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涉农科普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2-07-15孙天翔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大数据时代

孙天翔

摘要:针对高校涉农科普教育发展中的實际问题和客观需求,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发展等多个方面探索大数据时代高校涉农科普教育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涉农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科普教育;高校科普教育;涉农发展策略;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G77;G315;G251.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

大数据时代,工业物联网互联,农业中小企业上云,涉农科普教育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是大数据浪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涉农科普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应关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在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价值、规避大数据技术风险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并持续解决众多实践和理论问题。

1大数据时代高校涉农科普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一)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技推广辐射碎片化。现仅有两种推广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向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持,二是由上级政府组织部署。由于是被动要求或是碎片化部署,有时会导致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农民需求,或不能充分投入工作,从而就降低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二)一些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率不高。首先,因为地理限制或信息滞后,致使一些农、林、牧、渔民对科技信息的利用意识薄弱,如对涉农信息反应滞后、反馈迟缓、缺乏热情、重要性认识不足、探索欲望低等,进一步导致封闭式生产和供需信息闭塞。其次,由于使用意识不强或认知度不高,导致很多涉农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低、更新速度慢、反馈信息不足,进一步导致服务系统优化或改进进程缓慢。(三)由于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产业环境尚不完善,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缺乏高素质人才,现实中,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人才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四)尤其是偏远地区,其基础设施尚未全面设置,没有特别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关涉农企业资源有限、投资有限、难以量化预期收益等原因而缺乏利益驱动。

2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化融合发展策略

(一)形成涉农科普教育产学研合作联盟。联盟要有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牵头部门、实施标准、法律保障和支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改善当前的涉农科普教育发展环境,在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合作社和农民之间架起桥梁,促进科技落地实施,服务农林牧渔业[1]。(二)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和培养相关重点领域人才,特别是以当地特有产业为代表的循环经济领域为重点,为做大做强当地特新产业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撑。二是建立具有地方产业特征的培训基地,需要针对参与办学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强化各方社会责任以营造命运与共氛围。(三)合理规划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首先,深入开发和利用基地周边的农业科普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当地生态文化特色的农业普及教育基地。其次,紧密结合科普教育理论,以各种人性化的科普展示设施为载体,系统普及和推广现代农业知识。再次,充分考虑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和综合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建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 (四)增加涉农科普工作人员,拓展服务渠道。首先,要确定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和指导人员。其次,确定主要农科领域专家,如种植业、土壤及肥料、作物保护、水产品和畜牧业等,及时补充和培养科普人才,增加科普人员比例。再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服务,解决农民的疑问,及时发布农技新闻、政策、产品等。最后,可以经常开展农业科技博览会等科普活动,鼓励全民广泛参与。

3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一)全面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一体化资源整合,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一些地区的科普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科普资源分布不均、专家缺乏、科普图书少等[2]。比如,农牧区的一些学生没听说过《十万个为什么》,而来自城区的学生多数看过其中的一些内容,此外,学生获取科普的途径比较单一,主动性不强,应试教育主导着学科分布,有升学压力的学年,学生对课外科普的关注较少。应采取的对策,除了加强政府对科普的组织和领导、增加对科普的投资、创建科普团队外,还应协调城乡,缩小差距,促进城乡科普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必须考虑到各民族学习者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问题,学习和融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二)发展农业生态科普旅游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优势丰富的地区,学生在科普旅游的参与者中占很大比例,因此,需要教育机构的支持。其基本思想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赞助和参与下,教育机构(现在主要是学校)与科普场所(风景名胜区)合作,主要以不同群体的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是一种脱离课堂,由各类学生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3],例如科普夏令营。(三)合理规划城乡一体化科普巡展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受众接受科普教育较少的问题。科普主体应合理规划巡展旅游活动,对旅游路线、时间、对象、内容、形式、经费等方面进行规划和预算。应根据客观条件持续进行,不断扩大领域,安排不同地区参观展览。每次巡演结束后可以与当地受众众进行直接对话,了解其满意度,根据反馈及时改进规划,规划应贴近当地文化和生活实际,应充分体现科普巡展的自身优势。(四)逐步扩大农村科普网络覆盖面,支持各农技推广单位参与涉农科普工作。很多县域内已有非常成熟的做法,通过村级“农家乐”、“农产品超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农机企业的连锁店,选择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经营者,作为村级农业科技加油站。在业务上,由乡镇农业技术站和区农资管理连锁经营中心管理,同时,县农委等有关农业部门和执法单位对其进行行政监督。

4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发展策略

(一)符合泛在化、个性化科普需求。基于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所在学习社区构建相应的个性化科普资源环境构建交流平台,尽可能根据授权合作实现所需资源的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提供多种形式和模式,一方面,持续探索网络化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科普信息的实时发布,另一方面,整合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发展成为科普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二)融通教育类型构建乡村终身学习体系。把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整合跨区域的远程教育,结合地方高校增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当前,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建立从中小学开始、到成人教育结束的乡村终身学习体系,是乡村人才振兴、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培训项目,其目的不仅是为农民提供知识,更是旨在营造科学的农村文化氛围,应长期宣传和鼓励。(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涉农科普教育需要扩大教育对象范围和增加专业设置,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进行远程学习和线上线下培训。对于理论知识,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远程学习;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可以利用农村龙头企业的力量搭建实训基地。(四)促进农家书屋网络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村文化阅读需求以及网络化阅读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多,本地化与网络化的农家书屋应结合起来,提供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涉农科普教育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郝琴.重大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评估与分析[J].科学与管理,2021,41(04):56-62.

[2]孙敏,鲁同所,杨骞,论珠,白珍.西藏地区天文科普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8,13(02):54-61+107.

[3]刘洋,谢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21(02):37-39.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普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22-ZDJH-00206)。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大数据时代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