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文帝霸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2022-07-1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2年3期
关键词:江村陵园平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霸陵是西汉第三代皇帝—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世传其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凤凰嘴”(图一)。1949年以后,霸陵进行过3次重要的考古工作:196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任家坡村西的一批小型从葬坑;198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霸陵陵区进行了调查、勘测; 2006~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勘探发现了窦皇后陵西侧的江村大墓,这些工作为霸陵考古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以来,汉陵考古队两度对霸陵陵区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勘探和小面积的试掘验证工作,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基本掌握了霸陵的陵区范围、形制布局、文物遗存情况,取得了重要收获。

图一 霸陵陵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凤凰嘴”

“凤凰嘴”为白鹿原西部面向灞河凸出的黄土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办毛窑院村西南。其整体呈缓坡状,长约650、宽约140~280米,最大坡度48.2°。“凤凰嘴”地貌峻秀,植被茂密。“凤凰嘴”下现存清代石碑9通、石碑座2件,石供桌1件。石碑整体为南北向排列,共3排。其中5号碑文为毕沅所书,碑身立于赑屃座上,为石灰岩质地,风蚀较严重,正面平整,背面雕凿痕迹明显。碑身高2.7、宽1、厚0.2米。碑侧刻有纹饰,碑文右侧竖刻:皇清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中部竖刻:汉文帝霸陵;左侧竖刻: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 知咸宁县事丁尹志立石。其余石碑,规模大者高2.2、宽0.9、厚0.2米,最小者,高1.5、宽0.6、厚0.2米。从碑文内容看,均为记述皇帝遣大臣祭祀霸陵之事,时代最早为康熙七年(1668年),最晚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图二)。

图二 “凤凰嘴”外景

2011年,汉陵考古队对“凤凰嘴”进行了大规模勘探,现分别以“凤凰嘴”顶部、山坡段地层为例说明。

1.“凤凰嘴”顶部局部地层(图三)

图三 “凤凰嘴”顶部勘探地层堆积剖面图

第①层 表土层。厚0.3米,结构松散,呈浅黄色,含较多的植物根茎和少量的料姜石块。

第②层 堆积层。厚0.3~1米,局部分布,含较多的料姜石块和红褐色土块。

第③层 垆土层。厚0.5~0.9米,呈红褐色,含大量的料姜石块和黄白色土块。该层下为黄褐色生土,局部为料姜石层。

2.“凤凰嘴”坡段局部地层(图四)

图四 “凤凰嘴”坡段勘探地层堆积剖面图

第①层 表土层。厚0.3米,呈浅黄色,含较多的植物根茎和少量的料姜石块。

第②层 堆积层。厚0.2~0.3米,呈灰褐色,含较多的料姜石块。

第③层 垆土层。厚0.5~0.6米,呈红褐色,含大量的料姜石块。该层下为黄褐色生土,含较多的料姜石和小石块。

堆积层为山体滑坡形成的自然堆积,垆土层为汉代以前自然形成的堆积。勘探结果表明,“凤凰嘴”区域地形复杂,地层为多次山体滑坡形成的自然堆积,未发现汉代陵墓遗存。

二、陵区布局

霸陵陵区主要由霸陵陵园、陪葬墓区、其他遗存三大部分组成,面积约25平方千米。其中霸陵陵园位于陵区东部,是整个陵区的核心部分,陪葬墓和其他遗存位于陵区的西、南部(图五)。

图五 霸陵陵区文物遗迹分布图

(一)霸陵陵园

霸陵陵园整体呈东西向长方形,由外园墙、江村大墓、窦皇后陵、陵园内建筑遗址、外藏坑、祔葬墓等组成。其中,江村大墓位于陵园西部偏北,窦皇后陵位于陵园东北。建筑遗址中,3处位于江村大墓及窦皇后陵园的北侧,1处位于窦皇后陵园南侧。陵园内祔葬墓位于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之间(图六)。

