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调节胃肠激素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
2022-07-14杨丽霞李靖刘莹吴蒙邱建文赵晓华
杨丽霞,李靖,刘莹,吴蒙,邱建文,赵晓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深圳 518034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统计,全球20~79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8%。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1]。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血糖异常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受损风险已经升高,意味着今后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微血管病变、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加[2]。有研究表明,7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每年将会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3],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整个进程中唯一可被识别和逆转的阶段,及早发现、有效干预可以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或发展。当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有效方法是基于健康教育的生活方式干预[4]。但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药物干预又存在不良反应大的风险。本研究从穴位埋线干预糖尿病前期角度,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的IGR诊断标准[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负荷后2 h静脉血浆血糖≥7.8mmol/L(140mg/dL)且<11.1 mmol/L(200mg/dL),且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PG)<7.0mmol/L(126mg/dL)。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IGR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70岁;③自愿加入本试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已诊断糖尿病;②心脑血管事件;③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自身过敏性疾病、癌症或其他严重或可能致命的疾病;④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病或其他严重疾病;⑤妊娠期、哺乳期;⑥精神病患者或不合作;⑦同时配合其他疗法,或本研究开始前2周内接受其他疗法。
2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体检、住院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6.00±4.97)岁;病程2~4个月,平均病程(2.30±0.79)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67±4.71)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2.57±1.04)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部门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生活方式干预 ①饮食治疗。研究人员依据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日常活动量等计算受试者1日所需的热量。根据摄入的总热量计算出每日所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类所需量。饮食宜粗粮或杂粮为主。制定符合个体化、合理均衡且有营养的膳食食谱。②运动治疗。主要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快步走,每周至少150min,每周至少3次。严格控制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3.2 治疗组 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接受穴位埋线治疗。取穴:百会、印堂、胰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参照国家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通元针法”取穴。处方选穴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化教材石学敏主编《针灸学》第2版教材。操作:针具0.7mm×32mmTWLB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000号进口外科手术缝线。用碘伏常规消毒皮肤,将1~2cm长的线从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线头留在针体外1/2,依次选取穴位,百会、印堂选取1cm的线,斜刺进针快速刺入穴位,然后缓慢退针;背腰部及腹部选择2cm长的线,背腰部穴位向下平刺,腹部穴位斜刺;下肢选取1cm的线,下肢穴位直刺,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刺至所需深度,轻轻旋转,行手法得气,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将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线头不外露,出针后按压针孔,用一次性医用胶贴贴敷针孔,局部避免沾水。15d穴位埋线1次,共完成6次穴位埋线。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指标 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PG)、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
4.2 次要指标 记录患者腰围、体重、体重指数(BMI)及糖尿病前期中医症状积分[5]。
4.3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
4.4 安全指标 包括生命体征、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及记录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感染、过敏、硬结、疼痛、全身反应、腹泻、感冒、睡眠障碍等。
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者,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符合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P>0.05代表无显著性差异,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治 疗 前,2组 患 者 治 疗 前FBG、2hPG、FINS及HbA1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PG、2hPG、FINS、HbA1c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FPG、2hPG、FINS、HbA1c水平比较(±s)
表1 2组患者FPG、2hPG、FINS、HbA1c水平比较(±s)
组别 治疗前后 FPG/mmol·L-1 2hPG/mmol·L-1 FINS/μU·mL-1 HbA1c/%治疗组 治疗前 6.37±0.30 10.05±0.87 24.22±0.59 6.11±0.26治疗后 4.83±0.60 7.63±0.46 15.51±0.79 5.30±0.56对照组 治疗前 6.45±0.18 10.26±0.45 23.93±0.76 6.17±0.24治疗后 5.76±0.46 8.50±0.77 17.21±1.03 5.77±0.43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围、体重、体重指数、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前腰围、体重、体重指数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围、体重、体重指数及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腰围、体重、BMI、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表2 2组患者腰围、体重、BMI、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组别 治疗前后 腰围/cm BMI/kg·m-2 体重/kg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 治疗前 92.47±3.57 25.88±1.42 64.70±4.43 53.63±2.86治疗后 83.27±6.93 22.06±2.46 55.67±5.50 36.00±3.90对照组 治疗前 93.83±3.44 26.55±1.27 66.67±4.85 52.97±2.74治疗后 87.03±6.20 23.40±2.39 58.77±5.55 40.47±5.45
3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Ghrelin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hrelin水平均有所回升,且治疗组回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Ghrelin水平比较 (±s)
表3 2组Ghrelin水平比较 (±s)
治疗前/ng·ml-1 治疗后/ng·ml-1治疗组 8.36±1.58 17.20±3.20对照组 8.84±2.13 15.35±2.82
4 治疗组埋线后不良反应记录
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埋线后共记录到6种术后反应。主要为饮食抑制,其中有食欲不振,胃脘部饱胀;局部不适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血肿、淤青,1例出现全身肌肉酸痛。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发热和局部感染情况。
讨 论
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IGR),是血糖水平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状态,很多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但若能在这一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糖耐量,对减少糖尿病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糖尿病前期阶段已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β细胞功能缺陷[6、7]。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一种胃肠道的肽类激素,具有生长激素释放活性,能改变葡萄糖和胰岛素代谢、血压水平、脂肪生成和炎症等过程。Ghreli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减退有一定的相关性[8-11]。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前期诊疗标准》,中医学将糖尿病前期归属于“脾瘅”范畴[12]。《素问·奇病论》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云:“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脾瘅为长期进食肥甘厚味酒酪之属,致脾胃气机运化失常,水谷精微吸收输布障碍,即所谓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前期主要是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口服药物等方式。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主张“不治己病治未病”,通过辨证论治运用针药对人体进行调节,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研究证明,中药和针灸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13-17]。针灸《灵枢·逆顺》篇指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灵枢·根结》提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本研究取穴思想为赖氏“通元针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18-19]。取百会、印堂等督脉经穴及背俞穴调节人体脏腑神气,以通督养神;腹部任脉穴位调节人体元气,蓄养真气,以引气归元。通元针法以阴阳为纲,通过调节全身阴阳及五脏气血功能来治疗慢性疾病,以达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发挥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正气,以助阳化气,抑阴散凝。
本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存在胰岛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Ghrelin水平下降,通过穴位埋线的干预,可降低各项血糖指标,降低胰岛素水平,增加正常血糖的回归,并且对于体重、腰围的调节作用明显,还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中医症状。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体内Ghrelin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产生积极的影响。穴位埋线后出现局部疼痛、淤青、血肿及全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与埋线手法、埋线线体材质及患者本身体质相关,全部病例无1例出现发热、局部感染,但可能会出现食欲抑制,脘腹饱胀的感觉,这对于控制热量,维持体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内经》云:“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穴位埋线是针刺的延伸,具有延长针刺的作用,既可以弥补了传统针刺时间短,就诊次数多、易复发等缺点[20],又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干预糖尿病前期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糖尿病前期是一个病情不稳定的临床阶段,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观察,国际临床试验干预期普遍在3年以上,而本试验观察时间短,对于糖尿病发生率、转正常率未能做出比较,应通过更长时间的观察进行进一步评价。其次样本量不足,缺乏多中心研究,故今后可以开展更大样本、更长周期随访的临床观察,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为针灸干预糖尿病前期提供更充分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