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拌种处理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022-07-15邵文奇纪力孙春梅钟平庄春陈川
邵文奇,纪力,孙春梅,钟平,庄春,陈川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重要内容,机插水稻育秧是机插秧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秧苗素质直接影响稻米产量及品质潜力[1-3]。以往较多采用小苗移栽技术,由于生育期短及秧苗素质低等原因导致水稻高产难度较大。现在生产上提出培育适栽期长、株型矮壮、抗逆能力强的健壮秧苗的实际需求[3-5]。目前生产上大规模机械化播种技术及育苗管理较为完善,通过种子处理实现长秧龄健壮秧苗培育具有高效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常见的途径[6-7]。种子处理有杀菌消毒、补充养分、生长调控等作用,如使用咪鲜甲霜灵拌种具有防治病虫及生长调控等功能[8-9];精甲咯菌腈种衣剂对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明显[10];含有微量元素的壮秧剂等可以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素质[4,11]。在江苏省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下,茬口矛盾紧张,气温高秧苗生长过快易发生超秧龄问题,因此,需要考察种子处理中的相关调控技术在生产中的适应性问题及其实际使用效果。本研究以江淮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研究分析3.5%咪鲜甲霜灵拌种、62.5 g·L-1精甲咯菌腈拌种和拌种肥拌种3种不同拌种处理与不拌种所育机插秧苗的差异,对育苗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生产上秧苗拌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降低育苗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于淮安市杨庙村(N 33°48′,E 119°12′)育苗田进行,壤土,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所用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育苗营养土所用肥料总养分含量为25.0%(N+P2O5+K2O:12-7-6),育苗床所用肥料总养分含量为25.0%(N+P2O5+K2O:10-8-7),育苗软盘规格为内径58 cm×28 cm。所用拌种药剂分别为咪鲜甲霜灵粉剂(总有效成分含量3.5%,其中咪鲜胺1%,甲霜灵2.5%)、精甲咯菌腈(总有效成分含量62.5 g·L-1,其中咯菌腈25.0 g·L-1,精甲霜灵37.5 g·L-1)、拌种肥(N+P2O5+K2O≥15%,Zn≥0.25%)。
1.2 处理设计
以不拌种作为对照处理,设置3种药剂(肥)拌种处理,分别为咪鲜甲霜灵、精甲咯菌腈、拌种肥拌种,播种量每盘均为90 g(0.055 g·cm-2,以干种子质量计),每盘用营养土4 kg。在播种前一天进行拌种处理,对照(CK)使用清水拌种,咪鲜甲霜灵处理按药种比1∶100拌种,精甲咯菌腈处理将药剂稀释后按药种比1∶300拌种,拌种肥处理按肥种比1∶8拌种。实验处理设3次重复,露天软盘育秧方式,5月26日播种,苗床期采用常规湿润育苗管理方法。所有处理不追施肥料,并且不作病虫害防治及其他药剂处理。
1.3 测定项目
在播种后16、22、28、34 d切取10 cm×10 cm板面的秧苗,剔除其中弱苗死苗(叶片数不足正常秧苗1/2,茎秆瘦弱),记录成苗数,并计算成苗率,成苗率=(成苗数/种子数)×100%;分别记录各处理秧苗的叶龄、株高、苗基部宽度、根数及各完全展开叶的叶鞘高度与叶片长度;使用叶绿素测定仪(型号:KONICA SPAD 502 PLUS)测量秧苗倒1完全展开叶的叶片中部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将各处理秧苗洗净后杀青、烘干,记录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并计算根冠比(根冠比=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使用所取秧苗测量的叶龄与株高数值,计算秧苗在不同时期(播种后16 d、22 d、28 d、34 d)的株高叶龄比[12]。
使用Excel 2010和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拌种处理对秧苗成苗率的影响
从不同秧龄期各处理成苗率可以看出,咪鲜甲霜灵处理成苗率表现最优,CK(不拌种)、精甲咯菌腈处理、拌种肥处理分别次之(图1)。在秧苗适栽期后(本实验中28 d以后),此时秧苗植株个体增大,对光温及养分资源竞争加剧,使弱小苗增多,成苗数降低。此时咪鲜甲霜灵处理成苗率保持稳定,并显著高于精甲咯菌腈处理与拌种肥处理。
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图2~4同。
2.2 不同拌种处理对秧苗主要性状的影响
