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2-07-15林碧云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沉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传承着我国古老的民族声乐艺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扬和传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艺术体系更加健全,展现出了独特的韵味以及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一、韵味美的概念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中的“韵味美”,如今已经成为艺术鉴赏中的特殊内容。在欣赏民族声乐艺术过程中,韵味在其中发挥出的作用和影响力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属于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概念,这种美和情感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从某种角度来说,韵味美强调的是为人们创造一种深远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为的是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将其带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境中,让音乐演唱者和欣赏者都能在这一意境中获得心理的变化。在我国古代,韵味美最初诞生于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中,受到了很多文人骚客的喜爱,随后经过后人的改进和创新以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韵味美也逐渐出现在了戏曲、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中。大部分创作者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的时候,不仅注重文辞的应用,也注重意蕴的营造,通过精雕细琢,最终为人们呈现出了形式丰富、种类多变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而且不同的作品也具备不同的韵味美感,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
二、“韵味”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韵味”是其灵魂所在,没有韵味的声乐艺术只能是一副躯壳。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因为有了韵味的加持,才能至今为止依然广为流传。对于音乐艺术创作来说,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音乐艺术创作都追求意境的营造,这与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着共同之处。而本文所提到的民族声乐文化中的韵味,就是一种特殊的意境美,只不过在风貌特征和外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不同,有着独特的形式和超越传统美的质感。因此从本质上讲,民族声乐艺术创作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声音以及独特的形式表达出独特的情感。[2]每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都流露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表达出了深刻而又浓烈的情感内涵,所以这项艺术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美,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色彩,文字的应用精准清晰,声音的表达婉转流畅,情感的流露真实细腻,呈现出了完美的舞台效果,同时也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感悟,将其中的韵味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发展
在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韵味所表现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完美呈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韵味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在我国艺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艺术事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在韵味美的呈现上更加丰富和先进,更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也更具价值和内涵。从本质上说,正是因为有了韵味美的存在,才让民族声乐作品拥有美学品质,将韵味美作为依据,可以准确评判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根据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的变化,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该门艺术的历史特征和变化历程。站在年代背景的角度来看,不同時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韵味美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跟着时代变化的脚步不断推移和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个时代的民族声乐艺术所呈现出的韵味美都表现在文字、声音和情感三个方面,拥有十分典型的美学特征,这也是促进民族声乐艺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立足于“韵味”角度来分析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站在韵味角度来分析,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韵味、声音的韵味和情感的韵味,具体内容如下。
(一)文字的“韵味”
文字对于艺术家创作和表达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同普通的语言表达一样,在文字的发音上讲究字正腔圆,这一特征在很多歌曲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多歌词的创编都比较注重咬文嚼字,通常情况下,习惯结合歌曲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选择恰当的文字,而且在歌词的语气和语态上也能看出一定的规律。这对于作词者的文化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化修养愈加深厚的作词者,所创作出的作品与音乐的旋律匹配度越高。[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字方面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成果,因此在文字的表现手法上也十分多样,这为民族音乐作品的歌词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文字的选择和应用之外,咬字的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遵循咬字精确、发音清晰两个原则。这从大多数的汉语歌词中可以看出,汉语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将文字的固有特性全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加清晰准确地欣赏作品,体会到民族声乐艺术中特有的文字美。一旦在选词造句方面存在偏差,或在咬字发音上存在错误,便会导致歌词内容难以理解,让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模糊不清。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声乐作品的传唱和传承。由此可见,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把握文字的“韵味”是十分重要的。
(二)声音的“韵味”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在表演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更要利用多种技巧,灵活地处理声音,充分展现出声音的美学韵味。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对于声音的处理,不仅要有声音的张力,同时也要完整地呈现出歌唱的效果,做到字清声美、字重声轻,在清晰表达文字发音的同时,也要让整体声音效果婉转而灵动。充分表现出演唱的技巧,同时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声音的韵味。
