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应用
2022-07-14张春美
张春美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6 )
0 引言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处在逐年攀升的态势,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人,同比增长4%,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缓解。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积极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然而,纵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会发现多数以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实效低、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而随着大数据平台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全面渗透,学生能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由安排时间主动接受知识,带给学生全新学习体验。但线上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面授教学模式。本文旨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也为了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实效,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校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
1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教育部出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课程时间为38课时,但是多数高校在落实时却明显课时不足,而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课时相较于专业课而言仅占极小比例,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位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求职方面的问题,对该课程的不重视会造成其难以具备就业独立分析能力。此外,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开设部门不同,所以无法在教学内容层面形成体系,尤其是职业发展的内容,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现在的课程安排难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发挥有效作用。
1.2 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来讲丰富性不够,尤其是课堂授课中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人指导课,多数为归总行业现有数据,对照PPT进行讲演,统一的教材也无法涵盖所有信息,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水平。此外,授课中必不可少的案例也较为落后,对眼下新形势的分析几乎空白。教师机械式地读PPT、所讲内容跟不上时代,已经成为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刻板印象,学生更希望在课程学习中接收到新内容、新数据以及更专业、更针对性的分析,甚至更多地模拟真实求职过程。但在如今高校在公共教室开展的大班授课模式中,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所谓混合式教学,也即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将混合式教学应用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意味着通过有机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线下互动体验,对学生形成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当然,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简单地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混合”于一体,而是要借助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学习优势,提炼核心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学和各种学习资料的直观呈现,而线下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普遍疑惑,强化师生、生生互动。下文主要结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实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予以分析:
2.1 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主要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该课程教学从整体来看可分成三个阶段,下面便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各个阶段的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其一,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阶段。 顾名思义,该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讲述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以及进行一系列实践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价与认知,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基于职业目标为导向,对自己的在校学习与生活进行合理安排,重点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职业规划做好准备。该阶段教学主要面向刚迈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他们基本上尚未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对大学生活抱有较高期待,并且在专业、职业等方面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教学可通过大数据在线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对各自专业的就业情境进行介绍,宣传基本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详细介绍职业规划流程。此外,借助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而建立档案,进行必要的职业性格测试。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力求能促使大一新生深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同时针对学生中较为典型的职业规划案例展开交流讨论。
其二,就业实务。该阶段的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有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授课和互动,也要在网络在线平台上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内容主要为就业相关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知识等,促使学生能够了解近年来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挥,熟悉就业基本程序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相关手续办理,掌握面试应聘时的技巧,明确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权益以及权益保护途径。如此一来,学生在就业实务阶段不仅能掌握就业理论与方法,还能对个体今后的发展有更理性的思考,主动增强自己的求职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对求职心理进行自我调节,有助于自己今后更顺畅地走向职场,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就业实务阶段的课堂面授和线下模拟实践必不可少,要多多开展与学生的招聘模拟活动,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换。
其三,创业教育。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向学生普及更多职场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所涉及的职业领域,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基于在线平台展开相应的实践尝试。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探索,体验各种职业的分工、要求、发展方向等,可开展更多实践比赛类活动,通过设置实习环节让学生体验,走向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亲身获得对职场的感知。该阶段的学习空间非常灵活,课程教师可以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实训基地人员以及有创业经验的在校生和校友。学习资源除了在线平台的资源以外,还可在实践操作中提炼出知识经验。
2.2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水平
在当前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教师队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尤为精通以外,更要学会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去输出自己的知识见解与观点,同时具备敏锐观察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涉及领域众多,课程知识体系复杂,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由一名教师完成。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意味着不同教师要负责自己专业的板块,比如在讲述“毕业生心理调适”相关内容时,高校应当安排心理专业教师前来教学指导,能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能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化讲解,不再出现照本宣科的做法;而在讲述高校学生毕业后的权益保护途径与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时,可安排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的教师授课。反之,倘若完全由一位教师负责所有板块内容的教学,那么课程教学大概率会成为“读PPT”,教学质量难有保障。一方面,对在线网络平台的高效应用,需要有完善的硬件设备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设置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身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师,还要多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邀请进入企业人事部门课程教学的管理者,走进课堂进行经验分享,保证学生所学理论能与现实情况有效衔接。当然,高校甚至可直接聘请有课程教学经验的人员成为专业辅导教师,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人才。
2.3 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方法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当中,需要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与互联网在线授课模式进行有机整合,紧随时代发展步伐。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摒弃过去太过陈旧的案例资料,否则会导致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毫无参考意义。所以,可将专业对口的各大企业的最新岗位招聘信息作为案例材料展开分析,在课程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线自学,都应以学生自主讨论和小组思维碰撞为主。同时,对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不能单纯地看期末考试成绩,要更看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所制作的简历情况。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大数据平台观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授课,认识到自身能力与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努力弥补,逐步提高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学习兴趣。
2.4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但混合式教学模式显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区别,是一种集课堂、网络及实践的教学形式,所以鉴于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形式多样的特点,那么其评价体系也一定要考虑更多因素。首先,高校需要构建更加完整且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需要以网络在线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线上与线下的评价,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小组成员互评,评价内容则聚焦过程评价和日常评价,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小组成员对彼此的表现更加清楚,所以他们之间的互评更具参考性。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需要关注对学生多维度考察,除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进步外,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促使其职业素养及创业能力有所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现实需求,进行专题式讲授,并且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学习时间更加灵活。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幼儿,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全新教学方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为迈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