量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数据来看,生态发展质量与前两个维度所呈现的特点有所不同。在生态发展质量这个维度得分较高的南宁和西宁,在前两个维度中的表现都属于中下的水平;成都和西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水平中的排名都较靠前,但是在此维度下的排名却分别排在第七位和第九位。总体来看,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并不是特别明显,较前两个维度呈现出的西南地区较强的格局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仍然显著,其中南宁的生态发展水平为呼和浩特的3.8倍。不仅如此,在这10个城市中,达到“及格线”的只有南宁和西宁两个城市,达到平均水平的只有四个城市,仅占比40%,大多数城市的生态发展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总体生态发展质量水平较低。

从具体数据来看,排名较靠后的成都在环境健康性上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但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一般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表现较好;银川、西安和呼和浩特则在一般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空气质量方面表现很差;在其他几个城市中,南宁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在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方面存在短板;昆明和贵阳在对工业废弃物利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兰州则存在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且其生态环境健康性整体表现较差。

六、西部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从上述评估结果来看,西部城市的发展质量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发展质量整体较差。如何理解西部地区不同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又是哪些因素导致各城市间的发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实现新时代西部城市崛起,进一步分析影响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背后的决定因素也变得极为重要。

为了保证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解释变量来探讨其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

工业化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过程(华伟等,1998),工业化生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尹涛、蔡进兵,2013)。在市域层面,快速工业化发展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有积极作用,而在县域层面,工业化则与发展质量呈现协同状态(陈晓华、李咏,2016)。因此本文认为工业化生产水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采用工业增加值(IPL)作为反映城市的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指标。

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会导致产品需求结构的差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势必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这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石奇等,2009)。同时,在某种意义来说,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对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影响。因此人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的高低就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RG)来反映社会消费及人民生活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及潜力(张舰,2012)。尤其对于西部城市来说,交通网络及运输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强大的交通运输能力不仅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发达与否,更是加强了城市的交流,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格局,体现了城市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及潜力。而本文则选择货运量(VFT)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在很长时间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由于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有效调控,其中政府公共支出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手段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林永生、孙颖,2016)。节能环保支出是各地方政府为实现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目标所设置的专项财政资金,因此,本文认为节能环保支出(ESPE)对于城市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本文选取西部城市发展质量指数(SDQ)作为被解释变量,工业化生产水平、社会消费、交通运输能力和节能环保支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相关数据均来自相应城市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

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SDQ=β0+β1IPL+β2SRG+β3VFT+β4ESPE+μ

其中,β0为常数项,表示当解释变量全为0时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均值的估计值,μ是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包含未纳入模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其他误差。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5。

采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后,可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及解释量如表6所示。

从整体结果来看,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77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600,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释变量变动部分的96%。

从具体的解释变量来看,工业生产水平(IPL)对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其系数为-0.0001675,说明随着工业生產水平的提升,西部城市的发展质量是逐渐下降的。虽然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产出了一些其他的非期望产物,如各种污染。在该模型中,其系数为负,这说明西部城市的总体工业化水平较低,产能落后,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工业发展还未实现质的突破。社会消费(SRG)对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是由于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促使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它是人类发展最直观的体现,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动力。消费升级会导致消费需求的转变,而消费需求转变会倒逼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品,从而驱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VFT)能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从结果来看,其对西部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最大,系数达到0.0272491。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极大地促进西部城市的发展。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致使市场交易成本和管理交易成本增加、资源配置率得不到进一步提高,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西部城市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人、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从而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节能环保支出(ESPE)虽然在结果上显示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但是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在节能环保上的专项财政支出并不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这与林永生、孙颖(2016)的研究成果相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前西部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亟需增加节能环保支出及治理力度;抑或是当前节能环保支出金额已经超出了实际所需金额,即多支出的金额并不能使城市发展质量得到继续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节能环保支出没有任何意义,未来可以通过优化支出项目内部结构、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节能环保支出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发挥其最大效用。

