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境内石窟寺调查及保护建议

2022-02-07线婷婷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护

摘要:石窟寺是我国重要的文物类型,其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是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渭源;石窟寺;保护

为了加强对石窟寺的保护利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全面掌握石窟寺现状,甘肃省于2020年9月启动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对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的基本情况、保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拟通过此次专项调查,摸清“家底”,为编写全国石窟寺名录和专项报告提供依据,为编制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参考。本次专项调查范围为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已登记和新发现的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经调查,定西市境内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布在渭源(7处)、临洮(2处)、岷县(3处)、漳县(造像1处)四个县区。现以渭源县境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鹿山石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石崖石窟和一般文物点门楼寺石窟的现状为例,对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以期让广大读者深入的了解渭源境内的中小石窟寺,以及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性。

一、渭源历史沿革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据《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一带属雍州。周、秦时期,渭源为西部以狩猎、采集和游牧为主的戎族的领地。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在北部边境“筑长城以拒胡”。在今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犹存。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首阳县,首阳因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于首阳山而得名,这是渭源设县之始。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渭源自汉建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二、渭源石窟寺保存现状

渭源地处古丝绸南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僧侣往来传播佛教。明清时期县衙设僧会司。据现存碑文、寺院废址及旧县志记载,全县有金、元以来建造的寺、庵40多处。渭源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岭地槽西端交汇地带,属多回旋构造运动山地,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大地质构造类型。渭河以南属西秦岭褶皱系,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高低悬殊、山峦起伏、山体陡峻、基岩裸露;渭河以北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地,是祁连褶皱系与西秦岭褶皱系的交接地段,以黄土为主。受地形、地貌等影响,渭源境内的石窟寺主要开凿在渭河以南,佛寺内主要供奉如来、观音、菩萨、韦陀、弥勒、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三清四御等神佛造像,藏传佛教还供奉有宗喀巴、六臂护神、骡子天王等藏传佛教造像。由于佛、道两教长时间相互交融,两教神像供奉在同一寺院的现象甚为普遍。民间既拜佛、敬神又敬祖,不问是佛是道,凡是灵验的神佛均有信众。

渭源马鹿山石窟为定西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首阳山景区内。莲峰河从山脚下流过,最终汇入渭河。石窟始开凿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几代均有修缮,共30个窟,主要分布在马鹿山大山东崖、大山西崖、大山朝阳洞、四台东北崖、释迦庵和皇洞,是定西市境内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窟群。洞窟形制基本保存完整,个别存在风蚀与剥落现象。窟龛保存了基本的原貌,按其平面形制,分为方形平顶窟和圆券形窟两类。石窟内主要以龛和佛台为主,约占全部龛窟总数的83%;按其立面形制分为方形窟、圆券窟等。第20号窟有一尊、第21号窟有三尊未完成的古代塑像,其余各窟除莲台、佛龛及柱洞外无其他痕迹。马鹿山石窟所处位置地质结构整体稳定,局部有裂隙。石窟所在岩位置地质结构整体稳定,洞窟形制基本保存完整,但个别洞窟依然有风化现象存在,窟顶及窟壁局部有片状脱落现象,如大山西崖2号、4号洞窟内墙壁,大山东崖8号、10号洞窟窟内顶部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石窟大多处在阴湿环境中,易生苔藓。

高石崖石窟現为渭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高石崖村,主峰高石崖山体由整块水岩石构成。顶南侧岩石裸露,形似斧削,拔地而起,相对高度100 m以上,远望石崖高耸,气势宏伟,故名高石崖。该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庙会。据《甘肃省渭源县地名资料汇编》,高石崖主峰南侧的险崖上,凿有月牙形洞龛数个,这里曾供奉着赵安土司所敬仰的番民犀牛带海、六臂护神、骡子天王等神像,属藏传佛教的香火地。石窟开凿于高石崖主峰南侧的险崖上,共有6个窟龛,由左向右依次排作1—6号,1—5号开凿于一条水平线上,6号高于水平线,与水平线垂直距离为2.8 m。始开凿于明代,历代皆有修葺,因历史原因现各窟原塑像、壁画造像及洞窟前木结构建筑无存。20世纪80年代,信徒们捐资在部分窟前修了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保护建筑。石窟顶部崖体有一长约4 m的竖裂隙。4号窟由于年久失修,墙体下部已残缺,上部有一裂隙,随时有掉落危险。2号石窟右侧窟沿渗水造成部分现代壁画松软开裂。信众礼佛导致洞窟壁面、顶部油烟污染,2号窟和4号窟尤为严重。窟内烟熏痕迹严重,整个窟顶被烟熏痕迹覆盖。

