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地理学跨区域联合野外实习的传承、发展与思考
2022-07-13林爱文郑永宏崔步礼
李 全,林爱文,郑永宏,崔步礼,曾 琳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地理学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方面,还是服务国际化的全球战略当中,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野外实践教学则是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008年,为突破各高校单独组织的野外实习教学综合性偏弱、实习地域受限、校际交流少等瓶颈,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联谊会上倡议构建跨区域联合实习新模式[2]。2009年开始,按照“自愿、共享、逐年轮换、逐步开放”的原则,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主办,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为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均于2011年第三届加入),联合部分其他高校组织跨区域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以下简称“联合实习”)。
10多年来,联合实习在发挥地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在探索和创新地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已成为全国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联合实习从教学模式[3-4]、教学实践经验[5]、发展趋势[2]、特定届别的实习[6]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但大部分研究已过去数年乃至10余年,面对这一不断发展中的创新实习模式,有必要不断对其进行总结和思考,以促进联合实习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一、联合实习回顾
1.联合实习发展历程
联合实习每年一届,每次实习持续约2周,时间相对固定在7月底至8月中上旬。2009—2019年共成功举办十一届,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停办一届(表1)。
表1 2009—2019年十一届全国地理学跨区域联合实习概览
迄今,已有来自国内主要地理学院校,以及包括港台地区的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和美国的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内的几十所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先后参加实习。
联合实习逐步挖掘整合了各主要地理学高校长期建设的、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四条实习线路资源——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整合组建的穿越4省市,行程3000多千米的华东线;由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组建的跨越3省区市和农牧交错带的华北线;由兰州大学组建的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行程近5000千米的西北线;由武汉大学组建的以“大江、大湖、大武汉”为主线,并延伸至重庆和云南的华中线。这些路线涵盖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三大阶梯,覆盖了主要的自然地理单元,统筹了沿线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点、线、面综合实习资源。
2.已形成的特色
(1)高端定位及内容设计。
地理学野外实习有多种类型,既有传统的认知实习和验证性实习,也有探索与研究性实习。联合实习自举办伊始,即定位为高端的探索、研究性实习,并延续至今。按照设计[6],实习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把科学研究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带入到野外教学过程之中,即“寓教于研”,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研究的过程并获得野外考察经验。对存有争议的地理问题,由学生通过自行查找、分析资料、小组讨论进行研究,以此来锻炼学生观察、发现、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实习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实习内容不但体现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的高度综合,引导学生综合掌握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更体现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领域的综合,将人文地理调查与自然地理考察相结合,训练学生综合理解地理环境中人地关系问题,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4]。
(2)先进的教学方式。
随着实践的开展,联合实习逐渐形成了与高端实习定位和综合性实习内容相匹配的“提问—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式先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知识讲授功能,强化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功能。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归纳总结。南京大学探索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的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的庐山野外实践模式[7]与此类似。
(3)大范围、高强度。
较之传统的地理学野外实习,联合实习的范围更大、强度更高。各地理院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野外实习,通常以自己的实习基地为主,围绕基地周边进行,实习空间范围不大。个别野外实习相对线路较长,如武汉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线路为“武汉—荆州—秭归—神农架”的三峡—神农架地理学综合实习,但总体上无法与行程数千千米以上的联合实习相比。联合实习“大范围”的特点,又带来了“高强度”。而联合实习的“高强度”,不仅体现在野外,还包括室内层面。以第十一届联合实习为例,14天的实习历经高山、冰川、沙漠、峡谷,行程逾2000千米,过程中共举办6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8次专题分组交流、1次总结汇报。
(4)严格的遴选制度[4]。
综合考虑专业课程绩点、野外专业素质、交流表达能力等因素,兼顾性别比例、深造计划等,在全国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每校选拔6~10名(后期固定为6名)学生参加年度联合实习;其他非基地高校中选拔出2、3名(后期固定为2名)精英学子代表参与。各高校参加联合实习的学生混合编组,每5~7人编为一组,配有指导教师1、2名,以利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
二、联合实习的发展
自诞生之日起,联合实习即在不断实践中自我更新和发展。在辐射面上,从2010年第二届实习开始,即由每个地理学理科基地学校辐射1、2所其他学校;以2010年第二届实习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加入、2012年第四届实习香港中文大学加入为标志,港台地区高校开始参与联合实习;以2013年第五届美国纽约大学加入为标志,美国高校开始参与联合实习。在实习环节上,随着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加入学术讲座环节,进一步强化实习的“研究性”属性。在实习路线和内容上,各承办高校以自己成熟的野外实习基地为基础,不断尝试新的实习点和内容,不断通过与新组织单位的协作在路线及内容上进行优化,最典型的如2013年第五届将以长白山为核心的东北线路纳入联合实习。
