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疗效观察
2022-07-14郭志斌张文兴
郭志斌,张文兴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21)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不良饮食作息,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我国患病率约为3%~11%,欧美国家的患病率约为4%~26.7%[1]。绝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在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后期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右上腹疼痛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射痛。目前,西医治疗胆囊结石多采取手术方式,分别为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术,前者不仅对胆管造成损伤,且不能保留胆囊功能,影响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保胆取石术虽避免了胆囊切除的缺点,但有较高的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2]。对于不能耐受手术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采用西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一般。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结石方面具有无创、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点。笔者运用蒿芩清胆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21 年3 月至2021 年1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0 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 例,男14例,女16 例,年龄19~60(43.6±12.1)岁,病程1~5(3.47±1.33)年;对照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9~58(45.3±11.2)岁,病程1~5(3.30±1.1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2016 年日本胃肠病学会胆石症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3]:①右上腹绞痛,或者伴有右肩胛区、背部的疼痛;②常有右上腹胀满,或者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③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④B 超可看见胆囊内有结石光团和声影,但腹部CT 未显影。具备第④项及①~③中两项者,即可诊断为胆囊结石(以胆固醇成分为主)。
1.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4]。肝胆湿热证:主症:①胁肋胀痛;②晨起口苦;③口干欲饮。次症:①身目发黄;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胀满;④恶心呕吐;⑤恶寒发热;⑥小便黄赤;⑦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脉:①舌质红,苔黄或厚腻;②脉弦滑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项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
1.4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患者;②年龄18~60 岁;③结石直径<20 mm,胆囊壁厚度<5 mm,结石为单发;④不愿接受手术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具有手术指征的胆囊疾病,如伴有充填型胆囊结石、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者;②合并心、脑、肺、肾脏器功能衰竭,或造血、免疫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③在治疗期间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而影响疗效者;④怀疑或者证实有酗酒病史、药物滥用史而影响疗效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 予蒿芩清胆汤口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①口服蒿芩清胆汤。药物组成:青蒿15 g,黄芩12 g,半夏12 g,竹茹10 g,枳壳10 g,茯苓12 g,陈皮10 g,滑石20 g,甘草6 g(中药颗粒剂由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药房提供)。每日1 剂,分两次冲服,连续服用4周。②耳穴压豆治疗。选取以下耳穴:耳背肝区、耳迷根、内分泌、胰胆、十二指肠、皮质下、交感、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进行贴敷,每日自行在三餐前及三餐后1 h 按压双侧耳穴,每次按压10 min,按压频率约20 次/分,以耐受为度,贴敷6 d 休息1 d,再返院换贴1次,共4周。
1.6.2对照组 予熊去氧胆酸片(江苏普华克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777)口服,每日用量为10 mg/kg,分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1.7观察指标及方法
1.7.1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4]制定症状量化评分表,将主症〔胁痛(或腹痛)、口干口苦〕及次症〔腹胀纳差、困重乏力、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恶寒发热、便溏(或便秘)〕根据程度的轻中重分别计2、4、6分,单项次症症状正常该项计0 分。舌脉象根据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 分。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记录1次。
1.7.2胆囊彩超检查 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胆囊彩超检查,主要观测胆囊结石的大小变化。
1.7.3血生化指标 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
1.8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超声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60%,但<90%,超声检查提示结石大小减少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但<60%,超声检查提示结石大小减少50%以下;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超声检查结果无改善。
1.9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WBC、AST、ALT、TBIL 和DBIL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2.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及中医证侯总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胁痛(或腹痛)、口干口苦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
2.3.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次症及舌脉象积分比较见表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次症及舌脉象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和便溏(或便秘)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次症及舌脉象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次症及舌脉象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③P>0.05
?
(P<0.05)。而困重乏力、恶寒发热、身目发黄、舌象和脉象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呼吸困难、皮疹、腹泻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代医学对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尚未明确,有学者提出可能是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平衡紊乱所致[6],也有人认为是人体肠/肝轴结构破坏和(或)功能紊乱引起[7],包括胆囊运动功能异常[8]、机体代谢功能失衡[9]等。因为肝脏生理功能众多,不仅能分泌胆汁,更是合成胆固醇的重要器官。因此,治疗胆囊结石不应该只治胆,还需治肝。由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可引起胆囊慢性炎症,使血中WBC水平升高。而且当胆结石掉入胆总管,可诱发梗阻性黄疸和(或)胆管炎等症状,导致肝功能受损,使AST、ALT、TBIL 和DBIL 水平明显升高。故本研究选取以上生化指标来判断该病的转归情况。
本病归属中医“胁痛”“胆胀”范畴。《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囊结石病位虽然在肝胆,但也涉及脾脏,与瘀、痰、热、湿等邪密切相关,在某些诱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下可导致胆失疏泄,胆汁排出不畅,瘀久聚而为石。由于湖南地区多雨潮湿,绝大部分人喜食辛辣之品,湿与热结,因此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在此地尤为多见。
中医学认为耳与人体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出。”刺激相应耳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本次选取的耳背肝穴和耳迷根穴具有疏肝利胆、清利头目和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缓解胁痛、身重乏力等症状;内分泌穴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胰胆穴、十二指肠穴理气疏郁、健中和胃,三穴合用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交感穴解痉镇痛;皮质下穴、神门穴清热利湿、镇静安神。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中青蒿苦寒清热,善于清解肝胆之热;黄芩清热燥湿,解中焦之湿热;竹茹清泻胃热、和胃降逆;半夏化痰燥湿、消痞散结、止呕;滑石清热渗湿;茯苓健脾渗湿;枳壳理气宽中消痞;陈皮行气调中,化痰燥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青蒿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病毒和炎症反应,同时可以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并发挥调节免疫作用[10]。黄芩中的黄酮等物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同时具有解热、抗炎作用[11];陈皮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抗炎利胆,同时具有促消化作用[12]。
本临床观察表明,蒿芩清胆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胆囊结石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WBC、AST、ALT、TBIL 和DBIL 水平,能减轻胆囊炎症,改善胆汁淤积,其疗效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片剂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