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所载明代河西农作物种类及种植特性
2022-07-13朱顺顺
朱 顺 顺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史学界关于农业生产的研究大多从系统性、全面性的视角进行研究,以周跃中的《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1]为代表.这样的研究方式固然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时代农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却并不能实际凸显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以明代河西地区农作物种类以及种植特性的研究入手,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时代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为河西农业的研究及开发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史料所载明代河西地区的农作物及其种类
史学界关于明代河西地区农作物及其种类方面的研究成果稍欠佳,主要是由于记载明代农业的史籍数量贫乏所导致.但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纂《农政全书》一书中有关于明代作物的记载,详细且全面,并将作物种类分为谷类、瓜类、蔬类、果类四类(表1).
表1 《农政全书》所收录作物种类及名称[2]500-647
但是关于明代河西地区农作物种类记载的相关文献不足,深入研究只能凭借清代和民国时期编纂的地方志史籍进行整合和梳理,并进行推断,并按照《农政全书》分类进行整理(表2).
表2 存世方志中所见作物
通过对现存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镇番县志》《甘州府志》《肃州新志》《敦煌县志》《重刊甘镇志》等史料文献的综合分析、梳理,除过清代引进或传至西北的作物种类,大致可以罗列出明代河西地区的常种作物:
谷类:麦(分大麦、小麦、荞麦、芽麦)、黍、稷、稻、青稞、胡麻、粱、玉米③等.
豆类:大豆、菉豆、赤豆、蚕豆、豌豆(又称小豆)、豇豆、藊豆(小而扁,可作粉)、那孩豆(形如樱桃,红白色、味香)、黄豆、刀豆等.
瓜类:西瓜、甜瓜、哈密瓜、黄瓜(又称胡瓜、王瓜)、南瓜(又称窝瓜),葫芦瓜等.
蔬类:菘(俗名曰白菜,有两种,一种茎扁薄而白;另一种茎圆厚色微青)葵、蔓菁、蒜、葱(沙葱,合黎山最佳,似葱而细)、韭(又有沙韭)、薤、芥、芫荽、油菜(又称芸薹)、菠菜、茼蒿、甜菜(又称莙荙)、芹、葫芦(形味如南瓜而子如葫芦)、苜宿、萝葡(分黄萝葡和红萝葡)④、蘑菇(有黑白二种)等.
果类:枣、桃、李(有朱、黄二种)、杏、梨、柰、林檎(分二种,一种为红林檎,俗名酸果,色红味甘而酸;一种为金林檎,俗名花红)、石榴、樱桃、葡萄、桑葚等.
以上作物种类只能是历史史料之间推理得出的结果,而非河西地区实际种植作物种类的全貌,也难以得出其作物种类的特点.因此,进一步的研究还需借助清代或民国时期传世文献中所记录的作物种类进行分析、总结.
2 明代河西地区农作物种植特性
根据明代部分文献以及清代和民国传世文献中所记录的河西地区农作物种类,进行分析、总结,大致可以得出明代河西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特殊性.
2.1 作物种类比较全面
纵观明代农作物种植的种类,总的来看是由少到多的一个过程,其种类涉及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各方面,包括谷物类、蔬菜类、瓜果类等,同时又可将这些作物类型分为两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来看,明代谷物的种类比较多,不仅有麦,更有水稻以及新引进的玉米等作物,且麦类作物在西北地区的种植中是备受推广的,“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粮仅居半.”[11]7这一时期,就全国而言,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老百姓的口粮中,小麦就占据一半的地位,而黍、小米和水稻加起来只占了一半.因此小麦逐渐变成了百姓口粮的主要来源.而且蔬菜作物的种类也比较丰盛,可以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瓜果类的作物,应当说是河西地区的一大特色,地处西北,昼夜温差、光照时间等因素,都会促使瓜果类作物的生长和成熟.
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的种类也是比较丰富的,经济作物中一定不可忽视的就是河西地区的药物种类,《甘州府志》等多部史料中都有所提及,枸杞、大黄、甘草、麝香、鹿茸、何首乌、肉苁蓉、锁阳、车前子等药物,这些药物是河西地区百姓生活经济来源之一,也是治病保平安的重要药物来源.油料作物主要以胡麻为主,《天工开中》中对胡麻的评价极高,“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为过.”“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劳,毒厉得之而解.农家能广种,厚实可胜言哉.”[11]5将胡麻作为百谷中的第一名,其作用明显,味道好质量高,而且能增加脂肪、煮食去腥,还能治疗毒疮,好处是说不尽的.
