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
——以黑龙江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22-07-14白婷婷张玉波高梓洋

绿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总体规划红星管护

吴 专,白婷婷,张玉波,高梓洋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2. 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伊春 153035)

1 引言

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区增强保护针对性、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最有效措施[1]。黑龙江红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红星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对红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予以批复(规划期限为2008-2017年),由于该总体规划已到期,本文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林保发[2021]23号)以及相关标准规范[2~4]的要求,对保护区新一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开展了研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展开[5~16],梳理了该保护区在管护、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防灾减灾五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规划原则、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含建设目标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内容和措施。

2 红星自然保护区概况

红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坡红星林业局的北部原库斯特林场和二皮河经营所施业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1′40″~128°53′30″,北纬48°41′20″~49°11′00″。保护区南与上甘岭林业局和沾河林业局接壤,东以库尔滨河与乌伊岭林业局为界,北、西与逊克县毗邻,总面积为111995 hm2(注:矢量数据落图面积为115225.24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5568 hm2,缓冲区面积为12721 hm2,实验区面积为43706 hm2。

红星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最为典型、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护区发展建设最具潜力和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5-2018),梳理了红星自然保护区在管护、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防灾减灾五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管护系统。 红星自然保护区现有管护站3个,管护点6个,保护区规模为超大型,按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5-2018),超大型保护区的管护站数量配置为10~15个,管护点数量配置为20~50个,管护站点数量严重不足。现有3个管护站管护面积均超过20000 hm2,其中二皮河管护站管护面积近60000 hm2,远超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2006)关于湿地类型保护区管护站管护面积5000 hm2的指标要求,管护任务艰巨,难免会出现管护盲区或管护不到位的情况。

现有管护站管护面积详见表1,管护站点布局及管护范围详见图1。

表1 现有管护站管护面积一览

图1 现有管护站点布局及管护范围

(2)巡护系统。 362 km巡护道路中约有160 km出现了水毁、翻浆、沉陷等病害,导致巡护车辆通行困难,严重影响保护区保护巡护工作的开展。管护站点均未配备巡护用车。

(3)科研监测系统。环境监测设施数量不足(仅有气象站1座,水文水质监测站1座),自然资源和生态监测设施设备建设处于空白,未能形成生态监测体系。

(4)公众教育系统。 宣教设施设备不足,宣教基础薄弱,宣教方式比较落后,宣教水平不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5)防灾减灾系统。 防火基础设施老旧、手段落后(主要依靠传统的高山瞭望和地面巡护,尚未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洪涝灾害防控、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设施设备建设处于空白,未能形成防灾减灾体系。

4 规划的主要内容

4.1 规划原则

(1)全面性。 规划必须考虑到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对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科研与监测、宣教、社区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基础工程建设,以及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经营开发等经营管理措施进行整体、全面和综合规划。

(2)阶段性。 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不同分期进行建设项目规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先急后缓、先易后难。

(3)科学性。 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资源特点和保护对象科学规划。一切规划项目与措施必须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4)实效性。 保护区建设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基础,发挥自身优势,避免重复和不切实际建设。

4.2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21~2030年。近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

4.3 规划目标

有效提升管护能力、科研能力、监测能力、宣教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管护系统、巡护系统、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防灾减灾系统,将保护区建设成体系健全、设施完备、综合能力突出的智慧自然保护区,维持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保护以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发挥保护区水禽迁徙通道功能、库尔滨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成为小兴安岭北坡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地区。

建设目标指标详见表2。

表2 建设目标指标一览

4.4 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分为管护系统、巡护系统、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防灾减灾系统五部分。

4.4.1 管护系统

(1)管护站点:维修管护站业务用房1个,即库斯特管护站,建筑面积为500 m2。在七连、赵家、乌底河、台山新建管护站4个,建筑面积共计2000 m2。在红锈沟、宝泉村、无高山、107、98支线、89支线、一岔线、492、高山新建管护点9处,建筑面积共计1080 m2。

规划实施后管护站管护面积详见表3,管护站点布局及管护范围详见图2。

表3 规划实施后管护站管护面积一览

图2 规划实施后管护站点布局及管护范围

(2)哨卡:新建哨卡9处,建筑面积共计900 m2。

(3)维修保护区建设中心:维修保护区建设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1953 m2。

