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非遗文化宣传策略研究

2022-07-15李秀娥

参花(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渭源皮影戏文旅

一、引言

渭源,位于甘肃省境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处于中国西北,是古代渭河文明的发源地,故得名渭源,为渭河源之意。因其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陇西台地、青藏高原和西秦岭山脉的地质过渡地带,造就了异彩纷呈、奇异多变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创造出了灿烂的渭河文明。时至今日,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经济影响力巨大的当下,保护和传承我们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普众性和流传性。本文将顺应时代的发展,探讨如何传播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从而保护非遗的延续和发展。

二、渭源非遗文化的宣传策略

(一)非遗与旅游产业结合

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手工技艺、戏曲以及口头文学,等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具有密切的联系,有极强的地域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近年来,渭源县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挖掘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保护项目,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手工技艺与民俗等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使渭源成为特色文化大县。

渭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中,通过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软实力,并由此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使旅游有了灵魂,地域文化的魅力得以彰显,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旅游和非遗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做好文旅融合是我国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有了更多元的发展方式。比如,文旅资源大省四川依托四川文旅集团投资建立了坐落于阆中市的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将文旅产业在“产学研”中的“学”层面进行专业化人才培养和产业研究,依托阆中古城的资源开展实践,无疑是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渭源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森林公园莲峰山、古雅通幽的首阳山、神奇美丽的天井峡、系云摩天的太白山、三国古道双石门、古老雄浑的秦长城,等等。可以通过景区的打造和旅游宣传,将非遗文化融入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只有将有形的景观和无形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有血有肉的特色文旅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的起源,而旅游开发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演变和发展的一种形式,所以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旅游开发,都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机地融合,尽可能选择当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文化进行传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使渭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延续。

(二)非遗与新媒体结合

当下属于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事物都可以和新媒體产生联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效。

1.短视频平台——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与非遗结合,在网络平台已经有不少的范例。比如为宣传昭苏旅游,新疆伊犁昭苏县市民在雪地奔腾拍摄短视频,为家乡代言,受到了大量用户的热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例子,无疑都证明了这一点。新媒体所具有的广泛受众决定了其在当下无疑是较好的宣传模式。基于人们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将非遗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的宣传方式无疑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只有下好了文旅融合这盘棋,才能促进渭源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方面的经济收入盘活渭源经济,继而为渭源非遗带来更多的关注,让渭源非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促进渭源民众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非遗项目。经济的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就是文旅方向从业者的增加,有人关注和从业,非遗文化才能经久不息,绵延不绝,因为它的根就是深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渭源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北部的清源、路园、大安、秦祁、北寨、新寨等乡镇,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乡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搭台简单,演出方便,深受群众喜爱。渭源皮影戏保存较为完整,在造型、乐器、音乐、制作、雕刻、演唱等方面都有突出特点,保留了浓郁的民风和民俗,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其中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视觉享受,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渭源皮影戏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皮影戏却逐渐衰落。为了使皮影戏能够留存下来并且持续传承下去,要让大众重新了解皮影戏这项艺术形式,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习的行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贡献力量。因此,渭源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具有碎片化的特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宣传皮影戏就要选取合适的传播内容,皮影表演的道具、经典唱段等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方式达到适应现代媒体传播环境的良好的传播效果,吸引人们对这种古老的文化产生新的兴趣和渴望探索的好奇心。

2.有声平台——以喜马拉雅FM及网易云音乐为例

除了视频这种信息传播方式,音频也是近年来较为受欢迎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除了喜马拉雅FM之外,还有蜻蜓FM、企鹅FM、懒人听书等一众平台。虽然音频没有视频的直观性和冲击性,但其具有的想象力空间是视频直播所无法比拟的,也正因如此,有声平台更多的是以小说为主要内容进行有声传译之后而上线宣传。基于此,渭源地区的民间故事正好符合此种特点。民间故事往往都带有传奇色彩,给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民间故事类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类似喜马拉雅的有声平台进行宣传。非遗与有声平台的结合,无疑是值得尝试的。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创新性等特点极有利于传统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和推广。