因此,总体而言明代河西地区的作物种类比较全面,除南方特有的一些作物,河西地区亦可说大多均有,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得到了丰富,同时也使得人们的食物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
2.2 耐寒、耐旱作物为主
在作物的种类中,从表2可以看出,耐寒和耐旱的作物居多,当然这是由于河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所决定的.明代这一时期正处在“明清小冰期”时期,王苏民等认为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2℃.[12]且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中,有关“霜灾”和“旱灾”的记述较多,如景泰五年(1454年),“户部奏报,长江下游‘冻死人民无算’,长江南案的常数县冻死1800 人,而长江以北死伤更重.”[13]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是明代的最后100 年时间里,天气又是异常的干燥,由于连年干旱,良田都变成了焦土,因此《明史》记载1615年的景象为“赤地千里.”[14]由此可推测处于西北地区的河西地区的自然条件.《东乐县志》关于气候的记载中:“此间气候,夏季最热之时不过摄氐七十余度,冬则降至冰点一下,其酷冷可知.”[10]424-42其辞虽有夸大,但也可反映出河西地区气候的严酷.而每地土壤的性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所差异,谷物的种类和特性也会随着水土而有所不同,因此,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选择将成为能否有一个好收成的决定性因素.
从表2推断的结果得出,在河西地区谷物的种植中,以麦、黍(即糜子)、稷(高粱)、青稞、胡麻为主.麦又分为小麦、大麦以及荞麦,以小麦生长特性为例进行分析.小麦是新时期时代人类先祖驯化的产物,《天工开物》载:“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11]5即北方的小麦,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从秋季播种到明年初夏才收获,生长周期长,且“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沐雨水一升,则秀华城嘉粒矣.”[11]6麦子的特性是需水很少,北方地区在中春时期下一次雨水,开的花就能结成饱满的颗粒,这一点与河西地区的水环境是极其相符合的.因此,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防麦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种之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11]6麦子的灾害只相当于水稻的三分之一,播种之后,雪、霜、晴、涝都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是非常适合西北地区的种植作物.河西地区也有水稻的种植,但终不是全面推广,这主要是由于水稻的生长习性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河西地区的作物种植和品种的选择还是以耐寒、耐旱的作物品种为主.
2.3 野生作物种类较多
野生作物种类大多以蔬菜类为主,但是根据明代的史料难得得出这一特点,只能通过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文献进行分析.明代的蔬菜种类比较多,但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野生蔬菜较多,例如苜宿、灰条菜、地耳(俗称地皮)、沙葱、沙芥、茼蒿、野韭菜等.苜宿,《敦煌县志》《古浪县志》等将其分属蔬菜类,《山丹县志》将其分为草之类,苜宿“苗叶嫩时,采取煠食.”[2]1393可做蔬菜,而等其成熟之时又可作草料,以饲养牛马.此处还应当考虑到河西地区的实际种植面积情况.河西地区优以河西走廊为要,而河西走廊地区的土质多为灰棕色荒漠土,土壤偏碱性,有机质含量较低.[15]实际的开垦和种植面积与河西规划种植面积中存在一定差异.而在明朝当时的政府政策之下,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当为谷物作物,而非蔬菜或者草料之类.因此,野生作物(蔬菜类)便会受到百姓们的重视.
(图片来自:[明]徐光启撰,朱维铮、李天纲主编,石声汉点校:《徐光启全集·农政全书》卷48、卷59,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10/1426页.)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一文中记载:“灰菜,生田野中,处处有之.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去灰气,油盐调食.晒干叶食尤佳.穗成熟时,采子捣为米,磨面作饼蒸食皆可.”[2]1426“茼蒿,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茎紫赤色,叶似白蒿,色微青黄,又似出生松针而茸细,味苦.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淘尽,油盐调实.”[2]1110河西地区,地广人稀更有利于野生作物的生长,这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新的生活物资,一定程度上改善百姓的生活.
3 结语
明代河西地区的农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在向前发展,不论是其作物种类还是产量等,都可以满足河西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作物种类的选择也是根据当地实际自然条件、生态条件进行的.尤其是小麦等作物的种植,以及野生作物的大量采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西地区百姓的生活条件.
注释:
①《甘州府志》作“查”。
②《甘州府志》作“冬奈”。
③据曹玲考证,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三路传入中国.分别是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至我国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流域.参见周跃中.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J].吉林农业,2010(8):1-3.
④由于河西地区方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差异,据此来判断,此当为“萝卜”。