图六 霸陵陵园文物遗迹分布图

1.外园墙

外园墙平面呈整体呈东南—西北向的长方形,复原残长1206、宽863米,地表无任何遗迹。北墙南距江村大墓约330米,残存2段,长度分别为308、108米,宽3.5~4米,其东端连接3号建筑遗址;东墙西距窦皇后陵封土193米,残存3段,长度分别为106、57、111米,宽3.5~4.8米;南墙北距江村大墓约490米,残存3段,长度分别为115、334、67米,宽3.5~4.5米;西墙位处白鹿原西坡,水土流失及平整土地等原因,已无迹可寻。

为了探明霸陵外园墙的形制结构,我们对其进行了试掘。试掘点位于江村大墓东北约720米处,东南距窦皇后陵约280米,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地势。

夯筑墙体叠压于堆积层下,筑于汉代垫土层之上,未发现墙基。墙体平面呈东西向长条形,剖面呈梯形,发掘长度5、宽3.4~3.57、残高0.66~0.95米。墙体由深褐色黄土夯筑而成,含零星五花土块,现存夯层为10层,层厚0.07~0.1米,夯窝直径约0.07、深约0.01米(图七)。

图七 霸陵外园墙试掘平、剖面图

2.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于江村东侧约900米的白鹿原上,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地势高敞。勘探表明,江村大墓西南区域有一处大约280米见方的垫土范围,垫土由北向南随地势的变化逐渐增加,厚度约0.5~9米。垫土为较致密的黄、褐色土,经夯打,夯层厚约0.5~0.6米。其它区域地层基本一致,由第①层耕土层、第②层堆积层、第③层垆土层及生土层组成。

(1)石围界

江村大墓四周未发现园墙遗迹,但有一圈用河卵石平砌的铺石遗迹,暂名“石围界”。南北残长396、东西残长393、宽1.3~1.5米,复原长度为423米,距江村大墓墓室约160米。

为进一步了解石围界形制,我们对北侧的石围界进行试掘,试掘点位于江村大墓以北158米处。石围界在汉代文化层上修筑,叠压于堆积层下。遗迹整体呈东西走向,长约1.6、宽1.2~1.4、距地表深约1.9米。其中南北两侧河卵石均为竖立状,应为石围界的南、北边线。边线内的河卵石均为南北向平铺而成,一般为5~6列。单体河卵石基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3、厚0.07~0.15米。石围界下部分为垫土,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状,土色浅黄,土质略密实,厚0~0.2米(图八)。

图八 江村大墓北段石围界试掘点平、剖面图

(2)门址

勘探资料表明,江村大墓石围界外侧中部发现有门址,与石围界基本平行,距石围界1.3~3米。其中东、北两侧门址保存相对较好,西、南两侧破坏严重,仅余少量夯土遗迹。

东门址位于石围界以东2米,西距墓室163米。叠压于堆积层下,打破垆土层及生土。遗址由两座南北对称的“凸”字形夯土基址组成,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通长89.5、宽6.3~16.5米,中间为门道,宽1.5、进深6.3米。在北阙西南、南阙西北发现一组对称分布的柱础石,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距地表约0.5、边长0.7~1米。门阙夯土距现地表深约0.7、残存厚度1.3米左右,夯层不明显(图九)

图九 江村大墓东门址平、剖面图

北门址位于石围界以北2.2米,南距墓室165米。由两座东西对称的“凸”字形夯土基址组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通长88、宽9.3~16.1米,中间为门道,宽1.9、进深6.2米。夯土距现地表0.5、残存厚度约0.7米,夯层不明显。

(3)墓葬形制

江村大墓位于石围界内中心位置,地表未发现封土,整体呈圜丘状,石围界四隅海拔高度分别为:东北760、西南755、西北752、东南757米,墓室中心为765米。墓葬坐西向东,方向115°。为“亚”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墓道位于圹四边中部,平面均呈梯形,底部为斜坡状。东墓道长134.5、宽9.7~40.2米,东端开口距地表约1.3~1.5米;西墓道长46.7、宽6~30.8米,西端开口距地表4.5米;北墓道长36.5、宽7.8~31.3米,北端开口距地表1~1.8米;南墓道长32.7、宽9.7~40.2米,南端开口距地表3~4米。墓道内填灰褐、红褐色五花夯土,土质坚硬,含少量料姜石。

