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金融驱动视角
2022-07-13杨丽萍陆岷峰
杨丽萍, 陆岷峰
(1.中国民生银行总行 运营管理部, 北京 100031;2.南京工业大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要求。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指出坚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方向,并积极通过科技创新,做好宏观调控跨周期的顶层设计以及调节方式,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防范风险的长期均衡,以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1)参见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2021年7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7/30/content_5628481.htm,2021年12月27日。经济双循环实质上就是要保持生产、流动、分配、消费过程的畅通,从产业来讲,就是各个上、下游产业能够按照产业发展顺序和逻辑,紧密衔接,实现扩大再生产,不断做大经济规模。在经济双循环中,科技、产业、金融是重要的循环载体之一。
展望2022年的经济工作,“稳”字是全年发展的总基调,保持各个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循环、通畅,加快发展速度是保“稳”的最根本措施。202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分析2022年的经济工作,特别强调了各项科技政策必须加速落地,切实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工作,壮大国家战略科技方面的力量,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显然,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已经将科技、产业、金融作为2022年实现新发展格局,加速两个循环的突破口以及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科技、产业、金融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对这三个行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投入新的资源、激发新的动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反观过去,我们过多将注意力和资源放在各自单个产业的发展上,很少进行串联性研究,因而在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中事实上存在阻滞、不畅、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体运行效率。本着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激活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能,革除循环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对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产业、科技金融的研究
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科技金融则是金融众多产品服务中的一个种类。陆顺(2022)认为金融产业实际上就是指整个金融行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部门,金融产业主要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及金融中介四大类别,金融产业整体上划归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随着金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金融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越来越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2)参见陆顺、陆岷峰:《数字金融与低碳金融互融燃点、共促体制与共生机制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陆岷峰(2022)认为科技金融就是指为科技服务的系统金融服务的全称,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算,保险公司的各类保险科技产品,证券公司提供的直接融资服务等。服务好科技是目标,金融只是服务科技的工具,立足点在金融是否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为主,金融为辅。(3)参见陆岷峰、徐阳洋:《“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对策》,《新疆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杨丽萍(2022)认为金融产业是一个大概念,科技金融仅仅是金融产业中服务于科技产业方面的子产业,包括在金融产业当中,类似以行业、内容、客户为标准而形成的金融子产业很多,诸如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都属于这种类型或表述方式,以示金融机构对有些特定的主体进行金融服务的强调与重视。(4)参见杨丽萍:《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海南金融》2022年第3期。
(二)关于科技产业、金融科技的研究
科技产业既直接创造价值,同时也为其他产业创造更大价值提供工具,金融科技则是众多科技产业中一个子产业。沈黎怡(2019)认为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技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更有实践运用,科技产品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本身创造价值,形成赢得模式,同时,科技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科技产业在未来的市场份额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高。(5)参见沈黎怡、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西南金融》2019年第7期。陆岷峰(2022)认为金融科技是指为金融提供服务的科技手段的简称,当前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等,金融科技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了金融运行成本,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6)参见陆岷峰、徐阳洋:《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角度》,《西南金融》2022年第1期。葛和平(2021)认为金融科技是科技产业的一个子产业,由于科技是一项通用产品,适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科技名词,诸如监管科技、治理科技等,随着全社会科技应用意识越来越强,科技的范围在持续扩大,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越强,对金融的作用能力也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7)参见葛和平、陆岷峰:《高等院校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建设路径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6期。
(三)关于产业与产业循环的研究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称作为产业活动,而产业要保持发展就必须持续完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过程。陆岷峰(2021)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分工越来越细,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细分产业出现,从大的产业来看主要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指以生产食材和其它类生物材料的产业,常泛指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业,即通过使用自然界以及对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第三产业指现代服务业,通常包括交通运输业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非物质生产部门。而从具体行业部门来看,产业有很多。(8)参见陆岷峰:《新格局下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曹梦石等(2021)认为产业分工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各个行业与产业间是互相交融的,十分复杂。因此,就产业的内容来看,如果从阶段上来分无非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如此构成了各个条线或行业的供应链。(9)参见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南方金融》2021年第6期。欧阳文杰(2021)认为产业循环实质就是各个行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不断循环往复地周转,如果是不断扩大的循环则是一种正循环,表明经济规模总量越做越大,反之,可能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是萎缩性生产。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10)参见欧阳文杰:《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的体制机制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陆岷峰(2021)还认为保持产业循环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实体产业的循环发展尤为重要。(11)参见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兰州学刊》2021年第4期。
