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VR虚拟现实展览的人文价值
——以中国当代乡土艺术“诗意田园”语式作品国际虚拟巡展为例

2022-07-13赵越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田园诗意乡土

◇ 赵越◇

自虚拟技术在艺术策展领域运用以来,传统艺术展览中艺术作品的陈列与欣赏方式承受着剧烈冲击。法国“速度美学”思想家保罗·维利里奥认为继望远镜、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形形色色的影像设备与遥感卫星、电子网络远程传输装备出现后,以暗箱机制为操作原理的视觉机器增强了我们观察与运输图像的能力。这些“技术义肢”为策展人所运用,成为极为有效的传递艺术信息的工具,让虚拟网络中的间接观看拥有了更多的可能与意义。

虚拟策展并非简单运用数字技术在网络空间复制重现艺术展览,而是真实地将未曾在现实中举办过或无法在现实中举办的展览呈现给观者。以美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为开端,线上展览是由20 世纪90 年代伊利诺伊大学艺术馆创立的网站而开启了先河,后流传到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早期展出的少量文献作品到创建完善的整合展示系统,线上展览最初的作用是数字化整理线下博物馆的部分信息,如安蒂努奇所言:“虚拟博物馆是真实博物馆的全方位投影。”“全方位投影”便挑明了数字技术旨在填充线下展厅的缺陷。而如今,数字技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横向交流,实现艺术资源的共享。艺术观赏中“具身性”强烈的线下观展无疑是一个闭环的过程,展览的策划以及观赏均属于传统的“文字文本”时代与“印刷文本”时代。而虚拟现实的“云端艺术展览”首先意味着展览处于网络空间内,其次在媒介技术的条件下允许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观赏。虚拟技术隐含的“任意性”与传统展览的“固定性”形成鲜明比照,打破了真实艺术馆固定的物理存在和概念意义,也借由打破固有所知的限制来寻求创新。展览中艺术作品的观看渠道、接收方式也依据数字媒介的属性一并拓宽。

一、展览理念:故乡与生态的“此在”乡土

“乡土”是原始情感与理性的容纳处,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存在①彭肜,支宇:《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165页,。从“控诉乡土”“颂歌乡土”到“批判乡土”的转换,回溯儿时美好的田园生活经历抑或畅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诗意未来,“诗意乡土”自给自足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乡村旷野中铺满绿荫流水、乡村一隅上炊烟飘渺、农家院落中其乐融融,原始自然的纯美与人性的温情消解了革命语境的控诉与批判意味,也试图消解现代生活所形成的挥霍自然、虚度享乐的普泛性消费心理,为中国当代的风景绘画与乡村叙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唯美视野。

基于四川大学课程教学团队自主搭建的“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V1.0”,本次“中国当代乡土艺术国际虚拟展览”的策展理念是“此在”的乡土。“审美语式”下的艺术作品诗意化地褪去了政治框架,将艺术创作的视角重新拉回到眼前的现实生活。描绘乡村景色、塑造鲜活人物、展示生活变迁,画面中无不体现着大写的人与生命的鲜活。乡土里包含的地域生态视角让形形色色的“此在”风景——诸如王毅笔下幽深的《巴山古韵》、吴冠中墨色柔情的《江南春色》,等等,在屏幕前如画卷般铺开。田园的图像谱系丰富着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视觉语汇,以自然生态为认同取向的创作核心在于人本主义,渗透在“伤痕美术”“乡土绘画”等新时代美术主潮中的思想内涵无疑是生命个体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束缚状态艰难出走之后的主体性、反思性和批判性。启蒙之思,包括思想自主、自由权利和个体尊严等“人本主义精神”为中国当代主义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感知背景与意义指向②彭肜,支宇:《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3页。。无论田园牧歌或诗意民俗都传达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不再处于割裂状态的意味,是“天人合一”的共同体的概念。乡土美术中以“诗意田园”为主题的创作符合生态美术的终极内涵: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现代文明的未来,也是探索与表达艺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捷径。

