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刍议

2022-07-15严春霞

学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赏析教学活动文本

严春霞

(甘肃省民勤县西关小学,甘肃民勤 733399)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单要讲解教材文本知识,还需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语文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将来的个性发展、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模块之间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使学生从中真正有所收获、学习、提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需求,个性化设定阅读教学活动,实现阅读文本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以此来锻炼学生自身的素材感知能力、文本知识运用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学理念的引领,要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依然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意愿来安排学生的阅读方案,无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互统一,小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很多教师更注重全盘灌输,想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微言大义”,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认知强加给学生,没有给予学生细心品味、认真梳理文本知识的机会,使其缺乏参与语文阅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表自身真实的文本赏析观点和想法。

(二)课堂阅读提问设定较为死板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课堂阅读提问较为死板的情况,教师通常借助文本课后练习题来提问学生,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让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节奏来展开阅读、赏析,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学科思维能力、阅读认知素养等。同时,阅读能够让学生去深层次剖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形式和内容不够灵活,无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阅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此外,教师更为关注句型提问,完全忽视了情感渗透,无法展示文本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德育功能。

(三)阅读指导形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阅读指导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因为每个小学生自身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进度不同,但是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课堂问题来指导学生,无法对学生展开层次化、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语文阅读教学进度,对于学生的课堂阅读监管不够有效、全面。同时,学生缺乏参与阅读教育活动的自信心、成就感,通常都是逐词逐句展开阅读教学活动,遇到一些陌生词语就会停顿,从而无法继续读下去,这种灌输式的阅读形式,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阅读能力。除此之外,小学生无法找到最佳的阅读策略,缺少有效的互动,阅读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单一,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自主性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自主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实践、思考,促使他们个性化地成长、发展。人和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读、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要想提高阅读活动的成效,教师就要理解、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赏析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体现出自主性的教学原则,一定要注重“以学定教”,把学生作为阅读课堂中的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阅读形式,要让学生在文本赏析、解决问题中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与人文素养。

(二)对话性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对话性的原则,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示范读的形式,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也要多多创造师生对话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提出观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情感,这既能够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共鸣、情感共鸣。同时,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价值取向、人物形象、主旨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之间互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之后投入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奠定稳固、扎实的基础。

(三)读写结合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要想取得理想化的阅读成效,教师要展示出读写结合的原则,不再让学生单独阅读或者单独写作,而是要注重把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关联起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阅读和写作属于一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方法,也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以往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发展思维、认知世界、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发展。

(四)情境性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成果,教师要遵循情境性原则,改变以往单一阅读、形式阅读的现状,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理想化的阅读体验,从中来收获一些思想体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遵循情境性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参与文本阅读的自主性,从中感知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重视阅读教学活动之前的指导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活动之前的指导,让学生为投入阅读活动做足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正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本堂课需要重点研究、学习的难点内容,让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具备更强的针对性与导向性,让阅读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教师要灵活为学生设定阅读任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对语文教材内容展开全面、详细的研读,确定本阶段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学习任务,实现读前的有效导入,对现有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改造与扩充,设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前阅读计划、目标、任务、内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阅读课前指导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预习陌生的词语、句子,还需要让学生客观分析文本的背景知识,对文本主题进行预测、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灵活调整课前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获取素材知识,明确文章的主旨,消除学生面对陌生文本的抵触心理,锻炼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预习能力,使之真正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欣赏、挖掘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展现阅读活动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学会挖掘德育元素,锻炼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文本知识剖析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加用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欣赏的兴趣,能够自主地吸收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在读完一篇优质文章、一本好书之后,能够增强学生的整体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融入情感去阅读、思考,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情趣、赏析能力。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性、民主性的阅读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对话交流,在学生的多方参与、互动过程中,感知到文本素材中的美,把阅读作为生命的历程、人生的感悟、心路的沟通、生活的体验。师生在互动阅读中,引发思想层面的共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阅读,进而去感悟与表达,感知文本素材中的美好之处,提升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汇总文本素材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事物辨析能力,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活动都有帮助。教师还要让学生自主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脉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品味、思考、赏析、领会,通过优秀文学赏析,来感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与意蕴美,引导学生去借鉴与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优势,以此来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

(三)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教学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强化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锻炼学生自身的辨析能力、观察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从中获得良好的阅读、写作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日常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文本知识有独特的认知,在阅读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意识到要想提升写作质量,需要通过观察实际生活来获得写作感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这些都能够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言语自觉,学生在阅读篇章语句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阅读形式,要把听和说、读和写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文字记忆速度,使学生记忆的知识能够成为写作的素材,约束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规范化语言表达。教师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读写共享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讨论、分享、互动,从中探寻文本知识中的规律,实现阅读知识的迁移,让阅读与写作资源之间共享,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从中真正有所收获,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感知到阅读与写作的趣味性。

(四)科学布置课后阅读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从中真正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要科学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要增强课后阅读任务的指向性、导向性,让小学生围绕课后任务内容再次巩固性阅读,从中复习文本知识,锻炼自身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取得理想化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课后习题作为课后阅读任务的现状,要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学习进度,科学设定课后阅读任务,以此来让学生在复习、阅读活动中,真正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实现课内阅读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教师要设定一些需要学生之间合作的阅读人物,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形式来展开本文阅读与课后复习,能够向着共同目标、任务去奋斗,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后复习、课后阅读的质量,展示课后阅读任务的作用、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教师可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作为课后阅读任务,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的素材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阅读任务,培育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自主搜集素材、展开阅读活动,从中收获更多的阅读感悟,促使学生的全面化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优化阅读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范读、领读的形式,丰富阅读的内容、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赏析、积极探究,在理解、剖析中深化对素材知识的记忆,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展示阅读教学的德育、人文功能,促使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分层化、个性化设定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从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口语交流、知识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赏析教学活动文本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步辇图赏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