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2010年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2-07-1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器墓葬老牛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沪陕高速西安至商洛段高速公路建设,2010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专业人员对老牛坡遗址路段发现的夏商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22座商代墓葬,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燎原行政村,东与蓝田县交界,西距市中心约21公里。遗址主要分布在灞河北岸的唐家河、老牛坡、许家寺、袁家崖4个自然村范围内。地势东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东南分布,遗址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是一处以商文化堆积为主的大型遗址(图一)。本次发掘的商代墓葬位于老牛坡村西北部台地,墓葬分布散乱,无规律性。

图一 老牛坡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地层关系

这批商代墓葬分布在老牛坡村北台地,地势较高,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大多数墓葬的上半部被破坏,失去了原始开口层位,在①层现代耕土层之下即露出墓葬坑口。极少数墓葬虽开口于②层近代扰土层或③层清代地层下,但也被后代破坏,墓圹残留很浅。

三、墓葬形制

本次发掘的22座商代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形制较小,单人葬,无二层台,有的墓有腰坑,未见葬具痕迹。个别墓无正规墓圹,乱葬于土坑或灰坑之中。墓葬整体保存情况较差,有随葬品的墓仅有9座。根据墓葬形制的不同,将这批墓葬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大类。

(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共18座。其中带腰坑墓4座,无腰坑墓14座。

1.腰坑墓,4座。编号为2010SXLⅡM1、2010SXLⅠM2、2010SXLⅠM14、2010SXLⅠM18。

2010SXLⅡM1 位于ⅡT0110西南角,开口于①层下,开口距地表约0.22米,打破H41。墓向130°。墓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色较浅,夹杂红色斑点,土质较致密,含有较多料姜石颗粒。墓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2.5、宽0.63~0.75、残深0.2米。人骨保存很差,头骨已成碎片,散在器物之间;下身仅残留两截小腿骨,骨质疏松;年龄、性别不详。距墓室南壁0.7米处有一椭圆形腰坑,长0.24、宽0.16、深0.25米,填土为灰褐色,包含有动物骨骼(图二)。

图二 2010SXLⅡM1平、剖面图

随葬品有陶缸、罐、鬲、豆各1件。

2010SXLM14 位于遗址ⅠT0304的东北角,开口于②层下,开口距现地表0.35米。墓向为40°。墓坑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松散。墓室长2、宽0.46~0.48、残深约0.07~0.12米。无葬具痕迹。单人俯身直肢,头向东北。骨骼保存状况较差,经鉴定,墓主年龄约35~40岁,性别不详。

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平面呈椭圆形,长0.39、宽0.2、深0.13米。其内填土呈灰褐色,底部清理出小块朽骨、陶片及小石块等。经鉴定,小块朽骨为狗骨(图三)。

图三 2010SXLⅠM14平、剖面图

随葬品仅有陶鬲1件,位于墓主骨架右肩处。

2010SXLⅠM18 位于遗址ⅠT0405东部,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开口距现地表0.2米。墓向为30°。墓坑填黄褐色五花土。墓室长1.6、宽0.44、残深约0.4米。单人仰身直肢,头向北,无葬具痕迹。骨骼腐朽严重,仅存头骨和下肢骨,经鉴定为男性,年龄约45岁。

腰坑位于墓底中部,圆角长方形,长0.45、宽0.2、深0.25米,内有狗骨架一具(图四)。

图四 2010SXLⅠM18平、剖面图

墓坑底部东侧有一小龛,内置残陶鬲1件。

2.无腰坑墓,共13座。编号为2010SXLⅠM3、M4、M5、M8、M9、M12、M15、M17、M19、M20、M22(空)、M23、M24。

2010SXLⅠM3 位于遗址ⅠT0408西部,开口于①层下,距现地表约0.2米,底部打破生土。墓向75°。墓坑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墓室长1.9、宽0.48、残深0.45米。单人俯身直肢,头向东北,面侧向右。骨骼保存状况较好,根据其头骨、盆骨以及臼齿的磨损程度等情况判断,墓主为一20~24岁的男性。未见葬具痕迹,无随葬品(图五)。

图五 2010SXLⅠM3平、剖面图

2010SXLⅠM5 位于遗址ⅠT0306中部偏北处,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0.28米。打破生土。墓向138°。墓坑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硬。墓口长2.18、宽0.6~0.66米,开口以下深0.52米。墓圹南北两壁基本垂直,东西两壁下部略内收,宽0.56~0.6米。单人仰身直肢,无葬具痕迹;头向东南,面向上略侧向左。骨骼保存较好,经鉴定为年龄40~44岁的女性(图六)。