除了偏向于广播听书的FM类有声平台,网易云音乐是极其受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平台。在西北的山区有一种音乐的形式叫作“花儿”,花儿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位于甘肃中部的渭源地区有著名的“莲花山花儿会”,是花儿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与偏向于陇南地域的“二郎山花儿会”遥相呼应。花儿最早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劳作的田间地头,后来随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变迁,逐渐形成了花儿会的模式。早些年间的花儿会一定是当地最盛大的活动之一,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花儿歌手开始登上电视荧屏进行演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西北花儿王”朱仲禄、苏萍和后来的“花儿王子”马俊。朱仲禄老先生是近代以来演出、保护、发展花儿的第一人,对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苏萍更为出名的则是在国外的演出,第一次将花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而马俊则是继承了朱仲禄老先生的遗志,是近些年花儿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较为著名的一员。这些变化无疑是由于网络的出现,这种古老的文化才有机会展现在本地域之外的观众面前。

在网络媒体发展极其迅速的当下,也有很多新生代的花儿歌手开始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自己的作品。这只是一种群众无意识的自发性行为,如果将其组织起来,将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宣传手段。对花儿的创新传播与推广应该采取横向与纵向联合的推广传播策略,在国内进行创新传播吸引年轻观众的纵向传播,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走向国际,进行横向的推广传播。

3.二次元、虚拟化——以B站为例

透过音频和视频,基于此的另外一种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以虚拟化技术手段实现的二次元风格的动漫形式。近年来,哔哩哔哩(文中简称B站)以动漫内容创作与分享等为特色的发展形势,已经形成了新媒体宣传形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但是因为素材有限,B站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是经过各种剪辑而成的杂糅性视频,原创视频并不是很多。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现象是快餐文化造成的,但同时也反映出了新的有内涵的素材比较贫乏。

渭源地区不乏丰富的文学素材,流传在广大渭河地区的民间传说和口头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如此之久,皆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精彩的故事性。如果能使民间传说和口头故事与动漫形式有所结合,必定是非遗文化宣传中创新性的开端,将为渭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供有益的助力。

(三)非遗与教育结合

在对渭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中,除了重视与旅游的融合、新媒体的融合,还要重视从根源上进行保护,要重视与教育的结合。一些非遗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而很多年轻人对非遗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导致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往往存在斷代的风险。

让人们重新审视乡土文化,构建非遗文化面向学生群体传播的有效渠道,通过基础的普及教育,打破非遗文化欣赏的壁垒,是极其重要的。要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办线上通识课,从根本上保证渭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在经济层面而言,渭源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提并论,但就文化层面,渭源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家乡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是熠熠生辉。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学子才能有自信,这种自信区别于其他自信,因其基于身份认同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根深埋渭源广袤的山塬之上,受渭河源文化滋养的莘莘学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实践中,渭源非遗文化在课堂上首先带给学生以快乐和新奇,通过相关的App或慕课平台、B站等,开设宣传或鉴赏课进行合作,建立非遗文化数字信息库,扩大地方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在做好地方性宣传推广的基础上,要具有国际视野,将渭源非遗在全世界的舞台展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和民族从来不是阻挡文化交流的障碍。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渭河源文化不应仅仅限制在行政区划上,文化较为合理的划分是基于文化地域,同根同源的通渭县也可以联合起来,如此则文化宣传点更加丰富,文化宣传面也更广阔,非遗项目也更加立体和生动,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渭源皮影戏和通渭影子腔,渭源花儿和通渭山歌,渭源民间故事和通渭民间故事,等等,其实都是同源同宗,或近似的文化,联合起来,将非遗文化宣传做大做强,方能在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花园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宋振源,张文婷,刘俊燕,郭丹,梁会芳.加强非遗文化数字化 宣传助力“文化衡水”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6):189-190.

[2]冉杨,邱子玥,陈秋然.融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以重庆市荣昌夏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4):69-71.

[3]虎文兄.浅谈非遗视野下“花儿”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土族,2021(01):43-45.

[4]余文荣.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秀娥,女,中专,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渭源皮影戏文旅
我们来演皮影戏
渭源境内石窟寺调查及保护建议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皮影戏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文旅照明的兴起
皮影戏
渭源灞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