二、人文主义:虚拟展览的“彼在”乡土

媒介技术问题一直是艺术领域争论的焦点,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都不免卷入数字时代的漩涡之中。支宇在《具身观看与自由知觉——数字时代视觉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举例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运用传统媒介的画笔跨至IPad 绘画的创作形式来对电脑、网络、Photoshop 和虚拟现实等当代图像技术的消极定义进行呐喊与反抗。“数字技术中一切艺术表达实质上都在计算机二进制代码和算法的掌控中。科技进步只要不发展为唯科技主义或工具理性至上主义,就并非身体感知系统必然的对立者与摧毁性力量”③彭肜,支宇:《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3页。。借用数字技术强大的自动化感知能力,VR 技术能创造出视觉想象力与空间探索并重的虚拟展览空间。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传统画作被赋予的崇高意义往往在于其当时当地的特性,或许实体展览的此在意义大于艺术本真的内涵,而复制粘贴技术动摇了原作独一无二的刻板特性,向外开放并寻找更多新鲜的可能。

当代艺术展演VR 虚拟仿真实验是提供这种可能性的平台,它让展览转立于网络中,艺术信息的传播功能被放大,艺术展览的人文价值也随之被放大。虚拟展览符合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概念,艺术作品不一定仅为欣赏,或用更学究的说法,为审美体验而作。普森所言“愉悦乃艺术之目的”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的说法,其前的作家一向强调不论艺术多么令人愉悦,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有用的。但艺术作品总是具有审美意味:不论其是否为某个实用目的服务,不论其优劣,它都要求我们对之进行审美体验①〔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摆脱了实体的束缚,虚拟仿真平台让展览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科技带给虚拟展览所引发的“随时随地随心”在策展方面减少了制作经费,在观展层面降低了观看成本。自2020 年开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参展变得难以实现,虚拟展览便凸显出自身优势,让灵活应变的媒介机能与设立在云端的入口在每个受众与艺术展览间搭建起桥梁。科技进步剥去工具性的特质,仍存留人文主义精神的温度,而非彻底摧毁了身体的感知系统。数字技术赋予虚拟展览的可能性也延展了艺术欣赏中审美与愉悦的比例。现代生活的重压下,我们也能借助数字技术在虚拟艺术空间中缓一口气,乡土美术的诗意田园本就蕴含逃离都市生活的指向,它鼓舞我们走进“彼在”乡土,在“他岸”追求超出生存意义的意义。

三、“诗意田园”中虚拟漫步

本次展览的内容依照彭肜所著《乡土的谱系》一书,划分为两大板块来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画家有关“诗意田园”主题的乡土美术作品。两层展厅构造的展馆将主题一分为二:一楼展示“田园生态:田园牧歌”,二楼引入“诗意人文:地域视角”。

“田园生态:田园牧歌”是乡土美术的创作基调,直观描绘的生态怡景寄托着艺术家们寄身自然的美好情愫,乡村民俗生活也直接冲击着现代人忙碌的眼球。点开展厅的紫色门廊入口,郑艺的大幅作品《北方》映入眼帘,观众的视野被天空的淡蓝色雾霭与羊群的金棕色绒毛包裹,仿佛闯进了虚拟现实中“田园牧歌”构造的这个平和美梦。大厅的另两幅作品孙向阳的《金秋》和龙力游的《草原的云》也传达出人与土地交织的情感(如图1 所示)。走廊处悬挂着两幅林风眠的水粉画《农舍》与《池塘》,对面过道厅上尚扬的《大风景》与之相对映,具象的原始生态与抽象的现代生态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图2 所示)。

图1 :苏格兰国立现代美术馆“诗意田园”国际虚拟巡展入口,右侧作品依次为孙向阳的《金秋》与龙力游的《草原的云》

图2 :苏格兰国立现代美术馆“诗意田园”国际虚拟巡展一楼走廊

一楼展厅共八个空间单元,按照人物、牲畜与风景划分,涵盖油画、水粉画、雕塑等种类。作品表现了生活的美好景色以及日常生活无不歌颂着的原始温情。王晓光《家园》中的牲畜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徘徊;王龙生的《菜花初开》用祥静的色彩重构出土地的生态意义;李大洋的《暖冬》又吹响冬日的田园牧歌……“田园生态”的虚拟展厅旨在围起栅栏的眼前土地上种下美好与生命力的种子,风景、牲畜与人物各自忙活,而观众得徐徐穿过之前政治意蕴浓厚的氛围,来到这片网络中的温柔土地,眼光专注于生态美,呼吸新鲜空气。

