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研究
2022-07-15曾子尧
曾子尧
[关键词] 数字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风险控制;征信体系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省农户金融素养对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202110537059);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省农户金融素养对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S202110537059)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具有促进就业、发展民生、推动创新等重大作用。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小微企业的发展境况越发艰难,如何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成为热点话题。数字金融优化了我国金融体系,促进了传统金融转型,提升了商业银行信贷服务水平和效率,能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数字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形成普遍共识。在数字金融发展方面,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对数字金融研发重视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了数字金融的发展,而数字金融通过新兴技术重塑传统金融信息收集、风险定价、金融中介和资源分配等过程,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学界多从行业信息、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和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而忽视了金融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数字金融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破解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小微企业借助数字金融拓展融资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经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传统金融服务资源的创新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为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融资成本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等。数字金融凭借其平等、开放、协作、共享优势和扁平化的组织与管理,有效拉近了资金供需双方的距离,具有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防控企业融资风险等优势。
——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融资范围上,数字金融丰富了金融服务的场景,降低了融资的门槛,汇集了小规模分散的资金,扩大了融资范围。在融资方式上,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精准评估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凭借生产经营数据确立企业资信。此外,数字金融能充分调动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良性竞争,形成多元化服务格局。在疫情中,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成了大量针对小微企业的应急贷款、保险等业务,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数字金融能够明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贷款利率较高,加之申请材料要求多、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较长,造成借贷成本高。数字金融则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放贷效率。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处理算法使线上操作、数据决策和模型管理融合,用户申请贷款时通过信用评分即可,无须任何担保。在数字金融的帮助下,网络交易流水等数据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免去质押物要求,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担保物的问题。此外,大数据风控系统实现高效风险定价,有效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耗时,降低授信成本。
——数字金融能够有效防控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数字金融依托技术有效整合处理小微企业数据信息,为小微企业量身设计风控模型,形成数据驱动的风险定价模式。数字金融的技术优势改善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科学管控,及时监控数据动态,防范融资风险。除此之外,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立,使上下游企业经营状态与业务数据透明公开,有利于资金供给端及时获取信息,为信誉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
——数字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得到信贷支持的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数量持续上升,信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截至2021年11月,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全国有19.3万家企业获得7.5万亿元贷款,42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获得普惠小微贷款。其中,小微企业得到的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4756 亿元。
——数字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质量。不同规模的银行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大型银行业务规模扩张速度快,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中小型银行面向下沉市场,是小微企业的重要金融资源供给主体。金融机构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强信贷的数字技术支持,推动风控模式革新。疫情期间,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资金流转受阻,大多面临需要延期还贷的窘境,数字信息平台能准确评估企业状态,根据企业需求推出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带动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如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具备直接数据传输、快捷信息检索等功能,2020年促成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1.2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5.6%。
——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已颁布的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且操作性不强,没有考虑不同银行实际情况及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激励不足。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小微企业而言贷款成本降低,却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收益。統计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不到各项贷款余额的9%。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减轻小微企业发展负担的同时,以政策手段激励金融机构放贷。
——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疫情期间,实体经济遭受打击,数字化变革和“云”转型已成为趋势。然而,当我国大型企业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小微企业却没有跟上步伐,数字化程度严重不足。2019年我国中小微企业接入O2O平台比例不到10%,智能设备持有率更是少于5%。小微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条件,数字信息技术能力弱,不利于数字金融的推广应用。
——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不足。针对小微企业的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各企业数据信息分散或浪费,没有入库形成数据信息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金融机构缺少准确可靠的信息渠道,贷款审批难度和放贷风险增大。同时,小微企业对金融机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的疑虑也是阻碍数字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获取小微企业经营数据信息,信息割裂问题依旧存在,严重阻碍小微企业融资。
——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不成熟。一方面,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系统落后,没有统一数据信息库,无法集中汇总企业数据信息,也无标准处理流程和互相匹配的数据接口,导致授信标准不一,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对测评小微企业经营状态和实时监控风险造成阻碍,信用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缺乏先进信贷风控工具,评估风险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科学严谨的量化模型,导致风险评价结果不精准不客观。
——加大相关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需适当给予税收优惠,调低贷款利率,推广债券融资工具,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减轻其负担与压力。对金融机构应出台补贴政策,完善授信尽职免责制度,降低其业务成本,鼓励其发挥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运用数字金融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服务产品质量。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数据信息共享准则,全面监管數字金融模式下各环节,督促数据信息采集、传递、处理过程规范合法进行,保证各市场主体权益。
——加强金融机构数字服务能力。小微企业受制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数据资源匮乏,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因此,金融机构要加强数字服务能力,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建立健全相应制度,通过实施薪酬激励方案和改善人力结构激发转型动力,形成协同发展机制。还要加大资金投入,聘用技术人才,增设相关岗位,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此外,金融机构应跟进市场动态,针对小微企业需求升级优化数字金融产品服务,自主研发或合作引进新型数字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还应设计成熟的风险控制模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提高智能风控水平,确保数字金融产品的质量和风险可控性,更好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和数据信息系统。政府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征信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平台采集处理数据信息,可与征信机构合作,共建数据信息库,形成小微企业信用报告,为信贷风险判断与评估提供依据。金融机构通过信用分级确定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有针对性制定信贷方案,并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企业数据,接入政府数据平台端口,建立数据信息系统,做到数据共享,实时更新小微企业的信用档案,及时准确掌握小微企业经营状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政府应确立风险评估标准,引导规范小微贷款风控,可设立小微企业信用红榜,鼓励优先红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应运用先进数字技术设计智能风控模型,优化融资方案,形成贷前、贷中、贷后持续性质量检测链,实现全环节风险监管。同时,建立健全信贷反馈机制,对诚信企业放宽授信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促成更多信贷交易;对于失信企业,及时应对违约问题,实行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