(四)关于循环与畅通经济循环路径的研究
经济双循环是新时期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而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是双循环在这一领域的具体体现。许旭明(2020)认为经济双循环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主体内容。但是,保持经济正循环不仅要有正确的发展目标,持续的发展动力,还要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循环过程中还要有良好的作用机理做保障,要保证经济运行过程中没有堵点,循环过程十分畅通。(12)参见许旭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基于城商行2016年至2019年会计年报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6期。赵越(2021)认为在科技、产业、金融三者循环选准切口很重要,目前,产业是科技及金融活动的目标,科技是产业及金融的工具,而金融则是科技及产业的动力,金融是三者循环的源动力之一,科技也应是动力,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3)参见赵越、陆岷峰:《数据资产:价值链生成与经营模式的设计研究》,《海南金融》2021年第9期。徐阳洋(2021)认为目前要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必须保持金融有足够的投入,只有金融的持续增长、发力才能驱动产业和科技的发展和成长,金融投入科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产业反作用于金融,形成一个闭环。(14)参见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西南金融》2021第1期。
根据当今能收集到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双循环、科技、产业及金融之间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于指导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有序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但现行的研究成果局限在于对科技、产业和金融没有进行串联研究,较少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性思考,促进三者循环的政策维度探讨不多、不深和不够。(15)参见欧阳文杰:《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金融科技时代》2022年第1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循环基本理论作指引,结合科技、产业、金融的现实存在问题,本着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原则,提出以金融为驱动,深入分析三者循环中存在的主要堵点,提出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三者循环发展作用机理的顶层设计,推动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形成。
二、选择金融作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驱动的底层逻辑
步入新时代,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高质量对核心技术的依存度越来越高,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时,要求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但这三者从表面上看都有各自的工作领地,科技用于探索未知世界,主要驱动力是基于好奇心及实现自我价值,特别是对于核心技术方面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产业主要致力于发现市场中的需求空白,通过产品和服务供给,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金融从功能上来说实则是社会资源的再配置。(16)参见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正因为如此,如果仅仅对三者进行碎片化管理,无法实现三者联动或循环,这有必要从理论上寻找出共同的发展逻辑。科技、产业与金融虽然从行业上来分是属于不同的行业,但行业的分类是一种人为主观行为,是出于管理的目标与需要而设立分类标准。尽管类别不同,但三者之间却存在循环发展的底层逻辑。(17)参见陆岷峰:《关于我国中小微企业健康生态培育与数字化应用研究》,《兰州学刊》2022年第3期。
(一)科技、产业与金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一致,但金融作用特殊
科技、产业与金融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而服务(见图1),但三者关系上却有所不同,产业是科技、金融两者的目标与基础,科技是产业和金融的工具,而金融则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动能。其中产业中可细分出科技产业,科技中可细分出金融科技,金融中可细分出科技金融,细分出的三者之间同样基于科技、产业和金融的基本功能在发挥作用,科技金融主要服务于科技产业,金融科技主要服务于金融产业,而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对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支撑作用。显然,金融的作用在于是科技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没有金融,科技和产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18)参见徐阳洋:《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角度》,《西南金融》2022年第1期。
图1 科技、产业、金融多层循环示意图
(二)科技、产业与金融循环是经济双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金融地位特殊
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科技、产业、金融以及科技产业、产业科技、科技金融三循环,实质上是基于社会经济机体的三种类型的循环,外延及内涵依次不断缩小(见图2)。显然,在这三层循环当中,最内核的是科技产业、产业科技、科技金融之间的循环,只有这三个内核要素循环趋于正常了,才能不断外溢新动能,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大发展,其地位不言而喻。
图2 科技、产业与金融循环图
(三)金融是科技、产业循环运行共用通行的血液,但金融功能特殊
在科技、产业、金融之间已经形成运行场景的情况下,三者之间没有先与后的秩序,但是,只有金融是一以贯之作用于产业、科技行业。可以说金融是科技行业、产业实现其更大目标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解决发展中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金融能解决科技行业、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即资金问题,而由于金融带来的产业、科技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方案。(19)参见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兰州学刊》2021年第4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科技、产业活动都可以抽象为资金运动,而金融是负责资金融通的,在运动过程中实现发展和增值。因此,金融的功能是激活科技行业、产业,保持其扩大再生产的血液之源。(20)参见陆岷峰:《新阶段下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路径的新思考——兼论中小商业银行从“恒小恒弱”变成“恒小恒强”的路径》,《金融理论与教学》2022年第1期。
三、科技、产业和金融三者循环中存在的主要堵点
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循环速度越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会越快,但是,由于在循环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形成循环中的堵点,从而影响循环速度,甚至导致循环萎缩。因此,客观、准确分析三者循环中的堵点及痛点十分必要。
(一)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难,制约着科技对产业的正向作用