考察秧苗地上部形态指标(图2)。从秧苗株高来看,相较于不拌种(CK)所育秧苗,3个拌种处理在16~28 d时秧苗株高有不同程度降低,适栽期内保持在12~15 cm的适宜高度。在22、28 d时3个拌种处理株高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在34 d时咪鲜甲霜灵处理株高最高,并与CK(不拌种)、拌种肥处理差异显著。从秧苗叶龄来看,除咪鲜甲霜灵处理外,其他3个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22、28、34 d时咪鲜甲霜灵处理叶龄均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除28 d时拌种肥处理)。从单株茎基宽来看,16 d时精甲咯菌腈处理表现最优,34 d时咪鲜甲霜灵处理表现最优,其他时期(22、28 d)4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从SPAD来看,在16、34 d,咪鲜甲霜灵处理显著优于其他3个处理,22 d时拌种肥处理及28 d时精甲咯菌腈处理叶色较淡。
图2 各处理秧苗在不同秧龄期的株型主要性状比较
从叶片生长情况看(图3),咪鲜甲霜灵处理的1、2叶的叶鞘高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第3叶长度显著低于CK;秧龄34 d时,此时秧苗叶龄4.0左右,4个处理在第4张叶片的叶鞘高度及叶片长度间均无显著差异。
图3 各处理秧苗在22、34 d秧龄时叶片生长情况比较
2.3 不同拌种处理对秧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如表1所示,秧龄22 d时,拌种肥处理的百株地上部干重高于CK(不拌种)和咪鲜甲霜灵处理,且根部干重高于CK(不拌种)和精甲咯菌腈处理,但在根冠比上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秧龄34 d时,咪鲜甲霜灵处理的百株地上部干重、百株根部干重及根冠比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
2.4 不同育苗方法秧苗的株高叶龄比
株高叶龄比与秧苗整体素质关系呈负相关,更低的株高叶龄比意味着更好的秧苗素质。在苗床生长期间,4个处理所育秧苗的株高叶龄比均随着秧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即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当秧龄在28~34 d时,秧苗素质下降趋势加快(图4)。四者株高叶龄比进行比较,咪鲜甲霜灵处理秧苗在各叶龄期的整体秧苗素质表现最优,全程均显著优于CK(不拌种),并在秧苗22和28 d时优于拌种肥处理。苗床生长期内秧苗整体素质表现为咪鲜甲霜灵处理>精甲咯菌腈处理>拌种肥处理>CK处理(不拌种)。
图4 各处理秧苗在不同秧龄期株高叶龄比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稀播匀播等技术降低播种量,并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成苗率与秧苗素质,培育适栽期较长的大苗壮苗已成为常规育苗方法,提升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和增产增收能力[3,8,13-14]。在本实验中,咪鲜甲霜灵处理在各秧龄期的秧苗成苗率保持稳定,表现最优,不拌种处理、精甲咯菌腈处理、拌种肥处理分别次之。拌种处理后秧苗株高降低、叶片数增加、叶色加深、茎秆变粗,能有效调控秧苗株型,控制旺长,抑制超龄问题。3个拌种处理间,咪鲜甲霜灵处理所育秧苗的株高、茎基宽、根冠比等性状方面与精甲咯菌腈处理和拌种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但在适栽期的秧龄均显著大于精甲咯菌腈处理和拌种肥处理,特别是在叶片性状上,出叶高度较低,叶片长度较短,叶片SPAD值较高,整体株型紧凑矮壮。拌种肥处理在秧苗地上部及根部干物质重上表现更优,这可能是其能为秧苗提供更多营养物质,能够促进秧苗生物量积累有关[9]。从株高叶龄比来比较秧苗整体素质,4个处理所育秧苗素质均随秧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尤其当秧龄在28~34 d时,秧苗素质下降趋势加快,存在超龄风险。咪鲜甲霜灵处理秧苗在各叶龄期的株高叶龄比全程均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并在22 d和28 d时优于拌种肥处理。结果表明,咪鲜甲霜灵处理所育秧苗整体素质表现最优,精甲咯菌腈处理和拌种肥处理次之,均优于不拌种处理。虽然各拌种处理秧苗素质有所差异,但其培育的秧苗株高叶龄适宜,株型、根系生长以及健壮程度都表现较好,均符合机插需求。
目前机插秧拌种剂多着力于杀菌防病,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确保育苗安全[8-10,15]。壮秧剂(本研究中拌种肥)一般施用于营养土中,能够为秧苗提供生长所需养分,并补充必需微量元素,能促进秧苗生物量积累,形成大苗[9,11,16]。在本实验中,将壮秧剂应用于拌种处理对秧苗的某些性状具有积极影响,但其在生产上较少使用。如何将提供养分的壮秧剂与具有杀菌防病、生长调控作用的拌种剂配合使用,来进行高素质健壮机插秧苗的培育,将是值得探讨的研究内容,对于水稻生产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