墓室平面基本呈方形,南北长约74.5、东西宽约71.5、深27~30米。开口向下1~6.8米为五花夯土,6.8~13米为青膏泥,13~16米为黄褐色夯土,16~21米为深青色夯土,21~24米为木炭层,木炭层下为木椁(图六)。

(4)外藏坑

江村大墓周围发现外藏坑114座,其中74座基本呈放射状分布于墓室四周,即东侧19、南侧17、西侧18、北侧20座;每侧外藏坑基本上相互平行,靠近墓室一端几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墓室东西两侧的外藏坑为东西向,南北两侧为南北向。外藏坑开口于堆积层下,打破垆土层及生土,距地表0.5~1.3米不等,平面多为长条形,最长的可达92.3、最短仅3、宽1~10.4米、坑深5.3~10.5米。坑内多发现有板灰、木炭、漆皮、陶器残片等。

在江村大墓西南角有一组小型外藏坑,开口距地表约4.6~6.5米,均叠压于江村大墓西南区域垫土层下。平面均为长方形,共5排35座,其长度2~3米不等,宽2米左右。

另外,在江村大墓东墓道北侧有5座南北向的外藏坑,东西排列,长8~15、宽3~5米,其南侧均带有坡道,3座为梯形坡道,2座为曲尺形(东折)坡道。

3.窦皇后陵

窦皇后陵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任家坡村南,由皇后陵园、封土、墓道、墓室、外藏坑组成(图一〇)。

图一〇 窦皇后陵遗迹平面布局图

(1)窦皇后陵园

窦皇后陵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偏南,墓穴位于封土之下。陵园墙体整体保存较差,地表已无任何遗迹。勘探发现陵园西墙、南墙残段,后陵陵园的北墙、东墙则共用了霸陵外陵园的北墙和东墙。西墙位于后陵以西约129米处,北部和中部压于公路下,残长44、复原长度332米,宽4~6、夯土距地表1~1.3、厚1.1米;东侧区域散布少量砖瓦残块;南墙位于后陵以南约130米处,残长102、复原长度313米,宽6~8、距地表0.6、厚1~1.5米。

(2)门址

窦皇后陵共发现北侧、西侧、南侧的三处门址。北门址位于窦皇后陵园北墙中部,东连3号建筑遗址。门址平面略呈长方形,距地表1、长约75、宽6.2~17.2、残存厚度1.4米。南门址与后陵南墓道相对,平面呈“中”字形,分为三段,东、西两段平面呈长条形,中段向两侧外凸。门址长75、宽6.8~17.2米,夯土距地表0.7、厚约0.8米,夯层不清晰。西门址位于西墙中部偏南位置,门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残长61、宽6.8米,其外侧中部内凹,宽约5米。门址夯土距地表2.4、残存厚度0.6米。周围散布少量板瓦、筒瓦及方砖残片。

(3)陵墓封土与墓葬形制

后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53、南北宽137米;顶部东西长35、南北宽30米,封土现高28米。

后陵封土四周中部各发现一条墓道,平面呈梯形,底部斜坡状。其中东墓道勘探长77、宽6~23米,东部底距现地表深约1.5米,西部发现大量积水,无法继续勘探,具体深度不详;西墓道勘探长10、宽6~9.6、底部距地表深7~9.8米;南墓道勘探长32、宽6~17.2、底部距地表深2.2~13米;北墓道勘探长20、宽6~13.4、距现地表深约7~12.5米处发现大量积水,具体深度不详。墓道内填五花夯土,含料姜石块。

勘探表明,窦皇后陵西、北区域有一处东西280、南北(残长)364米的垫土范围,厚度约3~7米。其中,在西墓道、北墓道外围发现夯土区域各1处,平面为长方形,长45~56、宽33~48、深2~4米,墓道打破该夯土区域。墓室因压于封土之下,无法勘探,情况不详。

