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2022-07-14张小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符合学生成长的重点内容。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所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差异,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优化调整,而且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教学辅助工具和路径。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把握整体的培养思路,力求依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助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19-0079-03
引 言
从宏观上来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应是贯穿于其整体的学习状态的一种能力培养任务。从小学阶段入手做好相关的培养工作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一、想象力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将基础的文字表达通过思考和感受转化为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种从直观的视觉认知到抽象的思维理解的层次上的转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是小学教师应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当学生具备了基于相对固定的文字、通过想象力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状态进行认知和分析的能力,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就会同步得到提升,语文学习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就能够得到保障[1]。
(二)幫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能力。学生具备想象力除了与其个人的基础思维习惯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若能够结合具体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情感感受力的提升。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还能领会到个人的思想认知和观念感受与作者之间的共性,从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显著提升。从学生个人的综合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各方面发散性能力的基础,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原则
(一)注重想象力培养的合理性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做到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且注意保持合理性,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过分追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忽视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现象[2]。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方面,教师只有按照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其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育主旨,促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不仅仅是单纯发挥想象力。
(二)注意引导素材的丰富性
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引导素材,教师需要重视其本身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即要选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的素材和内容作为教学引导的素材。只有素材本身的可应用价值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学生想象力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当素材本身的丰富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从教师角度来讲,只有为学生选择丰富的素材,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多样的知识内容,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丰富的素材内容还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得到完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科学的学习体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是快速有效的,还有助于学生后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散思维空间
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契机和平台也有一定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即在拓展教学环节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机会。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题本身的层次性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主观上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应将更多的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讨,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例如,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不同学生的想法得到有效融合。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存在差异,在面对相同事物时,学生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很多学生一起探讨,能够学到自己认知以外的更多知识,明确想象的方向。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路径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关注具体的课文内容及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具体到不同的课程教学背景,想象力培养的方式和思路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应合理地分析规划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培养方法。
(一)在课堂导入阶段重视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
课堂导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教师若能够在初步的教学引导环节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想象力的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工作的落实在操作上就会更加便捷。教师可选取一些本身就与学生的主观兴趣联系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阶段重视融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效果[3]。
例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引入阶段通过融入一部分图片与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若发现学生的主观学习参与度较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复述故事内容,让学生依托具体的视频与图片资料激发想象力,达到通过自主的理解,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故事复述环节所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教师也不应完全按照既定的故事结尾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的故事结尾予以全盘否定,而应有技巧地肯定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想象力后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更加自由,是大部分学生主观上感兴趣的教学组织形式。除此以外,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还可以不向学生释放全部的信息,先为学生引入部分资料。在了解了基础背景后,学生的脑海中肯定会呈现出相关的画面,但结果可能与最终的故事走向并不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在进行了全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自主创作,增加或删减人物,使这个故事得以延续。教师通过学生喜欢的情景模拟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想象的情景,大胆进行创作,并将写得较好的续写内容在班级内向其他同学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创作信心和创作动力,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
(二)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拓展学习能力的检验和锻炼,尤其是当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发散性逐步提高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多方面语文学习能力的锻炼。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这种植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环境联系紧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的初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或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观察,对爬山虎的外形特征、生长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体内容的学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在讲解完主体的课程内容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应用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述方式和词汇,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征进行描述,这也是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情况和词汇积累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依托对课文的讲解,将学生想象力的锻炼和培养路径转变到写作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来,鼓励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写作方式选取其他类型的植物进行写作尝试,或者发挥想象力,对现有的课文进行扩写[4]。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想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就应避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过于偏离主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适当的想象。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
课外阅读学习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环节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活跃,还能实现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在课外学习中,教师不应过多地进行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应为学生选择优质的材料,同时要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高质量[5]。这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在材料的选择上往往目的性不强。因此,教师就需要进行介入,帮助学生选择较好的学习材料。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此外,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课外阅读活动中。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学习与植物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选择与植物相关的阅读内容。而在学习科学相关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现象了解不深,想象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科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现象,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合网络技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文字描述无法展现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例如,在古诗的学习中,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千”这样的画面,学生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想象。這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学识和个人经历限制造成的。对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情景图片、视频及音频内容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想象力,理解诗中所描述的场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促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结 语
具备想象力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还有利于其在未来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基于此,教师应积极结合不同类型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语文想象力的培养,为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黄苏霞.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07):57.
常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中外交流,2019(31):294-295.
陈连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读写算,2019(16):103.
杨奋山.谈小学语文如何做好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07):165.
常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初探[J].中外交流,2019,26(31):294-295.
作者简介:张小英(1977.2-),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迎宾分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