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思考
2022-07-14云芸
【摘要】本文在分析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论述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12345”模式的构建,提出从健全体系、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完善网络及善用途径等方面入手,探索促进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二级心理工作站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11-04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规模愈发壮大,就读民办高校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在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下,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仅靠学校心理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这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民办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下沉至二级学院,以此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配备相应的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各类专项工作。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部分民办高校建立了二级心理工作站,但仅有少部分心理工作站设置独立的谈心谈话室。工作站一般隶属于各二级院系,同时接受校级心理中心的指导及监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根据开展活动的时间一般分为定期及不定期两类。其中,定期活动主要集中于“3·25”善爱我活动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学季、考试考证时期、毕业季等,活动形式包括展板图画宣传、心理测试、心理涂鸦、心理健康宣传册发放、心理主题班会等。此外,部分二级院系心理工作站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艺术学院主办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漫画展,信息学院主办《心晴》电子板报,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发现最美心灵”摄影展等。同时,通过各式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同伴教育的能力,弥补第一课堂体验感相对较少的缺憾。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辅导站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尚未实现品牌化,很多心理辅导员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往往把握不住工作重點,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计划性、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致使心理辅导站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二级心理健康普查及档案建设
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开展心理普查主要根据校级心理中心的安排进行。常用性量表主要包括SCL-90、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民办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单测或组合测试。校级心理中心将普查结果分为红、黄、蓝三个等级。其中,红色等级学生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此类学生是二级心理工作站重点关注及约谈的对象,二级心理工作站根据约谈情况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转介到校级心理中心;黄色等级学生虽未呈现严重心理问题,但个别因子较高,列入二级心理工作站关注对象,视情况约谈;学生列入蓝色等级则表示其测试结果未呈现心理问题。
民办高校心理档案围绕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开展建档及保存,主要分为纸质档和电子档。红色等级学生、黄色等级学生的档案以纸质档为主、电子档为辅,包括基本信息、心理测量结果、咨询记录等,在二级心理工作站中存档,如发现学生需转介,则保留档案复印件,原件上交校级心理中心。蓝色等级学生则仅保存电子档。对红、黄两档学生,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心理辅导员需每月进行跟踪关注,并实行月报或周报制度,进行原始跟踪关注记录存档,以便后续开展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调取查阅。蓝色档学生则由班级心理委员关注,建立各月份心理晴雨表并定期汇报。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心理问题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及时开展心理调适,清除或消减病因或致病因素,能使心理障碍发生率有效降低乃至完全遏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二级心理工作站的重点是识别和预防异常心理,包括在培训第三级、第四级网络学生心理骨干时也侧重于此,往往“重异常识别,轻能力培养”“重心理转介,轻朋辈辅导”。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二级心理档案工作虽有存档依据,但普遍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侧重对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关注和干预,未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而是笼统针对全体学生,导致普查针对性不强,且对隐形心理问题学生档案收集较少,不利于有目的性地干预及预防。
(三)二级心理咨询服务情况
1.硬件设施建设
大部分民办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而对二级心理工作站的经费投入较少,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缺乏独立的经费支持,往往从有限的学生工作经费中调剂,导致二级心理工作站的硬件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突出表现为办公条件简陋。目前,各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硬件设施差别较大,经费相对充足的高校能够设立一间独立的咨询室,配备基本的办公设备,极个别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沙盘。多数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则因经费不足,办公场地与辅导员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共用,没有较隐秘的咨询室,辅导过程有可能随时被其他事务中断,学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总体而言,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办公硬件条件相对较差,不够完善。
2.师资队伍建设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尚未完全建成,且缺少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辅导教师主要是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即辅导员和班主任,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固有印象,难以吐露真实的心声。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的二级心理工作站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没有相应的职位津贴,直接影响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部分辅导教师因为不熟悉心理测量及咨询技术,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角色转变不及时,容易受到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无法真正与来访学生共情,导致心理辅导收效不佳。此外,民办高校师资流动性较大,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心理辅导员更换较频繁,即便加强心理辅导员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其参加系列化的培训,仍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3.心理咨询服务效果
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很难将成果进行量化。来访者大多只进行一至两次的短期咨询,长期咨询的占比较少,通常遇到相对复杂的问题会转介至校级心理中心。由于缺乏有效的服务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二级心理工作站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此外,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年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不挂钩,而若出现危机事件心理辅导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导致心理辅导员心理压力大,合理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逐渐降低,不利于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学生心理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考核缺失,仅靠学生的自觉性开展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未能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优势。
二、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12345”模式的构建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提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民办高校逐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能较顺畅地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与服务、心理活动举办等工作,并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规范流程,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12345”模式。“12345”模式,即1套管理体系,用于保障二级心理工作站规范地开展工作;2个目标,包括助人自助和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调学生身边的资源;3大任务,包括普及心理知识、开展文化建设、帮扶特殊学生;4级网络,指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网络;5条途径,包括课堂教学、精品活动、心理辅导、危机预防、建立考评。
(一)健全一套体系