(4)外藏坑

窦皇后陵封土周围分布有13座外藏坑,其中西侧8座、南侧3座、北侧2座。封土西侧外藏坑,均为东西向,封土南北两侧的外藏坑为南北向。外藏坑平面呈长条形,最长的有54米,最短的仅5.2米,宽度2~8.3米,多在4米左右。外藏坑开口距地表1~4.5、坑深3~7米。坑内填土多为深褐色,部分含有料姜石块,发现的遗迹遗物有板灰、木炭、漆皮、骨渣等。

4.陵园内外藏坑

除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周围外藏坑之外,陵园内还有33座外藏坑,分别位于江村大墓东南、西南及西侧。

东南侧外藏坑,西北距江村大墓约350米,共发现东西向14排、22座,平面主要为长条形,最短者8米,最长可达380余米,宽4.5~7、深4~8米,外藏坑内可见有板灰、漆皮、陶俑、铜镞等。

西南侧10座,东北距江村大墓中心约370米,南北向成排分布,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间距约1米,外藏坑长3~4、宽1.2~1.5、深6.8~16米,坑底见板灰、漆皮等。

西侧1座,东距江村大墓约260米,平面呈南北向长条形,长80、宽2.9~5、深6.5米,坑体底部见板灰、朽木、漆皮等。

5.陵园内祔葬墓

祔葬墓位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之间,东距后陵封土280米。平面呈“甲”字形,无封土,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通长55米。墓道位于墓室东部,方向115°。墓道开口距现地表约0.3米,平面呈梯形,底呈斜坡状,长36、宽3.8~14.4、深1~11.2米。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9、深13.5米,底部见板灰,内填五花土,含料姜石块。墓室上方发现1座南北向长方形外藏坑,长8、宽1.2、深约4米,打破墓室。坑内填土经夯打,底部发现板灰、漆皮等。

6.建筑遗址

本次勘探共发现建筑遗址4处。1处位于江村大墓以北,其余均围绕窦皇后陵分布。

1号遗址 位于江村大墓北门阙以北约35米处,平面呈“T”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呈东西向长条形,长150、宽30米;南部略呈长方形,东西64、南北30米。夯土距地表0.5~0.7米,夯土较为致密,厚约0.2~0.7米,含大量板瓦、筒瓦、铺地砖残片。

2号遗址 位于窦皇后陵封土西北约137米,平面呈曲尺形,南北长71~120、东西宽68~110米,夯土距地表1.1米,土色灰褐,夯土厚0.4~0.5米,含板瓦、筒瓦、方砖、条砖残片。

3号遗址 位于窦皇后陵封土东北约170米,整体保存较差。其中北侧、东侧因人为开垦农田、自然滑坡等因素破坏殆尽。残长148、宽119米,夯土距地表0.3~1.2米,呈深褐色,厚0.3~0.8米。

4号遗址 位于窦皇后陵封土以南约340米,保存较差。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64~140、南北宽39~102米,为灰黄色夯土,夯土现地表0.5~1米见夯土,厚0.2~0.7米。

(二)陪葬墓区

霸陵陵区共发现了2处汉代大型墓葬区,其中一处位于江村大墓西北3000米的马家沟村附近,共有汉墓7座;另外一处位于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的栗家村附近的白鹿原西侧二级台地,共发现4座大、中型汉墓。

1.马家沟汉墓

马家沟汉墓俗称“六个冢”。从早期卫星图片上看,尚存封土多座,整体呈东西向排列。现地表可见封土5座,本次勘探共发现墓葬7座。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M2~M5(图一一)。

图一一 马家沟汉墓平面布局图

M2、M3位于同一座封土下,封土略呈椭圆形,直径13~19、残高7米。

M2 位于马家沟村汉墓最东端,平面呈“甲”字形,南北向,全长51米。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梯形,底呈斜坡状,长33、宽4.5~12、深1~13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18、宽13.6、深15.5米,底部发现0.5米厚的木炭。