科技的意义在于应用,在于转化为产业的发展生产力。然而,现实情况是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却很难,除了因为科技与产业是两个行业,会产生供需脱节,更主要的是因为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过程中的试错风险,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风险。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本来负债率就高,资金基本上维持日常经营,因此,科技成果即便是已经形成,由于企业资金的有限性,往往难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21)参见陆岷峰:《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金融的历史使命与着力点选择——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期。
(二)科技金融发展突破难,影响金融对科技的驱动能力
科技型企业是所有金融机构所看好的投资与合作对象,但由于科技企业是轻资产的企业,只有知识产权,无现实的重资产,而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必须以足够的偿还能力作为金融交易的前置条件,因此,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明确,但行程却十分艰难。科技企业融资无担保、无抵押,特别是知识产权评估难且贬值又是瞬间的事,科技金融虽然愿景美好,但现实却很难推进,科技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政策资源作为发展驱动力,而金融的介入难度却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科技金融在各家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与科技在行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22)参见赵越、陆岷峰:《城市资产管理公司:去行政化与市场化转型升级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1期。
(三)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难,限制了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尽管目前企业科技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但是相对于企业占社会主体的比重还是科技创新不足,特别是一些重大科技、高端项目的创新仍然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本来就融资难、规模小,人才积聚能力差,中小微企业首先要解决自身生存问题,而科技创新存在较大的试错成本及失败的风险,因此需要相配套的人才等措施,其效益是远期、宏观的。因此,由于资金等多种原因,限制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四、构建以金融为驱动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实现路径
步入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关乎到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否在短期内实现突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影响的就是要让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联动并保持良性循环,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构建以金融为驱动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作用机理。
(一)保持金融稳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强大金融动力
截至2020年末,金融业机构的资产总规模达到353.19万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为319.74万亿元,相当于我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的三倍多。(2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353.19万亿元》,2021年3月15日,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05147/index.html,2021年11月30日。因此,金融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极高的依存度。金融稳,科技才能稳,产业才能发展,只有保持金融的持续发展,不断壮大金融的力量,才能为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坚持可持续金融发展道路不能变。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面临很多不确定,但要保持金融持续为科技和产业提供发展的动力,必须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发展,只有通过发展增加积累,才能消化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二是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长期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发展要立足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三是金融机构要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加对科技和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守住风险防范底线不能变。金融机构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风险管理好的机构可以从市场获得较高回报的经营溢价。但实际工作中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十分偏爱高风险,希望从高风险中攫取更高的收益,诸如违规经营风险高投资高项目并忽略其中风险,这不仅影响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同时也会因为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影响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因此,所有的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第一目标,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二是要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风险管理;三是要积极建立各类风险转移与化解机制,将风险管控在最低的水平。
3.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科技运营水平不能变。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可以抽象为技术发展与应用历史,也可以抽象为持续创新的发展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金融机构的活力,也没有金融机构高质量的服务,而金融科技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经营风险及成本的管理手段,在保持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用好改革创新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工具,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
4.坚持强监管、严监管的监管思路不能变。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始终是一对矛盾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加上多年来金融机构伴随着超常发展累积的金融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干净的背景,坚持强监管、严监管是保持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置条件。当前的金融监管不仅仅要对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实行穿透式监管,还要主动借助于监管科技不断提高监管的效用和水平,实行事前监管,争取监管的主动性。此外,在监管处理的力度上,不仅仅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经济处罚,更要对金融机构的违规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管的震慑力和有效性。(24)参见陆岷峰:《关于场景金融中场景专业化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苏多飞科技公司为例》,《南都学坛》2022年第1期。
(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支持力度
金融的意义在于源源不断地为服务对象提供金融资源,金融作为服务业,始终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要不断支持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科技及产业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交易率。
