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实践中体悟青春之美

2022-07-16尹继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村干部新媳妇通讯员

尹继东

《百合花》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单元的“学习提示”中说:《百合花》所讲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同时单元导读还提醒我们:“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因此,我设计了多个语言任务学习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下来感受小说的青春美、人性美。

情境:现在举行电影《百合花》的首映礼,请你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如导演、演员、观众、记者),设置多个任务,完成电影的首映礼。

(提示:首映礼一般有庆祝、宣传、播放片花、与观众互动、采访演员等活动)

一、假如你是导演,你会设置哪些任务

任务1:设置海报,介绍电影的主要内容,同时选择恰当的画面,吸引观众。

海报的文字内容:电影《百合花》讲述了文艺兵所在部队向敌占县城发起攻击,发现他们借来的是一床精心刺绣着百合花图案的棉被,是新婚嫁妆。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百合花那样纯洁,这是无产阶级最高的革命情谊。《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一曲吟唱青春的赞歌;是一首歌颂人性的圣歌。

海报的画面:画面一方面呈现主要演员,主要演员有“我”(文艺兵)、战士、新媳妇。另一方面呈现画面背景:青山和百合花。青山是战士护送“我”的背景,山路上长满了百合花,以此来寓意感情的纯洁。

任务2:播放电影《百合花》的主题曲或插曲,营造电影的情境氛围。

电影《百合花》主题歌词清新隽永,画面唯美纯粹,韵味纯正醇厚,与电影的主题——表现人性的纯洁、青春的美好高度一致。相信参加首映礼的人走进会场,会感受到一种纯净美好的氛围,如果再配合电影的相关画面,会让人怦然心动,回味无穷。

任务3:播放片花,突出电影的亮点。

片花1:被子上的百合花,“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巧妙表现电影主题)

文中百合花不仅是花,更是一床新婚媳婦陪嫁的被子。这条被子凝聚了新媳妇无数日夜的辛劳,在战争年代这条百合花的被子尤其显得珍贵。因为百合花被子凝聚了新媳妇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凝聚了她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期望,同时百合花被也是爱情的象征。所以作为新婚媳妇陪嫁被子的百合花,特写镜头要呈现出蕴含其中的“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寓意。

可是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被子抱出来给“我”,这条被子更寄托了新媳妇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作者在描写这条被子时特别突出其中的白色百合花,更突出了新媳妇像花一样纯洁的心灵之美。所以特写镜头百合花要借助其白色,呈现出其在文中蕴含着纯洁之美,表现了新媳妇对战士们的大爱。

通讯员牺牲后,按照常理,作为新婚的被子,新媳妇应该把被子收回,但新媳妇却把它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所以作者说“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撤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纯洁与感情。这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陪嫁品到陪葬品,百合花也从幸福的象征转化为悲伤与纯美的象征。所以特写镜头要呈现出百合花是“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呈现出新媳妇对战士纯洁的真情与厚爱。

百合花——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象征纯洁和感情的花”,这样通过特写镜头,将百合花的寓意呈现出来:是情感与纯美的载体,是纯洁、真情与爱的象征。

片花2:肩膀上挂着的“一片布”,勾连起“我”“新媳妇”和通讯员三人间的美好情感。(巧妙设置人物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特地设置了这样一个细节:“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这个描写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一方面写出了通讯员的憨厚腼腆青春之美。“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那么通讯员为什么慌张呢?通讯员是个没有结婚的孩子,面对女性还有些害羞、腼腆,所以拿了被子就紧张地离开。通讯员面对新媳妇要给他缝衣服,他“高低不肯”,表现了通讯员憨厚腼腆羞涩紧张的心理。

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通讯员发自内心的“爱”。“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文中的“我”看着通讯员远去的背影,说明了“我”对通讯员的依恋。“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则写出了“我”对通讯员的担心,说明“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另外还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爱,这是战争时代人与人之间特有的纯真之美。新媳妇看到通讯员衣服被撕下一块后,就连忙拿出针线,要给通讯员缝上,反映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在通讯员受伤被送到包扎所后,“我”发现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是新媳妇在通讯员受伤后,感到愧疚而产生的自然行为。在医生确认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而当“我”对她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面对通讯员的死亡,新媳妇跟通讯员虽然是陌生人的关系,却坚持给通讯员把破洞缝好,实质是在缝补心中的遗憾。这样就将新媳妇因一开始不借被子而对通讯员产生的愧疚心理写出来了,同时更加突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发自内心的纯真无瑕的爱。

片花3:中秋夜景+炮火炮声,突出诗意与残酷并在。(巧妙呈现电影背景)

镜头从“我”的视角来展示环境:“我”仰望天上的月亮,皓月当空,如诗如梦。这让“我”想起了故乡中秋节的夜晚,然后引入中秋之夜的场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同时要配声音: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这是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

突然一个接一个照明弹升起,打破了如诗如梦的夜晚,也打破了作者的回忆。“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来临,然后再从空间拍摄地面,“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同时远处还伴有敌人“盲目地轰炸”,这样就将战争的背景环境拍摄出来了。