M3 位于M2西侧19米,平面呈“甲”字形,南北向,长52米。墓道呈斜坡状,长39、宽5~10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13.5、宽12、深12米,墓室底部有0.6米厚的木炭堆积。外藏坑位于墓室周围,共3座,其中东侧1座,西侧2座;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长10、宽2~4.5、深2~6.5米。夯土基址位于M3墓道西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6、南北宽2.5、夯土厚0.4米。

M4与M5位于同一座封土下,封土保存较差,长约9、南北宽约5、残高约2.4米。

M4 位于M3以西约156米,南北向,长59米。墓道位于墓室北部,长40、宽4.4~12米,墓室长19、宽13、深17.3米,墓室底部有1米多厚的木炭堆积。夯土基址位于M4墓道北侧,平面呈曲尺形,长23、宽13.6米。

M5 位于M4以西27米,平面呈“甲”字形,长64米。墓道位于墓室北部,长47、宽3.8~14.5米,墓室长17、宽15.5、深16米。

2.栗家村汉墓

栗家村汉墓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栗家村西白鹿原二级台地上,东北距江村大墓约3900米。该区域发现汉墓20余座,其中4座规模较大。其中最大者平面为“甲”字形,竖穴土圹木椁结构,长54、墓室边长18~20、深16米。2018~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对其中23座汉墓进行发掘,其中4座大型汉墓,根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推断,应属霸陵陪葬墓。

(三)其他遗存

除了霸陵陵园内的遗迹以外,考古勘探还在陵园外发现外藏坑、陶窑、道路等遗存。

1.外藏坑

陵园外的外藏坑发现两处共67座,位于其南、西两侧。南侧外藏坑位于江村大墓南侧偏西位置,二者间距610米,共发现10座,东西排列,共有3排,平面均为南北向长方形,长5.6~7、宽4~6、深5.5~9米,坑底见板灰、红漆皮、砖块等。

西侧外藏坑位于江村大墓以西约640米的白鹿原西坡。196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区域发掘外藏坑47座,出土陶俑、陶器、动物骨骸等。本次勘探新发现外藏坑57座,整体呈南北向排列,平面均为长方形,最长3.5、最短者为1.1、宽1.4~2.4、深1.7~3.6米,底部有板灰、陶器残片等。

2.陶窑

本次勘探发现陶窑两处共50余座,其中一处10座位于金星村北、鹿鸣路以东的坡地上,北距江村大墓约600米。陶窑整体呈南北向“一”字排列,东西向,窑室在东,操作间在西。窑室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5.7、南北宽4.5、间距约2米。窑室填土中包含大量的红烧土、砖瓦残块。另一处位于江村大墓西部,大多位于江村周边,共3处40余座。陶窑多由操作间、窑室组成。窑室平面有圆形、长方形两种,圆形者直径约2米,长方形窑室一般长5、宽1~3米不等,内填松散红褐色土,含较多砖瓦残片、红烧土块、草木灰等。

3.道路

勘探共发现道路遗存2处。

L1 位于江村大墓西墓道以西约146米处,平面呈长条形,东西向。长约156米,南北宽约8米,距现地表深约0.7~3.7米见踩踏面,厚约0.05米。

L2 位于江村大墓西侧约1800米,南北向,残长860、宽5.5~13米,距地表0.4~1.1米见踩踏面,厚约0.15~0.3米,踩踏土呈灰褐色,含砖瓦残块、草木灰。

4.铺石遗迹

铺石遗迹位于江村西侧约800米、江村生产路以南40米的断崖上,西侧紧邻西商输气管线桩号0281。遗迹平面呈长条形,南北残长10、东西宽约1.5、距现地表深约1.2米(图一二)。

图一二 江村东侧断崖暴露的铺石遗迹(西—东)

三、采集遗物

霸陵陵区采集到大量的遗物,主要有陶俑残块、陶器残片及建筑材料,如铺地砖、板瓦、筒瓦、瓦当等。这些文物主要采集于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周边地区(前缀编号:BL采),以及江村以北的陶窑遗址区一带(前缀编号:BLY采)。现将主要标本介绍如下。