1.明确战略导向。金融机构要明确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步入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将支持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作为第一战略目标,要处理好支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配比关系,将最主要的资源投入到科技和产业发展当中,要在战略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来,并要增加规划落地的考核与跟踪措施。
2.完善体制机制。金融机构的所有经营行为受制于当时的体制与机制,因此,金融机构要将支持科技和产业的战略导向通过具体的管理制度予以固化下来,通过制度来约束各金融机构和经营者的行为,通过机制来激发运用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3.推进战略落地。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及产业的目标清晰,体制与机制明确,而具体的经营活动才能保证金融的战略措施落地。这就要通过具体的年度经营计划,条线部门的经营活动设计体现战略意图,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确保金融机构始终坚持将支持科技和产业发展嵌入到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当中。
(三)积极推动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中的堵点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已成为各金融机构的共识,不仅仅需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发力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类企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有真技术、硬科技的企业助力其做大做强。(25)参见郝朝坤:《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供应链经济发展:金融与科技协调的视角》,《改革与战略》2022年第2期。资本市场也在支持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9年7月的科创板、2020年8月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2021年11月定位专为以“专精特新”为样本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北交所,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创新类企业融资交易渠道。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支持义不容辞,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群体享受金融的红利,还必须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融资渠道多元化方面实现新突破。对于科技企业的融资服务需求,首先是思想、思维、观念的突破,不能仅仅将眼光盯在商业银行,而应当将融资渠道多元化;其次是制度的突破,要降低科技企业融资准入门槛,对于一定级别以上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失败,金融机构要给予优先核销,对机构人员进行尽职免责,从制度上调动金融机构敢于、善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再次是措施的突破,可以通过发行各类专项债券,允许公务员、技术人员大规模入股,增加内源性融资。
2.担保方式方面实现新突破。科技金融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科技成果的评估及估值的不确定性比较大。正因为如此,各种融资方式或产品虽然十分看中科技成果的价值,一方面金融机构无专业性人才能对成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科技行业成果的未来预期可能产生的价值及生命周期难以做出较为精准的判断。因而,基于风险的偏好,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投入往往是金融机构可望而不可及的,传统的典当式融资方式使科技企业无法实现金融交易的成功。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科技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政府发起的担保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大力发展以行业为引领的专家评估机构,并对评估的成果、价值承担法律责任,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融资依据;三是金融机构也要解放思想,要根据地方专业部门对科技企业的评估,科技成果未来潜在市场价值给予相应的信用类金融产品政策支持。对于纳入科技创新类企业,根据分类及层次实行差别化的担保方式,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和利率。
3.投贷联动方面实现新突破。投贷联动是使商业银行和风投机构联手支持科创企业最好的方法之一。银行和风投机构的风险偏好、评审的角度是不同的,风投机构更好地适应了科技创新企业风险偏好的特征,而商业银行更看中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未来与成长,风投机构更侧重于科创企业的前期投资,完全聚焦于对未来预期的判断上,商业银行侧重于成熟型科创企业的投资。同时从两者的资金规模来看,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充足。(26)参见陆岷峰:《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及其治理措施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因此,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配合使用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是最优的支持方案。尽管近年来投贷联动已经作为金融机构一个重要的合作方案,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联动的力度还是不够。(27)参见杨丽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二元化”管控研究——基于应用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实现法规制度数字化的视角》,《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后续,一是要构建投贷联动机制,目前监管政策下还主要是机构间的联动,通过区域性联动机制的建立,对区域内的科技企业、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采用联席会议形式,及时提出供给和需求,按市场原则推进交易成功率;二是打通科技创新类企业与商业银行、风投机构等信息壁垒,实现投贷实时联动;三是对于投贷联动成功率要分别列入商业银行和风投机构重要的监管和综合评价指标,调动其积极性。
4.增加发展空间,监管政策方面实现新突破。提高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投资不良资产的容忍度,对于科技企业的不良资产的核销简化手续,降低门槛,让金融机构敢于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深度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状况,加剧了金融机构间发展质量的分化,金融科技目前已成为各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保持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还要注意金融科技应用对金融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应用浪潮中被严重边缘化的问题,导致中小金融机构恒小恒弱,不利于金融行业协调稳定发展,也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中小微企业、三农产业的发展。(28)参见陆岷峰:《“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的策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
1.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及部分地方省市均制定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对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重点、定位、措施等作了战略性方向选择,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金融科技规划对于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问题防范措施方面规划还存在不足,除了就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作了较多的表述外,对于金融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行业分化、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有序推进数字化等估计不充分,在规划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因此,在后续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跟踪性措施中,还要增加这方面规划内容,以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保持社会经济生态有序发展。