除了上述因素外,人口集中度也被认为是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因素,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则越能带动财富的增长,从而使得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方建国,2019)。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叶露迪、徐仙英,2016;张雪玲、叶露迪,2017)。因此,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将人口集中度(PA,用城市人口密度表示)和创新能力(IA,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表示)两个影响因素加入到模型中,结果表明: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基本保持不变,工业生产水平、社会消费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和节能环保支出四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且系数符号未发生改变,说明本文的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结论是可靠的。

七、结论

本文为探究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西部城市发展质量的差异性,解决城市发展质量不均衡问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三重底线”理论,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新时代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估体系。并将基于多重聚合方法的多专家多准则决策用于西部城市发展质量评估中,得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质量评估结果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最后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西部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从整体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城市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严重。其中重庆和成都的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在西部崛起的进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2)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依然呈现出西南地区城市较强的局面。在该维度的评估结果中,成都、重庆和西安的发展质量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会城市。(3)从社会发展质量来看,其总体发展水平较好,达到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占70%,但依然是西南地区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4)从生态发展质量来看,总体发展水平较差,环境污染较严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生态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西南和西北两个区域间的生态发展质量较均衡。(5)从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消费和交通运输两个变量对发展质量有正向作用,其中交通运输影响作用最大;工业化水平则具有负向影响,表明当前西部城市总体工业化水平较低,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此外,政府节能环保支出额与城市发展质量指数虽然存在轻微正相关,但是结果并不显著,即节能环保支出额并不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基于上述结论,为进一步促进西部城市发展质量整体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经济发展质量较差的城市,要大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同时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增加新兴产业、新业态比重,做优做强战略高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层次水平,延伸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产业能级和规模效应,努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区域竞争内核;加强与区域核心城市及节点城市的联系,充分利用核心城市及节点城市的金融溢出效应及产业溢出效应,优化制度供给;同时大力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如此,还应有针对性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大对外经济开放力度,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针对社会发展质量较差的城市,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路网建设,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其效能、效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加强城市商圈建设,增强辐射效应,提升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性;增强与周边城市及区域核心城市的联系,实现城市内及城市群间的双重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规模化效率,并有针对性地对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保障等领域投资,提升社会保障力度,增加人民幸福感;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本地就业,减少失业率。

(3)针对生态发展质量水平低下,各城市应加强产业导向,严格落实环保政策,大力调整產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高污染产业的治理,同时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体系,形成现代城市治理新格局。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严格污染防治,分布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建立绿色高效的城市综合排放治理系统,做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遏制污染。深化河道、湖泊等水域整治,科学布局建设各类管网,强化海绵城市吸附效应,增强城市应对重大恶劣气候环境的能力。鼓励企业创新,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孵化链,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减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鲍悦华、陈强,2011:《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

[2] 陈强、尤建新、鲍悦华,2006:《基于市民生活满意度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

[3] 陈小卉、郑文含,2017:《基于绿色发展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研究——以江苏为例》,《城市规划学刊》第3期。

[4] 陈晓华、李咏,2016:《工业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池州学院学报》第3期。

[5] 段禄峰,2016:《基于AHP法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6] 范柏乃、吕丹阳、顾贾能,2021:《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交易效率与经济发展质量》,《科学学研究》。

[7] 方建国,2019:《人口密度、生活品质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8] 华伟、陆志明、赵芳,1998:《试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兼论乡镇企业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对策》,《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9] 姜虹宇、王富喜、陈扬等,2020:《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方法与实证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城市住宅》第1期。

[10] 梁育民、焦延,2020:《从智慧城市的视角评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质量》,《新经济》第6期。

[11] 梁志霞、毕胜,2020:《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经济问题》第1期。

[12] 林永生、孙颖,2016:《中国省域节能环保支出与绿色经济发展》,《宏观质量研究》第4期。

[13] 刘春霞,2018:《对长三角26个城市发展质量的测评及排名》,《国家治理》第40期。

[14] 刘建国、刘宇,2012:《中国城市化质量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现代城市研究》第11期。