门楼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峡城乡门楼寺村北约300 m的大殿湾山上,开凿于清代,共有2个洞窟,均为长方形。两窟相距约30 m,有开凿的石阶梯相通,石阶梯外侧置石方柱防护栏。1号窟窟内有方形莲台,泥塑3尊,因历史原因塑像头部及周围壁画被毁,现塑像仅存残身。2号窟窟内有壁画残痕,模糊难辨,内置一佛轿,轿门高约1.2 m,宽约1 m,轿门饰二龙戏珠透雕图案。20世纪60年代,村民为了保护石窟,用土坯将洞口封住。窟内现存塑像及佛轿的保存对研究该地清代世俗信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石窟寺位于峡谷地带,山势陡峭,植被稀少,山体风化严重,常有泥石流发生,山上仅有荒草。受引力影响,窟内石质表层风化严重;岩体内结构面切割造成裂隙体和危岩体。1号窟洞口塌陷,左侧由于岩体滑落,形成巨大裂缝,窟体结构极不稳定,且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三、渭源石窟寺的文物价值与保护建议

甘肃省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畫、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文化发展的最高峰,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由于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石窟寺受分布地域环境影响,石窟开凿岩体特征差异显著,形成了以砂岩、灰岩、砂砾岩、泥岩为代表石窟寺围岩类型,渭源境内的石窟寺大多为砂岩石窟,不仅印证了渭源是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也为研究渭源的群众信仰及定西石窟文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针对渭源的石窟寺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近年来,民间信众集资建设致使部分石窟寺窟内被现代材料覆盖,看不清原貌。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实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巡查制度,加强巡逻防范,严厉打击损坏、损毁石窟寺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开展石窟寺违规妆彩、涂画、燃香专项整治工作。

(2)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开展病害治理工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考古调查与研究,全面深入调查并记录文物本体信息及相关遗迹,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发掘其历史价值;制定保护方案,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阻止和减缓病害对窟龛的危害,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石窟寺的危岩体加固工程和抢险加固工程。如马鹿山石窟群地处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受雨水和冷凝水侵蚀,大多数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霉菌,如大山西崖3—5号窟后壁,皇洞20号、25号、26号窟顶均有不同尺寸的霉菌。石窟群中大山东崖通往石窟的道路左侧为悬崖,部分山体滑坡,虽然已经禁止游客通行,但是滑坡对石窟的稳定性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亟须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能力。

(3)要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完成中小石窟寺消防、避雷设施的配备。坚持发展旅游以保护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外部环境,完善道路设施。大部分石窟群依山而建,极易遭雷击,加之气候温暖潮湿,窟外有保护建筑,森林茂盛。作为宗教活动场,人们活动频繁,部分中小石窟寺仅有干粉灭火器,亟待完善添置消防、避雷设施配备。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野外文物保护机构,培养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落实专管机构或专职人员值守,加强石窟寺管理人员的定期轮训,并积极扩大志愿者队伍,强化社会参与。经调查,定西市境内除漳县有文管所之外,其他县区都没有成立专门的野外文物保护机构,很多都是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委托县博物馆代管,而县区博物馆由于编制少,工作人员少,还要承担博物馆工作,无法进行长期野外巡查。博物馆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野外文物巡查中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解决。渭源县境内的马鹿山石窟由渭河源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虽有专人看守,但缺少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石窟寺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体系完整,发展脉络清晰,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对于展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意义。渭源县境内的石窟寺均为中小型石窟寺,对了解定西市境内石窟寺的修建营造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和研究这些石窟寺,能使当地文化有源可溯。

作者简介

线婷婷,女,1986年10月生,渭源县博物馆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

参考文献

[1]渭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渭源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21-05-26)[2021-12-15].http://www.gsht.gov.cn/plhtzwgk/fdgk/qtfd/zcfg/202105/ t20210526_940083.html.

[3]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EB/OL]//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2020-10-13)[2021-12-15].http://www.ncha.gov. cn/art/2020/10/30/art_2237_44113.html.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