这样通过镜头里两个画面的对比,中秋之夜的美好之景,表现了人们对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炮火炮声却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让人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恐惧。

片花4:毛竹,隐喻战士具有纯朴、勇敢、顽强等品质。(巧妙选用表现人物精神的道具)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顽强、谦虚、节操、坚韧、吉祥、担当、平安等文化内涵,文中作者不动声色地用毛竹的形象来隐喻通讯员的形象。

文中所描写的毛竹“绿雾似的”,“绿”突出竹的生机盎然;而“竹海”又突出了竹的自然与博大,这与通讯员的纯朴、朝气、强健相吻合。

文中多处描写通讯员的内容与毛竹的特征暗合。如当通讯员知道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那!……那我们送回去吧!”表现了通讯员的谦虚、知错就改。这与竹子谦逊的寓意一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这句话表现了通讯员的纯朴,这与竹子朴实的寓意一致。通讯员扑在手榴弹上,表现了通讯员的勇敢与气节,这与竹子的“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的坚守节操、勇敢精神是一致的。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这里毛竹和百合花两个重要的物象合二为一,竹子的纯朴勇敢的气节与百合花的纯洁美好的精神相交融,也是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精神融合。所以用竹子、竹海作为特写镜头来衬托通讯员的形象,增加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这样的特写设计也有一定的创意。

二、假如你是记者,你会问演员哪些问题

任务1:想问问男演员、新媳妇、文艺兵,你们表现人物时最难表演的细节是什么?

1.通讯员的细节

通讯员认为新媳妇封建,生着新媳妇的闷气,但当他得知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这对于才過门三天的新媳妇来说,这被子是太珍贵了,不借被子也是人之常情,通讯员这才知道误解新媳妇了。所以通讯员捧着被子,不知所措,感到了自己的莽撞,心里有些不安。这个细节虽然非常短暂,但这个细节让观众看到一个知错善改的纯朴可爱的战士形象。

2.新媳妇的细节

“我”向新媳妇做了解释后,“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她要笑却“咬着嘴唇”不让自己笑出来。“咬着嘴唇”“脸扭向里面”“低头”等语句,在不经意间就写出了新媳妇在“我”面前的羞涩感。同时又突出了新媳妇爱笑的特征。新媳妇刚过门三天,新婚的幸福与快乐在笑中表现出来,同时也突出了新媳妇的活泼乐观。这样通过笑就写出了新媳妇的美丽羞涩、活泼乐观的形象。

在写了新媳妇爱笑之后,又写了她的不笑,在“我”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后,“这一次,她不笑了”,这说明“我”向她讲的革命道理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她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她明白了“我”讲的革命道理,所以新媳妇最终经过艰难的抉择,把自己唯一陪嫁的被子抱出来了。这里的“不笑”突出了新媳妇领悟了革命的道理和价值。

这样就通过笑与不笑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新媳妇既羞涩活泼又深明大义的形象。

3.文艺兵“我”的细节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这里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内心的紧张,对“通讯员”的担心。

“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这里进一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写了“我”的胡思乱想,“我”由“打寒战”——“心跳”——“定神”——放心——胡思乱想,一方面写了“我”对通讯员的担心、无助,更突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关心。“我”对通讯员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愫——“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我”青春中爱的情愫在这个细节充分地展露出来,增添了作品的青春之美。

三、假如你是观众,你会向导演提问什么问题

任务1:请问导演,你在电影中呈现了哪些令人感动的镜头?

镜头一: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

通讯员在护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刻意地与“我”拉开距离,他虽然没有看“我”,却始终与“我”保持一段距离,而且“我”走得快,他就走得快,“我”走得慢,他就在前面“摇摇摆摆”,而当“我”有意地挨着他坐下,更让他“局促不安”,紧张得出汗。通讯员送“我”的场景,突出了通讯员的害羞、憨厚、纯朴、善良。

镜头二:通讯员舍身扑向手榴弹

要将这一个镜头拍摄得令人震撼,镜头可以这样设计: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方去,通讯员跟在担架队的后面。这时候突然从屋顶上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就在担架队的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通讯员一边大喊“快趴下”,一边扑向手榴弹。这个镜头可以较生动地表现出通讯员舍己救人的勇敢精神。

镜头三:“我”初次与乡村干部见面

乡村干部可能是被许多人忽视的形象,“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说明乡村干部工作及时主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这说明乡村干部工作到很晚,战前工作非常紧张辛劳。

“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这里一肩背枪,说明了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一肩挂了一杆秤”,说明要随时向村里百姓借东西,要称量。“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这里说明村干部带了好多东西给我们,同时还没有来得及吃饭,突出了村干部废寝忘食、为他人着想、努力工作的形象。

在中秋节的晚上,乡村干部没有忘记我们,而是送来了家做的干菜月饼。也许我们现代人觉得很平常,但这里却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如此忙碌的乡村干部,面对如此多的事情,还没有忘记那天是中秋节,还要给我们送干菜月饼,反映了乡村干部对我们的无私关心,表现了乡村干部美好的人性,也承载着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期望。