(一)陶俑 4件。泥质灰陶,皆为头、身、足等残块。

俑头 2件。标本BL采:23,陶质较差,表面呈土红色,仅存头顶部分。长发从额际中分拢于脑后上折挽髻于头顶,横插笄,笄残失仅存插孔。残高8.4、两耳对宽8.2、厚8厘米(图一三,1)。标本BL采:25,残存头左侧少许。宽额,立眉,凤眼。长发从额际中分拢于脑后上折挽髻,横插笄,笄残失仅存插孔。额际残存白色彩绘残高8.5、残宽7.8、厚7.8厘米(图一三,2)。

图一三 霸陵陵区采集陶俑

俑身 1件。标本BL采:26,残存上半身,肩部两侧圆面对穿孔。表面施有白色彩绘,彩绘剥落,通体可见黑色斑块。残高15.5、肩宽8.9、厚6.5厘米(图一三,3)。

俑足 1件。标本BL采:19,脚尖及内侧稍残。残长8.4、宽3.2、残高4.6厘米(图一三,4)。

(二)陶器 陶罐、盆等残片,多为泥质灰陶。

陶盆 标本BL采:24,敞口,宽平沿,沿面中部微鼓,斜方唇,斜腹,底残失。腹壁施有竖向细绳纹被抹光,上腹一侧施刻划的方格纹,腹部遍存横竖向刮抹条纹。复原口径约58、残高13.6厘米(图一四,1)。

图一四 霸陵陵区采集陶器

陶罐 标本BL采:27,余口部少许,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矮领,溜肩,鼓腹。口径约27.2、残高9厘米(图一四,2)。

陶器口沿 标本BL采:28,残。敛口,斜方唇,长束颈,内壁散点分布压印的绳纹。残高6.8厘米(图一四,3)。

(三)建筑材料 主要为筒瓦、板瓦、瓦当、砖等。

1.瓦当 11件。多为残块,泥质灰陶。分为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素面瓦当三大类。

文字瓦当 2件。标本BL采:16,边轮较宽,当心不存,一组短复线将残存当面分为两区,两区内残存“乐”“央”二字。当背较平整施有细绳纹。残半径8、边轮宽1.6、厚3厘米(图一五,4)。标本BL采:17,残。仅可见当心外三乳钉、一组短复线及一“极”字,字体不完整。残半径5.5、厚1.5厘米(图一五,5)。

图一五 霸陵陵区采集瓦当拓片

云纹瓦当 8件。依据云纹及当心弦纹可分为二型。

A型 6件。边轮较窄,两组复线将当面分为四区,内区每区有一“L”形图案,外区每格饰单线卷云纹,背素。根据内区图案的变化,可分为二式。

I式 单线“L”形图案。标本BL采:3 ,稍残。近边沿处有一周刮抹凹槽。直径15.3、边轮宽0.7、厚2.5厘米(图一五,1)。

II式 双线“L”形图案。标本BL采:4,直径15、边轮宽1.2、厚3.5厘米(图一五,2)。

B型 2件。羊角云纹,边轮较窄。根据云纹图案变化可分为二式。

I式 标本BL采:7,两凸弦纹将当面分为两区,内区当心为网格纹,外区均匀分布四组羊角形卷云纹,当背较平可见旋割痕。残半径8.5、边轮宽1、厚2厘米(图一五,3)。

II式 标本BL采:8,仅可见外区饰一组半羊角形卷云纹,背素。残半径7、边轮宽1厘米(图一五,6)。

素面瓦当 1件。标本BL采:9,残存少许。当面较平,当背边沿有戳刺纹,附带少许筒瓦。残半径7、厚1.5、残长7厘米(图一七)。

图一七 素面瓦当(BL采:9)

2.板瓦 6件。皆残,泥质灰陶。另有3件陶钉,应为板瓦附件。标本BLY采:6,残存呈不规则状,外饰斜向及交错粗绳纹,内饰左斜粗绳纹几乎被抹光,内部近唇端有一长方形戳印,可辨“右二”两字。残长27.8、宽28.5、厚1.5厘米,印文长1.5、宽1.1厘米(图一六,2)。标本BLY采:5,残存呈长方形,外饰微右斜粗绳纹,近唇端绳纹抹光,内素面。残长11.5、宽22、厚1.2厘米(图一六,4)。