标准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应配备标准化的咨询室、专业设备等,为工作站的运转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应配备至少1名拥有心理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吸纳其他兼职辅导员参与其中;要确立“院系领导小组—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三级工作体系,健全各级制度,明确职责;应充分调动朋辈力量,鼓励学生骨干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终极目标;需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以保障二级心理工作站良好运行,如工作站各职能制度、教师值班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及借阅制度等。
(二)明确两个目标
过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受到病理心理学的影响,偏向以心理问题为导向,更倾向于关注问题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群体正常的发展性需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发现只有扩大关注面、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应从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出发,明确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两大目标:一是开展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化被动为主动,促使普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而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则有机会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以化解心理问题;二是形成专兼队伍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家庭亲友配合、学校社会融合的“四合”统筹协调工作格局,尤其是在学校、家长的协调沟通中,二级心理工作站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可尝试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完善“学校—学院—医院—家长”协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与救助网络。
(三)落实三大任务
1.普及心理知识
校级心理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为主,以活动为辅。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紧缺,校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大多“广而泛”。各二级心理工作站除了上传下达,可结合所在院系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宣传策略。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心理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心理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工作胜任力,做好朋辈心理知识宣传。
2.开展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涉及品牌活动的建设,各二级心理工作站可根据所在院系的专业特点,依托各类主题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心理文化符号、精神等。例如,开设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建设,打造二级心理工作站的特色品牌活动,达到潜移默化助人自助的效果。
3.帮扶特殊学生
校級心理中心对特殊学生的帮助更多是直观的心理咨询或支持性的谈话,真正能够对学生进行跟踪和帮扶的主要力量源于二级心理工作站。为此,二级心理工作站可以建立相应的帮扶制度,如帮扶结对制度、帮扶谈心制度及应激制度等。通过定期与特殊学生谈心,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帮扶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期待中成长,使其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四)加强四级网络建设
民办高校应加强四级网络建设(见图1)。校级心理中心作为第一级网络,一般隶属于学生工作处,肩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指导责任。二级心理工作站应加强与校级心理中心的联系,主动反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争取得到针对性的培训及指导。
二级心理工作站作为第二级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除完成上传下达的任务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所在院系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危机预防工作力度,同时需要督促和指导第三级网络、第四级网络的建设。
第三级网络主要由朋辈自助组织构成,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导,其工作职责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召开各类心理主题班会,并时时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情况,及时将问题上报至第二级网络。
宿舍心理信息员为第四级网络,其主要任务是配合一至三级网络的心理宣传工作并及时反馈宿舍成员的心理动态。宿舍心理信息员通常是心理危机第一发现者,加强此层级成员的培训,可有效提高心理异常学生的排查效率,及时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五)善用五大途径
1.利用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紧张,心理健康课的授课教师队伍通常由校级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及辅导员构成,因此可在校级心理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下成立二级教研小组,由校级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任组长,二级心理工作站辅导员为主要成员,针对所在二级学院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授课研究,每周安排一次说课模拟示范,交互进行示范、课堂展示等。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作为设计者和组织者,运用短视频、音乐、情景剧、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2.打造精品活动,夯实心理育人成果
每年春秋两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各二级心理工作站可以丰富的心理主题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要充分发挥“二级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三级的交互作用,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运动会、心理沙龙等活动,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搭建各种人际交流平台,给予学生互动及纾解郁结的机会。可在每年“5·25”(我爱我)活动月期间,针对本院系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打造“一院一精品”心理主题活动,实施心理育人,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3.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心理辅导是二级心理工作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通过心理测评筛选出关注对象,然后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明确是否需要转介至校级心理中心;二是进行个体辅导,接待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辅导方案。总体而言,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工作站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多数为辅导员,其专业背景不统一。故与校级心理中心相比,二级心理工作站更侧重于解决学生轻微的发展性问题,并且主要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辅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为保证心理辅导的有效开展,可由校级心理中心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提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技能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成长。
4.整合预防资源,完善危机干预网络
民办高校应明确预防为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原则,形成专兼队伍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家庭亲友配合、学校社会融合的“四合”统筹协调工作格局,完善“学校—学院—医院—家长”协同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网络(见图2)。可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各级交流,提升学生心理骨干的疏导能力,提高宿舍信息员的敏感度、观察力以及甄别能力,确保在学生中筑牢第一道防线,开辟早教育、早反馈、早预防、早干预、早转介的绿色通道,遇到突发事件可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援助。
5.建立考评体系,激发全员工作热情
为充分发挥二级心理工作站的作用,提升其工作效能,民办高校应科学制订相应的考评机制,定期考核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并积极推广。一是针对二级心理工作站总体工作效果的考评机制,包括对工作站专业队伍培训、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培训的考核,对工作站成员参加心理讲座的考核,对开展心理排查工作效果的考核等,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院绩效考核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当中;二是针对心理辅导员的考评机制,将其考核结果纳入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及年终绩效考核当中,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此外,民办高校应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策略、方法和队伍等进行无缝衔接。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还需要在心理輔导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章玉祉.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版),2017(11).
[2]钟会娟.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J].纺织服装教育,2019(2).
[3]王滢,侯磊,郭艳梅.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视域下育人机制研究[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2019.
注: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民办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19SZ059)、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2018KY07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云芸,广西扶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