2021年的第十二届联合实习,共39所高校的162名师生参加,参加高校及师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第十一届联合实习与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发现计划”地理学联合实习合二为一,参加联合实习的师生人数实际少于第十二届)。不仅如此,这次实习更在多个方面具有开创性。下面即以此次实习为例,阐述联合实习新的发展变化。
1.建立完善了实习承办主体多元化的制度
与以往的实习主要以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为主组织承办不同,本届的联合实习由以鲁东大学为首的山东地理G5联盟高校承办。更重要的是,这种承办主体多元化的做法已得到制度保证。这一制度源于“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教学联盟”的成立。2021年5月15日,“联盟”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立,初始成员单位为40所国内开设地理学专业的主要高校。联盟章程规定,所有联盟成员单位均可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申请组织承办联合实习。这标志着联合实习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联合实习承办主体、实习线路等的多元化将成为常态。
2.拓展了全新的联合实习路线
此次的联合实习,线路安排上大致环山东半岛,以“突出山东区域特色、地理多学科综合、科学问题导向、融入探究性学习、多校联合协作”为原则,以海岸海洋、大河三角洲、传统文化等特色主题为主线,设计了涵盖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多学科元素的野外实习线路(表2)。这一全新的线路,是联合实习线路的拓展和新尝试。
表2 第十二届联合实习路线及内容
3.注重了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8]。本次联合实习与时俱进,在设计及实施上都充分考虑了课程思政元素。记录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特殊历史的烟台山近代领事馆建筑群;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滨海盐碱地综合治理、邹城煤矿塌陷地生态恢复;蕴藏厚重中华文化的泰山,三孔(孔庙、孔府和孔林)以及沿途“大美山东”的壮美河山,都是立足地理学科特色,体现国土认知、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以实践特色促进思政与专业高效、有机融合的典范。
4.开始筹划野外实习数字资源及服务
本次实习,在联合实习联盟的总体安排下,科学出版社积极参与,开展联合实习数字资源建设及共享服务的基础筹备工作。出版社派出骨干力量,运用无人机和固定摄影机全程多角度全方位全程跟拍实习过程,力图形成完整的视频资料,供未参加联合实习的高校和同学们进行学习参考。这种做法将前所未有得增加联合实习的辐射面,并实现名校名师资源、优质野外实习资源的共享。未来结合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还有望实现地理学野外实习的新模式。
三、联合实习思考
行至今日,联合实习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且仍在不断自我革新。而未来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亦有赖于各方面的完善。
1.建立完善“全链条”实习
实习并不是以开幕始,也不是以闭幕终。之前应有预习和准备,之后应有总结和升华。在开幕之前的实习前阶段,自通过遴选之时起,学生就可开始着手准备工作。到开幕式前,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已经对实习区域有了宏观的认识,对实习点的实习内容不存在理论知识上的盲点,找到几个感兴趣的专题,准备了部分参考文献、完成辅助分析的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在闭幕之后的实习后阶段,当回到各自的学校,需要花时间进行总结,总结野外工作的技能、实习范围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规律及区域差异。再高一些的目标则是可以考虑以实习所见、所闻、所思和实习汇报成果为基础,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去完成一篇科研论文。这样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研素养,也为联合实习累积了更高水平的成果。
2.有效实现“全过程”实习
跨区域联合实习的一大特点是实习空间范围广,总行程动辄可达数千乃至上万千米。实习师生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城市的一个实习点到另一个点往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在车上的时间进行观察是提高实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车上时,可以打开手持GPS和手机上的电子地图APP,进行多视角的观察。以城市地理视角为例,此次在烟台的乘车观察可以发现:区别于内陆城市的城区沿海条带状防护林,城市空间结构上典型的带状发展,沿海岸线房价的梯度变化,苹果、葡萄、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等;在烟台—东营—济南沿线乘车观察可以发现,从中心城市到小城市再到乡村的景观变化,潍坊、淄博的高速公路两旁出现的大量花田、蔬菜大棚等。这些观察加深了我们对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了解,是产生科学问题的基石,也对区域研究结果的科学分析大有裨益。
3.积极提升人文地理野外工作技能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对国家和地区的空间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等能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联合实习中往往重点关注自然地理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人文地理方面则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今后的联合实习中,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GIS/RS集成分析等人文地理野外工作方法都可以作为人文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技能系统培养的重点。而结合POI数据、建筑基底轮廓数据、热力图数据等大数据和DEM数据、OSM道路网络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等开放数据,通过从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等领域凝练科学问题、优化实习主题,联合实习中的人文地理部分有望成为进一步提升实习质量的抓手和促进高水平实习成果不断涌现的新的“增长点”。
4.构建可持续的费用承担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野外实践)”的设立和实施,是联合实习得以连年举办的物质保证。随着这一基金项目的终止,以及非基地学校逐渐成为主要承办单位,实习费用成为建设可持续联合实习的一个问题。现行模式是参加实习的学生除从学校所在城市到实习开幕式举办地的长途交通费用外,其余实习期间吃、住、行的所需费用均由主办方承担,百余人10多天的总费用可观。未来采用AA制的费用承担模式,即各参与高校分担本校师生在实习期间的所有或大部分费用,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四、结语
作为地理学野外实践的重要创新,联合实习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尤其难得的是,这一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总结和反思,将使得联合实习在新的形势下继续高质量发展。有理由相信,联合实习必将成为我国地理学野外实习实践及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并为我国的地理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