图一六 霸陵陵区采集建筑材料

陶钉 3件。标本BL采:18,圆饼状钉帽,扁圆锥状钉体,钉尖残失。帽径6.2、帽厚1.3、钉体厚1.6、总长3.8厘米(图一六,7)。

3.筒瓦 4件。泥质灰陶,较轻薄。根据外饰绳纹的变化,可分为二型。

A型 瓦面饰竖向中绳纹,根据内饰绳纹变化,又可分为二式。

I式 标本BL采:15,残存末端少部,瓦面饰竖向中绳纹,末端绳纹抹光,内饰布纹,残长27、宽17.2、厚1.2厘米(图一六,3)。

II式 标本BLY采:2,近唇端残失,两侧切割痕明显。瓦面饰竖向中绳纹,末端绳纹抹光,内饰麻点纹,残长37.2、宽17.8、厚1.5厘米(图一六,1)。标本BL采:13,残。瓦面饰斜向中绳纹并有一“右”字戳印,内饰麻点纹。残长10、残宽8.3、厚1.5厘米(图一八)。

图一八 A型Ⅱ式筒瓦(BL采:13)

B型 1件。标本BL采:14,残。瓦面饰左斜竖向粗绳纹并有两条浅凹槽,内饰麻点纹。残长20.5、残宽11、厚1.3厘米(图一九)。

图一九 B型筒瓦(BL采:14)

4.砖 4件。皆为残块,泥质灰陶。分为铺地砖、扇形砖两大类。

铺地砖 2件。根据纹饰变化,分为二型。

A型 1件。标本BL采:12,残存近长方形,正面饰粗回形纹,背素。残长15.5、残宽10、厚3.5厘米(图一六,6)。

B型 1件。标本BL采:11,残存近长方形,一端侧面尖凸。正面饰细回形纹及菱形图案,菱形块中部有一小乳钉,纹饰较细,背素面。长24.2、残宽15.5、厚3.5厘米(图一六,5)。

扇形砖 1件。标本BL采:10,残。薄片扇形,一面较平整,边沿及一侧平齐,一侧呈拐把状。直径约30、厚2厘米(图二〇)。

图二〇 扇形砖(BL采:10)

四、结语

史书记载,汉文帝逝后“葬霸陵”,但汉代文献均未提及霸陵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记载,霸陵在霸水西岸的白鹿原上,此观点一直延续至唐宋时期,如《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等均记载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上。元代《类编长安志》记载:“(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后世沿袭此说,至清代毕沅在“凤凰嘴”下刊石正名。2001年,霸陵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碑即立于“凤凰嘴”下。本次考古工作虽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多次探测“凤凰嘴”,但均未发现汉代陵墓遗存。后在窦皇后陵西侧发现江村大墓,根据其位置、形制、规模,以及与窦皇后陵同处一座大陵园的情况来看,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此次考古工作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霸陵上承西汉早期长陵、安陵的基本要素,下启中期阳陵、茂陵等帝陵规制,是西汉帝陵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其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因此,霸陵形制布局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

领 队:焦南峰 马永嬴

调查勘探:张翔宇 曹 龙 杨武站 朱连华张 挺 王 东 朱晨露

绘 图:丁浩宇 杨养民

拓 片:李亚娥

照 相:朱晨露 丁浩宇

执 笔:马永嬴 张翔宇 曹 龙 朱晨露朱连华

[1] 国家文物局.201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118-121.

[2]班固.汉书:文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95.

[3]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0-371.

[4] a.“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M].北京:中华书局,1983:4.b.“文帝霸陵,在县东一十里白鹿原上。”宋敏求.长安志(第11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374。

[5]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山陵冢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27.

猜你喜欢

江村陵园平面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越江村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参考答案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两个女人的战争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