(4)管理性标识:在保护区入口及边界上设置界碑10个。在保护区边界及各功能区边界上布设界桩共计700个。在保护区内人们活动频繁区域、交通要道口、管护站点附近、防护围网等地段设置标牌100个。在大平台区域进入保护区道路处建设保护区大门1座。

(5)信息管理系统:购置信息管理系统1套。

(6)保护区网站:建设保护区网站1个。

4.4.2 巡护系统

(1)巡护路网:对道路病害比较严重、亟待改善路况的简易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总长约160 km。维修巡护步道,总长约20 km。

(2)交通工具:为管护站点配备巡护越野车7辆,补给保障车1辆。

(3)巡护设备:为巡护人员配备车载台7部,对讲机140部,卫星电话2部,北斗巡护终端140台,巡护用平板电脑5台,个人野外装备140套。

4.4.3 科研监测系统

(1)科研监测中心:利用红星镇现有用房改建科研监测中心1处,建筑面积为1000 m2。购置科研设备1套,包括调查设备、试验设备、科研辅助设备等。

(2)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开展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状况、经营管理、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方面。

(3)气象观测站:新建气象观测站2个。

(4)水文水质监测站:新建水文水质监测站4个。

(5)固定样地:建设固定样地6个。

(6)植物监测样方:设置植物监测样方60个。

(7)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设置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50 km。

(8)环志站:利用现有用房改建环志站1处,建筑面积为150 m2。

(9)动物观测常规设备:购置动物观测常规设备1套。

(10)动物观测红外相机:布置动物观测红外相机200台。

(11)动物观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远程监控系统1套,包括远程监控摄像头、供电设备、监控信号传输设施、监控终端控制系统、监控终端显示设备等。

(12)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包括巡护管理、科研管理、监测管理、宣教管理、灾害管理等模块。

4.4.4 公众教育系统

(1)访客中心:在大平台建设访客中心1处,建筑面积1800 m2。进行访客中心布展,布展面积为1000 m2。购置宣教设备1套。在访客中心室外建设生态停车场,面积为5000 m2。

(2)野外宣教点:在一棵松、火山地质公园北区设置野外宣教点2处,包括观察平台、观鸟围挡、宣教栏、休憩设施、停车场、垃圾收集设施、厕所等,配备观测设备。

(3)解说标识系统:在野外宣教点配置解说系统2套,包括引导解说,教育解说等。配置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1块,触摸屏10块,便携式导游机10台。

(4)宣教木栈道:在火山地质公园北区北侧建设宣教木栈道1处,长度为5 km。

(5)露营地:在库斯特管护站站址西北侧建设露营地1处,面积为4000 m2。

4.4.5 防灾减灾系统

(1)洪涝灾害防控:建设防洪堤2处,分别位于二皮河管护站站址以东的二皮河西侧、库斯特管护站站址以南的库斯吐河北侧。

(2)森林草原防火:对现有2个瞭望塔进行维修。购置视频监控前端设备3套,在林区现有瞭望塔部署。购置视频监控终端设备1套。为专业扑火队购置各类灭火机具装备250台(套、个),包括灭火机具、野外生存及防护装备等。为专业扑火队购置防火指挥车2辆,运兵车5辆。对现有防火物资储备库进行维修,建筑面积为200 m2,新建防火物资储备库1处,建筑面积为300 m2。

(3)有害生物防控:利用现有用房改建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建筑面积为150 m2。购置保护及防治设备1套。

(4)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利用现有用房改建疫源疫病监测站,建筑面积为150 m2。购置监测设备1套。

(5)医疗与救护:设立卫生救护站2个。购置简单医疗设备2套,户外运动警示标志系统2套,野外救护装备2套(图3)。

图3 规划建设内容布局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编制总体规划,梳理了红星自然保护区在管护、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防灾减灾五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照相关标准规范,确定了规划主要建设内容,以工程建设、能力建设为手段,实行差别化管控,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促进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红星自然保护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构建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增强保护区治理能力,实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坚持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稳定、自然生长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将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保护体系,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0年。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应当包括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利用现状与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与项目、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部分。新一期总体规划应对上一期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总体规划不得更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

猜你喜欢

总体规划红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红星闪闪迎国庆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
浅谈某电厂总体规划平面布置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内蒙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