乡村干部的镜头同时也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革命军队为什么能打胜仗,从乡村干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军民鱼水情深,乡村干部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实际上是老百姓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所以作者通过镜头刻画乡村干部形象,实际上是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镜头四: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一开始“我”动员新媳妇帮助擦拭伤员的身体时,新媳妇是又羞又怕,“我”跟她说了半天,才同意做“我”的下手。但是当她发现通讯员牺牲后,她“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完全”这个词突出了新媳妇情绪的巨大变化,她此时不再为性别的差异而感到害羞。新媳妇“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她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对通讯员的敬意,还有自己一开始不肯将被子借给通讯员的悔恨之情,新媳妇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最纯洁又是最丰富的革命友情。

镜头五:与通讯员聊天

在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一路与通讯员聊天甚至开起了玩笑,“我”问通讯员家里的情况“家里还有什么人呢”“你还没娶媳妇吧”,另外“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我”作为一名解放军女战士,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我”的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特征。

镜头六:借被子

我们到包扎所了解情况后,就着手去借被子。“我”作为一名军人,又是充满了工作的热情。“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我”能很快地借到被子,说明“我”工作很有方法和效果,很会与百姓沟通。

四、假如你是导演,首映礼上请你介绍电影《百合花》中所表现的美

1.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

《百合花》把宏大的战争背景推远,没有直接去写战争的场面,直接刻画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我”“新媳妇”“通讯员”三人之间的故事,来表现他们的青春之美和人性之美。

我们三个人正值青年,身上充满青春的气息。“通讯员”才19岁,“新媳妇”刚过门三天,而“我”是比“通讯员”年龄稍大的女战士。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谈到角色选择时说:“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现在我可以向大家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战士。”

通讯员护送“我”时,路上的害羞腼腆,这是青年男子在青年女子面前正常的表现。“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等语句就写出了战士作为青年人的爱美心理。

通讯员护送“我”时,“我”对通讯员产生了好感,与他拉家常,问他家的情况,甚至想询问他有没有对象等,这些都符合女青年的心理。到通讯员和“我”一起去借被子时,通讯员的纯朴与可爱,又让“我”对他进一步产生了好感,“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而通讯员离开时“我”对他的担心与挂念,表明“我”已经爱上了这位小老乡。这些都是青春的反映。正如茹志鹃在创作杂谈中讲,她写的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2.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要理解作品为什么要表现人性之美,我们就要了解作品创作时的写作背景。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時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从开始的“同志”到最后的“同志弟”,到为通讯员擦拭身体、缝补肩上撕开的布,到最后把自己结婚的嫁妆百合花的被子盖到了通讯员身上,这一系列举动都表现了战争时代人性的纯朴之美。

通讯员对“我”的关心,如通讯员临走时“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将自己的干粮省给“我”吃,还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通讯员在担架队的后面,本来可以躲避手榴弹,但他见到在担架队伍的人缝里冒烟乱转的手榴弹时,他让担架队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上去。在危急关头,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护别人,这不是一种伟大的人性吗?

还有乡干部,在“我”来后,在自己非常疲惫、辛劳的情况下,在物资非常稀缺的情况下,东借西挪,还给“我”送来了鸡蛋、干菜月饼等生活必需品,安排好“我”的生活和工作。他虽然与“我”素不相识,但却处处替“我”着想,两次送东西,又是表达歉意,又是嘱托“我”,这难道不是高贵而纯真的人性吗?所以《百合花》写的是在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的情感,至为珍贵、至为善良的美好人性。

3.表现了崇高的悲剧美

小说通过温馨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世俗生活,乡野的风景、人情,“我”跟通讯员拉家常,聊天式地打探其婚事,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衣肩上的破洞,通过一针一线地缝补,为通讯员送行……这些叙述呈现出日常生活的美好,给人一种清丽而又朦胧含蓄的美感,但这种美又瞬间被打破了,呈现了一种悲剧美。

小说还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大义与大美。如通讯员是自己主动参加革命的,是“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这就是一种大义,即理解革命,参加革命。再如新媳妇将自己的新婚嫁妆借给部队,最后盖在通讯员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名利、私心的人间大美。但随着通讯员的牺牲,这种美感在战争环境中被瞬间打破。作品从赞美军民鱼水情升华为美好被悲剧性毁灭、人性的高贵在灾难中凸显,从而更加充分地表现了崇高的悲剧美。

总结:语文教学就是在活动与情境中探寻语言之美。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百合花》的教学设计正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去感受美,发现美。

参考文献:

[1]茹志娟.我写《百合花》的经过[J].青春,1980(11).

[2]郁雪琳.在微专题中展开“风格”教学深度——以《百合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1(9).

[3]徐飞.《百合花》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0(8).

[4]陈志华.战争外衣下的非常规情感编码——短篇小说《百合花》里的情爱解读[J].语文学刊,2007(2).

[5]王岱.散文化的小说阅读教学——《百合花》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21(11).

猜你喜欢

乡村干部新媳妇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乡村干部工作的助手、生活的知音
绩效管理下乡村干部行为模式研究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微宣传”体系中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乡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干部要突破的四个关*
《上海企业 》编辑部召开通讯员工作会议
大埔县老促会召开老区通讯员座谈会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