“诗意人文:地域视角”的主题空间充分体现出人文蕴意,川东乡土、沂蒙乡土、江南水乡与黄土乡土,中华大地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与艺术表达。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大一统的艺术观念和写实手法已被多元的表现观念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打破。湖南、四川的乡土绘画各具特色,上海画家用新的画风描绘都市心态而引人注意。内蒙画家群崛起,且画风古朴、凝重,使人刮目相看”①艾中信:《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卷3》,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7页。。无论艺术家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抑或是对美景的探寻目光,裹挟着人文气息的地域性作为乡土美术的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存在。

二楼展厅依八个空间单元划分了不同地域的画家的作品。楼梯左侧四个房间集中展陈的是四川本土的“诗意乡土”,以罗中立、杜咏樵为代表。作为乡土美术第二阶段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超政治视角在罗中立的《故乡》组画中得以逐步确立。展厅中1981 年至1984 年的作品如《春雨之旅》《暮归》《缠毛线》《吹渣渣》等从超写实性作品《父亲》处谋求了风格转变,诗意与人文戏剧性地打动着我们。《故乡》组画描绘了四川大巴山农人的生活场景,同样也表现出人民与家乡土地间的浓厚情感,它还开创了后来消费社会中乡土美术的基本艺术格调和美学风格:旅游观光式的取材视角、诗意化的乡土生活场景、唯美主义的色彩构成、苍白而精致的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的绘画语言②彭肜:《语式转换:中国当代美术中的乡土叙事》,《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杜咏樵的水乡系列作品中,《拱桥》《小桥流水》《乡村小路》《放马》凸显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概念,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温婉,川西的光色与写意在展览中回环流转(如图3 所示)。顺沿着走廊右侧,分别展示了其加达瓦视角下的异域风土人情,木刻画里的人与大地情绽放在鲜明的地域色彩中;毛旭辉的《圭山系列》绘出记忆中褐绿泛灰色的山、牧羊女、间绿色块的麦田……“走得越远回去越难,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比如圭山,即使今天依然存在,空间上过得去,时间上却再也倒不回去了,这个昔日内心里的伊甸园和巴比松。”不同视域的土地上,人文景色与情怀都拥有洪荒之力的悲壮,不仅摧枯拉朽,也孕育着新生。

图3 :“诗意田园”国际虚拟巡展二楼展厅杜咏樵水乡系列作品

“中国当代乡土艺术国际巡展”是虚拟视觉的策展,实验通过自主开发的当代艺术展演虚拟仿真实验数字系统操作完成。首先,登录“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主界面,各自分工来行使策展团队中策展人、学术主持、展务总监、视觉总监等角色;其次,在巡展前选择模拟场馆,通过交互形式全面了解场馆位置与外部环境;再次,通过预设的策划方案来划分空间、预设墙体、悬挂艺术品、调整比例、设计灯光与各种特效……最后,规划导览路线实现感官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策展。虚拟策展利用VR 数字可视化设备让当代美术展演的所有环节与过程在网络中得以落成。

虚拟展陈的空间设于苏格兰国立现代美术馆,这个隶属于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的艺术殿堂于1960 年8 月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因弗利斯馆首次开放。凭借数字技术,观众可以欣赏馆内优雅温柔的中国美学画面,随着鼠标轻挪,馆外的玻璃温室群、岩石花园、苏格兰乡土植物与树木也徐徐展开。英国的乡村从简·奥斯丁笔下的“彭伯里花园”开始便具有强大的抒情功能,使人产生一种有别于幼时本土生活的乡愁。

结语

当前,乡土成为一个在现代城市景观下的他乡,简单纯粹的质朴生活已离我们相去甚远。虚拟展览给予艺术作品重获新生的机会,进入一个时空已经自动停息的诗意田园中并且努力使之重新运转,给处于僵化状态的画作涂上一抹绿色。乡土美术诗意地栖居于虚拟技术的展览中,“此在”乡土的理念回溯自然的本真,将生态与地域性记忆放置于第一视角,探索并表达质朴的美好;“彼在”乡土意味浓于前者,更具社会性,在精神领域为每位观者描绘人文艺术的美好,让我们能时不时地从“行动的生活”中抽出身,钻进“沉思的生活”。

猜你喜欢

田园诗意乡土
诗意地栖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冬日浪漫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乡土中国
被耽搁的诗意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