1.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指的是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发音过程中要控制好字的力度,这样可以让呼吸始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通过有力的发音来带动声音与呼吸的良好结合。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咬字在口,发声在喉”,通过唇、齿、喉的配合将字音清楚地表达出来,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4]通过这种瞬间动作,让文字的发音更加清晰准确,整体的声音效果更加连贯而圆润。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发音的清晰度,随之呈现给观众一种模糊不清、发声浑浊的感觉。
2.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强调的是让语言以音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整个过程中需要演唱者,通过字头的准确发音,带动后续音调、旋律的变化,最终达到“美声传义”的效果,这样一来会让演唱者所表达出的声音更具旋律性和节奏性。与此同时,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演唱者对于声调、语气、语言形态的把握也是十分关键的,能够有效促进音乐因素和声音旋律的变化,通过以字带声来达到“美声传义”的效果,这样一来,观众便能更加清晰地听到演唱者所唱出的内容,并感受到其中融入的思想情感,最终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而在这一过程中,声音的韵味也能随之体现出来。
3.字声流动
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文字跟随声音的旋律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演唱过程中能够促进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表现出动态的美学特征。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来说,不同的演唱者所表达的字声流动效果也是不同的,有的可以让歌声美轮美奂,有的却唱得毫无韵味,这都是源于演唱者对于字声的不同把控所导致的。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演唱过程中,美感的呈现并不是仅靠谱面上的旋律来实现的,也不是依靠西方乐器的辅助来实现的,而是因为有了独特的唱腔运用手法,这是任何记谱法都不可能精确记下的内容,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独有的美学特征,必须通过演唱者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揣摩、不断努力练习才能形成。
4.字正腔圆
众所周知,在唱歌的时候,关于咬字、吐字方面必须做到字正腔圆,这是声乐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虽然准确的咬字发音与歌声的美妙动听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也不能说“字正”便一定会“声美”。因为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除了能够听得懂歌词唱的什么,也需要有美妙动听的音乐,这样才算得上是一首完整的作品,所以在保证“字正”的同时,一定要做到“腔圆”,还要合理处理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以及情绪的变化,并结合歌曲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演唱出来。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声音的韵味还需要行腔的美、音质的美和表情的美,通過这些外在美的融合,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审美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
(三)情感的“韵味”
情感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至关重要,表演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必须投入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达到一种声情并茂的状态。与此同时,良好的情感呈现也能有效拉近演唱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二者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这种情感韵味的体现是十分强烈而明显的,在每一个文字、每一处发声的过程中都蕴藏着浓厚的情感,因此,可以说“情韵”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所在。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韵味,才让文字和声音得到更好的呈现。
1.深情的演唱
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展现出艺术作品的字韵、声韵,必须有强烈的情感加以推动,这样才能让歌曲的演唱更具情感内涵,产生质的变化。所谓“动听容易动人难”。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受到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影响,在追求韵味的过程中也关注对声和情的表达。在声乐演唱领域中,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歌唱不深情,观众难动情。”足以见得深情的演唱是表达歌曲情感内涵的根本前提,也是凸显歌曲美学特征的关键所在,正因为有了深情的演唱,才让整首艺术作品更加动人。这里提到的深情,不是普通的感情,而是歌唱者先透彻地理解作品内涵,然后传达出的一种感情。只有带有感情的演唱,才能为观众创造出良好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吸引欣赏者的参与,并通过充满感情的歌声让他们为之感动,这便是民族声乐情感的魅力,也是很多艺术家在歌曲韵味方面所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
2.传情的表达
就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不仅要深情地演唱,更要传情地表达,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歌唱者必须赋予每一个文字以情感,让每一个声调都浸润在情感的海洋中,要让咬字发声和情感表达相统一,这样才能让民族声乐作品的呈现更具韵味之美。反之,演唱者在唱歌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情感,便会导致歌声自然松弛,枯燥无味,不仅会影响到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也会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总之,站在“韵味”的角度来分析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具体主要可以表现在文字、声音和情感三个方面,每一项内容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创作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必须综合考虑到多方面内容,在演唱时要注重文字、声音和情感的处理,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通过歌声来传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民族声乐艺术更具韵味美,得到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的双重提升,进而促进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赵超.从“韵味”的角度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J].华章,2019(02):81-82.
[2]张爽.从“韵味”的角度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J].中国科技投资,2018(07):298.
[3]廖卉.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字、声、韵”[D].华南师范大学,2017.
[4]贾婧芳.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审美特征[J].神州,2016(21):1.
(作者简介:林碧云,女,硕士研究生,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