图六 2010SXLⅠM5平、剖面图

随葬品3件,陶鬲、罐、缸各1件,均位于墓主头部前端的墓坑壁下。

2010SXLⅠM8 位于遗址ⅠT0309的西南部,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约0.25米,打破生土。墓向为50°。墓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松散。墓室长1.7、宽约0.45~0.5、残深0.15米。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东南,无葬具痕迹。骨骼保存较好,年龄24~26岁,性别为女性。

随葬品有残陶鬲1件,位于墓主头骨左侧;陶片1块,位于骨架胯骨之上(图七)。

图七 2010SXLⅠM8平、剖面图

2010SXLⅠM20 位于遗址ⅠT0802的东部,与M19基本呈东西向并列,西北距M19仅0.9米,两墓应有一定的关系。墓葬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1.1米,打破生土。墓向为30°。墓内填土为五花土。墓室长1.5、宽0.6、残存深度0.2~0.25米。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侧向西。无葬具痕迹,无随葬品。骨骼保存较差,脚骨残缺,经鉴定为6~7岁的小孩,性别不详(图八)。

图八 2010SXLⅠM20平、剖面图

2010SXLⅠM24 位于遗址ⅠT0904中部偏西处,开口距地表1.19米,被H109叠压并打破。墓向265°。墓坑填土为深褐色花土,土色较纯净,土质较硬。墓室长1.65、宽0.4、残存深度0.18米。坑壁较规整,底面平,可见少许朱砂痕迹,无葬具。单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侧向南。骨骼保存较差,左腿骨骼被H109破坏,经鉴定为男性,年龄50岁以上(图九)。

图九 2010SXLⅠM24平、剖面图

随葬品3件,其中陶罐、杯各1件,放置于墓主右腿外侧;蚌片1块,位于腰部。

(二)乱葬墓

共3座。编号分别为2010SXLⅠM7、2010SXLⅠM13、2010SXLⅠM25。

2010SXLⅠM7 位于遗址ⅠT0207的南部偏西处。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距地表约0.2米。墓向(头向)正北。墓室平面呈刀把形,竖穴土坑。填土为花土。墓葬残深约0.1米,底面平整。北部大体呈东西向的长方形,较宽大,东西长0.65~0.95、南北宽0.8米;西部朝南挖出长0.45、宽0.3~0.35米的土槽。南北总长1.25、东西总宽0.95米。内葬一人,侧身屈肢,头向北,仰面朝向西北,上肢屈肘手置下颌处,两腿略弯曲。无葬具痕迹,亦无随葬品。人骨保存较完整,经鉴定为9~10岁的男童(图一〇)。

图一〇 2010SXLⅠM7平、剖面图

2010SXLⅠM11 位于遗址ⅠT0408北部,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0.3米,打破H8。墓坑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墓葬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土坑,长约0.9、宽约0.66、残深0.4米。单人屈肢,头向东南,身体向右侧蜷曲,面向不清。头顶骨位于墓坑的西端,下颌骨位于墓坑的东端。根据其头顶骨、盆骨以及臼齿的磨损程度等情况判断,为18~19岁的男性(图一一)。

图一一 2010SXLⅠM11平、剖面图

无葬具痕迹,在头骨右侧坑边有1件残陶豆柄。

2010SXLⅠM25 位于遗址ⅠT0508的南侧中部。墓葬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0.2米,东北侧打破G1,西南侧打破生土。坑内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松散。墓向130°。墓葬为不规则的椭圆形灰坑,长2.02、宽1.78、残深仅约0.1米。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南,面朝上。骨骼保存较差,年龄35~40岁,性别不详(图一二)。无葬具,无随葬品。

图一二 2010SXLⅠM25平、剖面图

四、随葬器物

本批墓葬仅9座墓有随葬品,共出土陶器、卜骨等17件。其中陶器16件、卜骨1件。

(一)陶器

共16件。器物类型有鬲、豆、罐、缸、杯等。

1.鬲 共6件。1件裆部以下残缺,均为夹砂灰陶。依形制及裆、足部的区别和变化,分为五式。

Ⅰ式 2件。1件残。鬲体呈竖长方形,裆部较高。标本2010SXLⅡM1:1,侈口,斜方唇,腹较深,三袋状足,实足跟较小。颈部抹光,饰一周凹弦纹,腹至足跟饰粗绳纹。口径10.8、通高12厘米(图一三,1;图一四)。标本2010SXLⅠM18:1,腹下部残缺。侈口,方圆唇,束颈较长,深腹。颈部抹光,饰一周凹弦纹,腹饰粗绳纹。口径12.8、残高9厘米(图一三,5)。

图一三 出土陶器

图一四 Ⅰ式鬲(2010SXLⅡM1:1)

Ⅱ式 1件。体较高,裆部变低。标本2010SXLAM1:1,侈口方唇,束颈,腹较深,尖裆,三袋状足间距较小,实足跟较粗。颈部绳纹轻抹,饰二周凹弦纹,腹至足跟饰细绳纹。口径10、通高13厘米(图一三,2;图一五)。