2.构建金融科技公司群体。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均建立了自己的独资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为本公司服务,另一方面还承揽社会上的业务。社会上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现规模两极分化,大批的是小微型、创业性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加剧了行业的垄断;另一方面,小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其金融产品缺乏规模化、系统化,分散化且存在严重的重复投资,在互联网时代,其思维的核心就是极致、迭代。因此,本着这一理念,应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规范化、规模化,推动企业之间按市场规则进行联合重组,保持企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既强调行业竞争,同时,又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健康发展。
3.培育金融科技人才。金融科技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人才问题,一是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少,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人才总量与金融企业的整体需求相比显得十分不足;二是高精尖金融科技人才少,在科技领域人才质量不仅取决于金融科技人才的多少,更取决于站在最前沿的高精尖人才数量。因此,培育金融科技人才必须用开放性思维来快速积聚金融科技人才。一是加大存量人才的培育,向内看,充分挖掘金融机构的存量人才。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已经有了一些金融科技人才的沉淀,且大量的有培育潜质的新一代高学历人才纷纷进入金融机构,在各个相关业务岗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完全可以纳入到金融科技人才培育队伍计划中;二是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向外看,将高精尖人才作为重点引进人才,特别是海外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三是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融通使用,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对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一些高精尖人才可通过借助“外脑”的形式来发展本机构的金融科技业务,形成一支隐形的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五)发挥科技成果效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产业是金融与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金融要不断提升科技转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让金融和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要推动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也已广泛应用到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当中。当前,一是要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着力金融经营模式的转换;二是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降低金融成本;四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五是要大力普惠科技,着力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科技投入不足、人员缺乏的问题,避免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边缘化;六是大型金融机构可以独自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中小金融机构可以联合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不断提升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水平。(29)参见陆岷峰:《场景金融:现状特点、未来趋势与发展重点——以商业银行为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实质上就是数字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带来经济模式的变化而形成的经济系统,且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数字经济水平高度依赖于高端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水平,全社会数字经济的应用水平则取决于全社会数字化应用水平。由于经济的一体化,各经济要素之间依存度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提升我国的数字经济水平必须所有经济主体的数字化水平需要基本一致,如果不及时转型既可能失去数字化带来的红利,有退出市场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因此,当前推动产业数字化就十分必要。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数字化水平,一是所有的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情况提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二是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有序地推进数字化进度,当前,关键要在供应链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市场信息化等方面优先数字化;三是实行跟随战略原则,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必要进行数字化投入,对于成功的数字化应用模型直接引用,成本低,见效也快。
(六)拓展产业、金融、科技合作空间,推进平台化管理
信息直达是实现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改变过去三者碎片化的状态,并形成联动的关键手段。循环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要确保产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形成联动,畅通循环,通过搭建平台促进良性循环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1.搭建共有平台。要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和金融的数字化步伐,搭建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突破三者之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通三者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各自的需求、供给一目了然,不断提高三者之间的交易效率,使金融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2.完善平台功能。平台功能越强大,科技、产业和金融之间的信息沟通就越充分,循环就越畅通。为了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要有维护平台的联席机构和人员;二是要经常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需求信息;三是要增强科技力量,特别是科技投入及人才饱有量。
3.打通平台链接。科技、产业和金融是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放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科技、产业和金融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互联关系,其供应链甚至延伸到国际市场。因此,平台的功能不能仅仅局限在科技、产业和金融间的打通,而要尽可能多地打通科技、产业和金融平台与社会各个平台之间的通道,形成多个接口,将信息公示在宏观经济环境下。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高质量循环运行,科技、产业和金融作为当中最重要的循环链,保持其外溢性循环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以金融为驱动则是不断增加三者循环动力,解决循环中的主要矛盾,即必可不少的资金需求,根据经济场景构建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循环的作用机理,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循环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