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2022-07-14杨惠敏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0-0064-03

引  言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数学学习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理论。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综观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越来越认同的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但部分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等。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提高认识,明确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的必要性

(一)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手,就意味着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不受思维定式等心理因素的干扰,促进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开拓创新的渠道[1]。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是不是可以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很多学生拿出了圆纸片,左思右想,无从下手。教师适时点拨:“从表面上看,曲线围成的圆无法转化成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但是,我们古代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转化成功了。”教师用电脑演示:先把圆等分成16份再剪开,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教师问:“你们还能把圆转化成哪些平面图形?”有的学生将圆等分后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但是最后都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论把圆转化成哪种平面图形,它的面积总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这一活动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2]。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入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既使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排水法确定皇冠的体积,又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接着,教師抛出问题:“像石块、马铃薯、苹果、西红柿等不规则物体,怎样测量它们的体积呢?”有了前面故事的启发,学生很快能想到通过排水法来解决问题。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因此,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应该真正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意识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是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和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敢于动手实践,勇于动手实践,主动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成功,达到获取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通过拼一拼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来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探究,使思维得到锻炼提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供时间,营造空间

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时有足够的空间去发现、思考、积累、探究、总结,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学问”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两个糖果盒的包装,在操作、计算的过程中了解大面重叠时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纸。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四个糖果盒的包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还是认为大面重叠节约包装纸。此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一摆,记一记,算一算,总结出在出现新的长方体大面时,要新大面重叠才节约包装纸,真正实现并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机会,促进深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动手操作,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获取新知,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促进动手实践的深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全面深入展开。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调查学校各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然后根据兴趣小组人数提出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在上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动手实践的深入,体会小组合作的成效,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真正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彰显成效

数学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巩固、运用,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注意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与拓展,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的深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农场水果丰收了,每辆车装30箱苹果和25箱梨子,一共装满20辆车,苹果每箱100元,梨子每箱80元。(1)一共有多少箱水果?(2)这些水果一共能卖多少元?”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对数学的态度更加明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呈现方式,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一)课前操作

因课堂时间有限,有些操作放在课前进行,既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又能节省课堂时间。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画好并剪下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探索新知时的操作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要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探索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新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并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一些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圆锥形容器和水,每四人一组。学生在操作时发现用圆锥盛满水往等底等高的圆柱形里倒了三次才倒满。教师通过正确的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架起了思维的桥梁,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什么条件下的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可以怎么求?”最后,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1/3Sh。

(三)教学难点时的操作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学习感到困惑、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是教师着力化解突破的教学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差距的分化点。针对这些知识难点,教师有必要创造操作条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豁然开朗。例如,“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在黑板上用教具操作,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按“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操作,还可以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量角器进行技能训练,安排四个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测量。这样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学难点的神秘面纱也荡然无存。

(四)课后实践中的操作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后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后实践能力的提高。联系数学实践,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上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超市想把2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有效性有所提高,学生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同时逐步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而激活创新思维。

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其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良好的操作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结  语

动手操作活动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创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第3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杨惠敏(1980.7-),女,福建顺昌人,任教于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