图一五 Ⅱ式鬲(2010SXLAM1:1)

Ⅲ式 1件。体较肥,裆部较低。标本2010SXLⅠM14:1,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弧裆,三袋状足,无实足跟。颈部绳纹抹光,腹至足跟饰绳纹。口径11.6、通高13.2厘米(图一三,4;图一六)。

图一六 Ⅲ式鬲(2010SXLⅠM14:1)

Ⅳ式 1件。体较矮,弧形裆。标本2010SXLⅠM5:3,侈口圆唇,束颈,腹较浅,弧裆较高,三袋状足,无实足跟。颈部绳纹抹光,腹至足跟饰绳纹。口径10、通高11厘米(图一三,3;图一七)。

图一七 Ⅳ式鬲(2010SXLⅠM5:3)

Ⅴ式 1件。体较宽,整体呈横长方形,低裆。标本2010SXLⅠM8:1,侈口,斜圆唇,束颈,腹较浅,弧裆低矮,三袋状足,锥状实足跟较粗短。颈部抹光,腹至足跟饰绳纹。口径11.2、通高12厘米(图一三,6)。

2.豆 共3件。1件残甚,均泥质灰陶。依豆盘及圈足形制区别,分为三式。

Ⅰ式 1件。豆盘较深,圈足较粗。标本2010SXLⅡM1:2,侈口,窄平沿,盘壁斜直内收,平底;盘、柄有分界;圈足较高,喇叭口。豆盘素面,圈足上、下各饰两周凹弦纹。通高11.6、豆盘口径10、圈足底径7.6厘米(图一三,7;图一八)。

图一八 Ⅰ式豆(2010SXLⅡM1:2)

Ⅱ式 1件。豆盘较浅,圈足较粗。标本2010SXLAM1:2,敞口,窄斜沿,盘壁斜度较大,平底;盘、柄分界明显;圈足较高,喇叭口。豆盘素面,圈足上、下各饰两周凹弦纹。通高12.8、豆盘口径11.4、圈足底径7.2厘米(图一三,9;图一九)。

图一九 Ⅱ式豆(2010SXLAM1:2)

Ⅲ式 1件。标本2010SXLⅠM11:1,仅存圈足部分。圈足较粗壮,喇叭口。圈足中部饰两周凹弦纹。残高10、底径12.8厘米(图一三,8)。

3.罐 4件。依罐体形制的不同,分为四型。

A型 1件。三系罐,泥质灰陶,体型较小。标本2010SXLⅠM24:1,侈口斜沿,矮领近无,圆折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较大。肩、腹部交界处等距分布三贯耳形系。罐体上沾有红色朱砂痕迹;肩部饰数周凹弦纹、间饰一周锥刺圆点纹;下腹饰竖向绳纹,近底处抹光。通高9、口径7.2、底径7.8厘米(图二〇,1;图二一)。

图二一 A型罐(2010SXLⅠM24:1)

B型 1件。深腹罐,夹砂灰陶。标本2010SXLⅡM1:3,体瘦高;侈口圆唇,短束颈,折肩深腹,腹部弧内收,平底较小。颈部抹光;肩、腹及底部满饰绳纹;肩、腹部加饰三组凹弦纹。通高20.6、口径10.4、底径8.8厘米(图二〇,3;图二二)。

图二二 B型罐(2010SXLⅡM1:3)

C型 1件。高领罐,夹砂灰陶。标本2010SXLAM1:3,侈口圆唇,领壁斜直,斜肩下折,上腹壁弧形外鼓,下腹斜内收,大平底微内凹。颈、肩、腹饰较细的绳纹。通高16.8、口径10、底径10.6厘米(图二〇,5;图二三)。

图二三 C型罐(2010SXLAM1:3)

图二〇 出土陶器、卜骨

D型 1件。侈口罐,夹砂灰陶。标本2010SXLⅠM5:1,侈口外斜较大,呈喇叭口形,圆唇,束颈,广斜肩下折,腹壁斜内收,小平底。颈、肩部素面,上有一刻划“十”字符号;肩部以下饰竖向绳纹,并加饰两组共六圈凹弦纹。通高19.8、口径11.6、底径7.2(图二〇,6;图二四)。

图二四 D型罐(2010SXLⅠM5:1)

4.缸 2件。根据形制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侈口缸,夹砂灰陶。标本2010SXLⅡM1:4,大口外侈,圆唇,束颈,深腹,上腹稍外鼓,下腹斜内收,大平底。上腹部饰六周凹弦纹及拍印方格纹;下腹部饰绳纹,近底部绳纹被抹光。通高16.6、口径15.6、底径9.6厘米(图二〇,2;图二五)。