[15] 马庆斌、韩恒,2004:《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城市问题》第2期。

[16] 马忠新、陶一桃,2018:《制度供给、制度质量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基于改革开放后288个城市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第6期。

[17] 戚琳,2020:《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效率分解——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

[18] 石奇、尹敬东、吕磷,2009:《消费升级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

[19] 王立韬、仇方道、郑紫颜,2019:《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以徐州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第7期。

[20] 王青、金春,2018:《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定量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

[21] 王唐瑞:《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和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发展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9年,第70页。

[22] 王晓红、冯严超,2019:《雾霾污染对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8期。

[23] 王晓红、冯严超、焦国伟,2019:《环境规制对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

[24] 吴忠,201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学术界》第5期。

[25] 肖德、于凡,2021:《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3期。

[26] 肖滢、马静,2018:《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16期。

[27] 杨文、刘永功,2015:《中国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城市问题》第2期。

[28] 杨志成,2016:《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教育现代化:电子版》第11期。

[29] 叶露迪、徐仙英,2016:《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发展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创新驱动”视角下的研究》,《生产力研究》第5期。

[30] 尹海丹,2020:《粵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对策》,《中国经贸导刊(中)》第2期。

[31] 尹涛、蔡进兵,2013:《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再认识——以广州为例》,《学术界》第5期。

[32] 张舰,2012:《我国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及分布特征》,《城市问题》第6期。

[33] 张凌洁、马立平,2021:《城市群产业关联分析与增长极选择》,《统计与决策》第23期。

[34] 曾淑婉、刘向东、张宇,2014:《中国省区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全国28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明》,《经济问题探索》第9期。

[35] 张雪玲、叶露迪,2017:《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9期。

[36] 张雅杰、王乐颖、张丰等,2019:《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信息世界》第1期。

[37] 张宇、贾卓强,2019:《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成都与深圳的对比分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第2期。

[38] 张震、刘雪梦,2019:《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经济问题探索》第6期。

[39] 赵紫燕、焦欢,2018:《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发展质量的测评及排名》,《国家治理》第16期。

[40] 周干峙,2002:《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发展研究》第1期。

[41] Lai, H. , Liao, H. , Aparauskas, J. , Banaitis, A. and Al-Barakati, A., 2020, Sustainable Cloud Service Provider Development by a Z-Number-Based DNMA Method with Gini-Coefficient-Based Weight Determination, Sustainability, 12(34108).

[42] Liao, H. and X. Wu, 2020, DNMA: A double normalization-based multiple aggregation method for multi-expert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94(UNSP 102058).

[43] Liao, H. , Long, Y. , Tang, M. , Streimikiene, D. and Lev, B., 2019, Early lung cancer screening using double normalization-based multi-aggregation (DNMA) and Delphi methods with hesitant fuzzy informatio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136): 453-463.

[44] Wu, X. , Nie, S. , Liao, H. and Gupta, P., 2020, A large-scale group decision making method with a consensus reaching process under cognitiv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23).

[45] Zhang, H. , Liao, H. , Wu, X. , Zavadskas, E. K. and Al-Barakati, A., 2020, Internet Financial Investment Product Selection with Pythagorean Fuzzy DNMA Method, Inzinerine Ekonomika-Engineering Economics, 31(1): 61-71.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in Western China

Du Yupei1 ,Wang Wenju1  and Yang Bo2

(1.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2.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western cities in China and explor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rapid rise of these c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iple Bottom Line',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major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therein. A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xplore the in-dept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western cities is generally low,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mong these cities. Especiall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citie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sons shows that the level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ocial consum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cities. Especially, the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ties, althoug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index.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urban development quality; Triple Bottom Line theory; difference analysis; influencing factors; regression analysis

責任编辑 邓 悦

猜你喜欢

回归分析差异性影响因素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基于变形监测的金安桥水电站坝体稳定性分析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