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籼粳杂交稻浙优817的选育与应用

2022-07-15王建军宋建范宏环周桂香张礼霞崔永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单季叶枯病杂交稻

王建军,宋建,范宏环,周桂香,张礼霞,崔永涛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培育高产稳产的籼粳杂交稻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籼粳亚种间杂交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并通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最大限量地提高水稻产量。为此,本研究团队利用广亲和资源、抗稻瘟病资源对一些优质籼稻恢复系进行遗传改良,育成了一批早熟、矮秆、长穗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经多年试验试种和品种测试,获得一批品种,其中包括浙优817等,浙优817在202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种植范围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和湖北省的沿江粳稻区。浙优817新品种的育成,为籼粳杂交稻从浙江省主栽走向南方稻区推广应用,提供了适宜的品种选择。

1 品种选育经过

1.1 不育系浙08A

浙08A系研究团队于2015年育成的感光型粳稻三系不育系[1],其以浙04B为轮回亲本,携有Pigm基因的MP3为抗稻瘟病基因供体,通过多代回交和同步基因检测,培育获得携有纯合Pigm基因的新不育系浙08A及其保持系浙08B[2],201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1.2 恢复系浙恢制817

浙恢制817系研究团队于2013年用自选的籼稻恢复系M409与自选的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恢1121建立杂交组合,其中浙恢1121是籼粳杂交稻品种浙优21的恢复系[3]。F2和F3采用集团直播加代,F4分离群体人工选获4个优良单株,其中株系151879与浙08A初步测交,杂交一代表现出较矮秆、穗大粒多、产量优势强。2017年海南安排小面积制种,同年夏季杭州鉴定杂交组合和父本,恢复系浙恢制817群体稳定一致,采用InDel分子标记测定籼粳属性[4],浙恢制817粳型指数值0.166 7,判定是籼稻类型。

1.3 组合浙优817

浙优817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其采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粳稻三系不育系浙08A,与自主选育的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7配组而成。经InDel分子标记测定籼粳指数,粳型指数值0.583 3,判定是中间型偏粳类型。该品种参加多点鉴定试验,表现出杂种优势强大,穗层整齐,剑叶短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青秆黄熟。2019年参加绿色通道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试,2020年区试与生产试验同步进行,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国审稻20216218。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产量表现

2019—202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667 m2平均单产分别是750.50 kg和715.87 kg,比对照嘉优5号增产11.34%;2 a区域试验667 m2平均单产733.19 kg,比对照嘉优5号增产13.91%;2020年生产试验,667 m2平均单产709.4 kg,比对照嘉优5号增产10.43%。

2.2 主要农艺性状

浙优817属中迟熟籼粳杂交稻,属基本营养生长型,叶龄17叶。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试中,全生育期分别是150.5 d和153.6 d,比对照嘉优5号迟熟3.1 d和3.5 d,2 a区试全生育期平均152.05 d,比对照嘉优5号晚熟3.3 d。

根据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试结果,浙优817株高113.4 cm,穗长20.6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4.9万穗,每穗总粒数281.2粒,结实率76.9%,千粒重26.0 g。

2.3 抗病虫性

据2019—2020年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试抗性鉴定结果,浙优817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6、2.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中感条纹叶枯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与嘉优5号相比较,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优于对照,条纹叶枯病抗性与对照相同。

2.4 稻米品质

据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试稻米品质测定单位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的米质分析结果,整精米率66.1%,垩白度5.7%,直链淀粉含量17.7%,胶稠度79.0 mm,碱消值6.7级,长宽比2.1。

2.5 与浙优18的比较

2019和2020年,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杭州试验场,比较同样具有高产特点的籼粳杂交稻浙优817和浙优18[5],表1表明,浙优817单株穗数比浙优18多0.6个,主穗每穗总粒数少9.6粒,结实率略低3.2百分点,千粒重高1.54 g。若按每667 m2插栽1万株,估测浙优817的667 m2理论产量是819.6 kg,浙优18是757.0 kg,相同条件下,浙优817可比浙优18增产8%左右。

表1 浙优817与浙优18重要农艺性状比较

浙优817抽穗期比浙优18早7 d,茎秆直径略小,剑叶长度和宽度小于浙优18,剑叶叶色较浅,穗长比浙优18短,着粒密度更高。根据浙优817的上述特点,发挥有利的性状,弥补不利的性状,采用合理、科学的栽培技术,种出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和高效优势。另外,浙优817和浙优18的谷粒同属于椭圆形,但浙优817谷粒更短,宽度更小,适宜于粳稻种植地区生产。

3 主要栽培技术

浙优817是高产类型的籼粳杂交单季晚稻,适宜于浙江省和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和湖北省的沿江粳稻区。

3.1 适时播种,适选种植方式

根据本地要求,合理安排播种。其生育期明显比浙优18短,播期适宜范围更大,可以安排在4月下旬开始播种,也可推迟到6月初播种,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建议早播早插,5月上旬最适宜。

浙优817的栽培方式可以参考浙优18,主要有育秧机插、育种手插、露籽直播和露籽穴播机播种等,各种栽培方式的田间管理可参照相应的技术介绍。本文重点介绍浙江省目前较常用的育秧机插和露籽直播栽培技术的配套方案。

3.2 种子处理,培育壮秧健苗

采用药剂浸泡种子,预防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农药的使用可参照《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6],选择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如恶苗病防治采用24.1%的肟菌·异噻胺,450 g·L-1水乳剂或25%乳油咪鲜胺。药剂处理后,用清水洗去残留的农药继续浸种催芽。如采用直播栽培,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治稻飞虱和稻蓟马,以及田鼠、鸟类和田螺的危害。在当稻谷露白时,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35%丁硫克百威拌种。机插秧9寸秧盘每盘播种量30~50 g干种子,秧龄19 d,667 m2直播栽培播种量为2 kg。

3.3 精准施肥,早发促壮和提高结实率

根据产量目标,确定合理的施肥量,667 m2产量要求在650~800 kg,每667 m2施氮肥(N)12~15 kg,磷肥(P2O5)4.5~5 kg,钾肥(K2O)10~12 kg。有条件的多施有机肥,每667 m2可施用商品有机肥300~500 kg或紫云英鲜草还田1 500 kg。氮肥在基蘖肥与穗肥中比例6∶4为宜,钾肥在分蘖肥和穗肥中各半。可用适量速效氮肥和钾肥,看田看苗作分蘖肥或穗肥。浙优817要施用一定量的穗肥,可在封行后2周内施尿素或复合肥,每667 m2用量20 kg。在始穗后2周内,看叶色施用粒肥,每667 m2用尿素10 kg。

3.4 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

浙优817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基腐病、纹枯病,以及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提倡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推荐带药移栽等技术。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

杂草防治采用“一封一杀”或“两封一杀”技术,播后7 d内施用丙草胺、丙·苄·噁等封闭除草剂“一封”,播后15~25 d施用氯氟吡啶酯、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等茎叶处理剂“一杀”。

3.5 水浆管理,适时收割

利用适时灌水和排水,合理调节稻田的水、肥、光、温、气等关键要素,提供水稻各生育阶段适宜的生长条件。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糵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90%时开始搁田和晒田。幼穗分化后灌浅水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间歇灌水、干湿交替。收获前7 d左右断水。充分成熟后及时收割,稻谷含水量控制在≤25%。

猜你喜欢

单季叶枯病杂交稻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单季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水稻杂糯间种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