图二五 A型缸(2010SXLⅡM1:4)

B型 1件。敞口缸,夹砂褐陶。标本2010SXLⅠM5:2,大口微侈,圆唇,上腹壁较直,下腹斜直内收,大平底稍内凹。腹壁饰较粗的竖绳纹。通高16.6、口径14.8、底径10.8厘米(图二〇,4)。

5.杯 1件。泥质灰陶,做工较粗。标本2010SXLⅠM24:2,大口稍侈,圆唇,腹壁斜内收,平底,通体素面。口沿上部沾有红色朱砂痕迹。通高7、口径4.8、底径3.3厘米(图二〇,7;图二六)。

图二六 陶杯(2010SXLⅠM24:2)

(二)卜骨

1件。残。标本2010SXLⅠM15:1,为牛肩胛骨加工而成,长39、宽7~20厘米(图二〇,8)。

五、结语

1.墓葬分期及年代

这批墓葬因该地平整土地和晚期破坏,均失去原始开口层位,墓葬之间也无打破关系,墓葬与其他遗迹的关系方面,仅有以下五组数据:ⅡM1→ⅡH41;ⅠH22→ⅠM2;ⅠM11→ⅠH8;ⅠH109→ⅠM24;ⅠM25→G1。其中H22打破M2,因二者均无出土器物,所以无法准确判断各自的时代,仅知H22晚于M2;M25打破G1这组关系,M25无随葬品,G1时代为夏代,故只能表明M25晚于夏代。其余三组遗迹关系,因打破或被打破的墓葬或灰坑均出有陶器等,故可作为这3座墓葬分期的主要依据。其中,ⅡM1→H41这组关系,H41出有典型的本次发掘的老牛坡遗址商代文化二期前段的陶鬲等器物,说明ⅡM1晚于二期前段;但ⅡM1出土的陶器鬲、豆、罐、缸的形制特征又早于三期的同类器,故将ⅡM1的年代定在二期后段。M11→H8,根据H8的出土陶器特征,其年代为商代文化二期,而M11出土的陶豆柄的形制与三期陶豆的柄相同,所以M11的年代为商代文化三期。H109→M24,H109的年代为商代文化一期晚段,且M24出土的陶三系罐和桶形陶杯也具有早于一期晚段的形制特征,故将M24的年代定在一期前段。上述3座墓葬年代的确定为其他几座出有陶器的墓葬提供了分期断代的参考,同时根据与《老牛坡》考古报告出土商代陶器的比对分析,对这批出土陶器的墓葬分期如下。

第一期:ⅠM24;第二期:ⅠM18、ⅡM1;第三期:AM1、ⅠM5、ⅠM8、ⅠM11、ⅠM14。其中第三期墓葬中的AM1、ⅠM14的年代要早于ⅠM5、ⅠM8、ⅠM11。上述三期墓葬的年代分别相当于殷墟商文化陶器分期的一、二、三、四期和《老牛坡》考古发掘报告商文化分期的三、四、五期。

2.随葬器物组合

这批墓葬仅9座墓出有随葬品,除去1座只出1件卜骨的墓,其余8座墓葬出有数量不等的陶器,但陶器成组合的墓仅有4座。其中ⅡM1陶器组合为:鬲、豆、罐、缸;AM1陶器组合为:鬲、豆、罐;ⅠM5陶器组合为:鬲、罐、缸;ⅠM24陶器组合为:罐、杯;其余4座墓仅出1件鬲或1件豆(圈足),不成组合。总体来看,器物组合主要以鬲、豆、罐为主,其他墓葬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而已。

3.墓葬等级和墓主身份

老牛坡遗址2010年发掘的这批商代墓葬,总体保存状况较差,墓圹部分被破坏较甚,没有发现葬具痕迹,大部分墓没有任何随葬品,个别墓葬甚至连基本的墓圹都没有,乱葬于土坑或灰坑之中,说明这批墓葬的等级较低,墓主大多为平民,个别墓主是贫民或奴隶身份。

2010年发掘的这批墓葬,进一步丰富了老牛坡遗址商代墓葬的资料,对深入研究老牛坡遗址的聚落布局、考古学文化、墓葬结构、丧葬习俗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发掘领队:岳连建

参加发掘:岳连建 侯宁彬 张天恩 王占奎 孙秉君 王志友 丁 岩 李 恭 张 伟 田有前 刘 军

资料整理:岳连建 程蕊萍

绘 图:屈琳霞 岳永军

照 相:石 磊 李新宇

执 笔:岳连建

[1]刘士莪.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C]∥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1-90.

[3]同[1].

猜你喜欢

陶器墓葬老牛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喝点小酒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牧童与老牛
老牛的田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发生在太空中的首次“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